<p class="ql-block"> 家住徽州古城,离古镇渔粱街百步之遥,我常常踩着晨曦和暮归夕阳去镇上。</p><p class="ql-block"> 一缕阳光掠过马头墙那些青灰色瓦片余辉,时光留下的一抺霞光,定格了那些瞬间的瑰丽,总是吸引着我目光的凝视,日出日落的一天天,仿佛阳光在翻卷着一本史书,书上每个字符,承载着世代徽州人的沧桑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刻在骨髓中,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凝结成这座城市的灵魂,以至心灵常常回望中,延续着那些时空里经久不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在古镇鱼鳞背的街上,磨着整齐有序鹅卵石,发出回音,在两边逼仄街巷中,阳光斜照狭窄空间里,总能把人拉成长长的影子,脚步声格外的清脆,感觉从时光邃道中走来。街面的店铺,双层木质结构,那些陈旧的木板,被踩踏凹陷的石门坎,被时光打磨成温润而光滑的包浆,无论外观的古朴或店铺内的摆设,仍旧是明、清时期的模样,摆放着明、清时期的茶罐、棉布茶袋,仿佛时光静止了。脚夫挑茶担,呦喝着叫卖声还未远去,隔着时空,依旧能感触弥漫开来的茶香。药铺早已人去楼空,而柜台和药柜,仍在诉说千百年来新安医学悬壶济世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那些世代居住在这儿的人们,任凭岁月在两鬓上刷白,仍悠闲的坐在门边,手摇着一柄芭蕉扇,静静地看南来北往的人们,目送每个旅行者的背影。偶尔发现有几家店仍在做着小时爱吃的油灯(用面糊和着老南瓜,舀入模具里放油里煎成焦黄色),我便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那是久违的烟火味,是植入故土无法抹去的记忆。一些艺人用凿子叮叮当当地敲击石头,带着一副眼镜,仍在世代坚守着手工雕砚,仿佛时光又拉回远古商贸巅峰。</p><p class="ql-block"> 幽长的街巷,深深的庭院,仍然保留了徽州那质朴底气,繁华早已落幕,不必去在雕梁画栋间徘徊,依然浸润徽商的逸事的气息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清时期从这启航的汪福号茶铺,“徽骆驼”的形象,繁华上海奉贤的岁月,而今它的后人们,承载着徽州人对茶叶贸易繁荣历史的记忆,重新落户渔梁街,续写了这条街与茶时光久别重逢。</p><p class="ql-block"> 而石头稞锅底上猪油香,徽州毛豆腐,毛绒绒的,象兔子的毛,平底锅上,煎炸发出“磁磁”的声响,袭香在巷道里肆意穿行,游人们远远地寻着味,加快着急促脚步,仿佛被绳子牵着,而对故土重游的人来说,绳子那头,牵着儿时的味道和久违的乡愁。木碳烘烤的火红、带着故乡特有的温度,把那扑鼻馨香散发开来,植入人们心底,于是舌尖熟悉烟火味瞬间点燃了,焦黄的石头稞、酥香的毛豆腐,涂沫上豆拌辣椒酱,狼吞虎咽吃着,抚慰着肠胃波浪翻滚的激荡。</p><p class="ql-block"> 这条街那些记忆,仿佛是游子的灵魂,这种感觉,不论我离开多久,走了多远,当我一踏着这鹅卵石的刹那,我感觉,我属于这儿。</p> <p class="ql-block"> 沿着百步阶梯,下行至千年古坝,坝上江水盈满、碧波潋滟,坝体狂泻而下,涛声依旧阵阵,樯桅遮津,千帆点点远去了,脚夫的歌谣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渔梁人尽可能地从涛声中去追寻曾经的故事,延续着那些商贸繁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摇橹船在这儿,装的不再是南来北往的货物,而是搞起了旅游,让游客乘着木船,尽情饱览风光,在鸟渡屏风里的江面上,体验一把诗仙李白笔下那人行明镜中的感觉;摇橹欸乃声中,人们沉浸在新安江山水那水墨丹青的画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泛舟渡船,行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船尾划开的水面,激起的浪纹,长长地拖着尾巴。重温当年古渡上开启的“徽商之源”商贸之旅。</p> <p class="ql-block"> 随着徽商式微、交通方式的改变,最后一代纤夫的呦喝着号子,已然回荡在时空里了。但它曾经支撑了数百年的吴楚贸易,成就了明、清数百年的商业帝国,让徽商富可敌国。</p><p class="ql-block"> 然古渡上更多流淌时光里,是斗山街大宅院内的徽州女人,来到码头寻觅、等待或打听夫君消息,企盼归帆中有亲人团聚。无尽守望,惆怅的等侍,伴随夕阳西下,落霞与孤鹜齐飞,江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时,雁阵惊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叶浮舟消失在暮霭中,渐渐驶向远方,让多少女子两眼空茫茫。清代徽州府诗人汪于鼎记载一则故事:一对夫妻,结婚才一个多月,丈夫便远走他乡,妻子则以刺锈为生。每至年底,就用辛苦积攒下来的余钱换回一颗珠子,用彩丝记住。称之为“记岁珠”。用于记住丈夫离家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这位妻子每年不知去了多少次码头,遥望紫阳桥那夫君出行的方向,直到送行的背影,随时光流失,记忆越来越模糊,最后完全忘记了当年的模样。只是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未等到她的夫君。</p><p class="ql-block"> 徽州人在历史的文化里,从未把徽州女人的艰辛付出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这恐怕是历史的缺失。夫君终于还乡时,妻子已去世三年,所积之珠竟达二十余颗。</p><p class="ql-block"> 诗人含泪感叹:几度抛针背人哭,一岁眼泪成一珠。珠累累,天涯归未归。</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古渡上,应该有一塑雕像,叫望夫石。告诉人们徽商曾经辉煌的辛酸泪。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周未又去那渔梁古渡,老四是曾经的同事,家就在这儿,被情感牵绊着。对这方山水万般不舍,于是弄了条木船,每天载着游客看江上风光,是一种自豪,也可以谋生。近日这些摇橹船在公司的打造下,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弄的摇橹翩翩、徽州入梦主题,让我颇觉新意。穿行古桥下,两岸人家散若舟,体味着徽州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项目最耀眼的闪光点是江心浮月台的横空出世,彰显了徽派古典建筑为艺术灵感,以赤红色为主色调,视觉冲击效果。浮台立于烟波浩渺练江上,庄重典雅,悠雅的琴声,灵空而悠远,穿透山水,这音律的意境,是现代版的琵琶女,打动着人们无数如白居易般情愫。</p><p class="ql-block">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移船相近邀相见……</p> <p class="ql-block"> 只是如今的徽州女人,不再嘈嘈切切诉说心中无限事。而是舞出徽州千姿百态,吟着古韵,唱着徽戏,演着徽剧,在如梦如幻中感受徽州文化魅力,徽州女人在歌古诵今,讲述着美好的故事。徽剧进京两百年,早已演化成了国粹京剧。而徽班的传承仍在延续着不朽的文脉。</p><p class="ql-block"> 游客们可以学着白居易的雅致,乘舟去江心,举杯欲饮听管弦,移舟相邀徽州女,来一出别出心裁的邂逅,品味灿烂的徽文化。</p> <p class="ql-block"> 泛舟的丰富多彩,我想最富韵味的属墨砚行舟了,寓诗词名作于船身,仿佛进入了墨都砚乡,听吟历代诗魔不朽诗行,咏颂徽州的前世今朝,如果是文学沙龙,舟上赋诗作画,才符合意境,沉醉于此,是赋诗的灵感。有一种顶市酥,是徽州特有的糕点,带着墨香人们叫徽墨酥,品一口酥,如同听吟了墨砚故事。</p><p class="ql-block"> 暮城千灯船,更具诗意,讲述着徽州一个古村落经久不息渔灯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鱼形的船身,灵感来自大山汪满田村传承600余年的嬉鱼灯会。当暮色降临,小船融入练江之上,一船千灯,水中游渔,灯火辉煌,火光在潋滟碧波中,如水晶宫般迷人,仿佛星星点点间,徽州的民俗文化穿越时空的岁月长河中,执念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老四告诉我,他的船被改装成柿子船,让人一下子想起深秋的姬公尖,当绿叶耗尽最后一点营养,化作了泥土,成就满山的火红,映照在蓝天下,涌起了丰收的热腾,让日子万紫千红,而摄影家们晒秋照,吸引了去采柿的人蜂涌而至;看风景的人,来势如潮。点亮了农人火红的日子。柿灯船意境,画眉在练水上,柿灯若万家灯火,尤其在夜幕下,如梦如幻,炫烂了一江诗画情怀。</p> <p class="ql-block"> 摇橹翩翩的构想,真是带入了如梦徽州,天官赐福船,讲述竹山书院父子三丞相的渊源;节节高升船,用竹子做的,展现了“雕龙镂凤比金巧,无不可雕徽州竹”。徽州三雕的精湛尽显一餐水上盛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船的主题,如此众多的精巧设计,把徽州儒商文化、民俗传承、砚都墨乡、三雕、剪纸、及“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面貌,全都概括和体验,是真正的梦幻徽州。</p><p class="ql-block"> 徽州有着两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尤其在明、清时期达到颠峰,朱程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影响东南亚政治五百年,是多好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徽州作为地名,被人为从地图上抹去,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刊文《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地名与徽文化一道被人们漠视,服务于黄山旅游的外汇经济,三十年来,城市发展,在迷茫中徘徊不前,旅游不旺,经济落后,这座城找不到前进方向,也让千百年来出行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千三百年来,渔梁坝的修建,渔梁古渡的形成。开启了徽州千年之梦,我对徽州人的梦,有了新的理解。如今,渔梁坝上的摇橹翩翮旅游,是一种文化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梦幻般的徽州,不仅仅是经济发达,人民幸福,更是山水唯美,文化繁荣,传承有序;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座城市的乡愁是文化的积淀,是城市的灵魂,应当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这个梦,按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是打造万年不拔之基,传承好徽文化,是徽州人的使命,因为它是所有徽州人的魂。</p> <p class="ql-block">作者:鸿雁南飞,安徽歙县人,江山文学社编辑;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官方管理员;歙县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徽文化传承及乡土文学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