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口教育】“书香沁暖冬,共读润心灵”——川口乡中心学校好书共读活动(3)

【川口教育】

卷首语 <p class="ql-block">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p><p class="ql-block"> 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p><p class="ql-block"> 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昨天的飘雪使我们感受到严冬的寒冷,但却未能影响今天我们40位读书人的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川口乡1月22日的共读活动。</span></p> 活动详情 党玲芬老师的分享 今日活动提示 <p class="ql-block">【1.22共读任务】</p><p class="ql-block">1.阅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第21页—第34页,并拍照发共读群。</p><p class="ql-block">2.大夏阅读共读群小打卡。</p><p class="ql-block">3.在群里推送阅读心得。</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一起加油!爱上阅读,爱上写作!加油</p> 教师读书打卡 教师读书心得推荐 第一篇川口乡中心学校杨乾平老师 川口一中宁丽华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于书途,皆是风景</p><p class="ql-block"> 加入共读计划,是这个寒假的幸事。</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我已读到第三章,书中的很多内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还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各种教学能力。只是世事纷繁,功利世俗迷了眼,现实中的浮躁,往往让我挫败不堪。唯有在书里,身心俱备,才得通透。通过这次读书,我也收获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渊博的文化知识,学生时期我们只窥一角,但愈知才愈无知,对知识的渴求应是无止境的。行教十余年,眼看名师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一般给学生讲述作者的观点、故事,或讲的通俗易懂,或讲的幽默风趣,不仅为课堂增添色彩,也让学生如痴如醉,喜欢上课。每每听到,都让我倾慕不已。知识哪里来,读书,势在必行!我想,作为教师,读书的意义就是为了教育好那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这使我更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以上是近期读书后个人的切身感受,寒假前读余老师的《余映潮谈阅读教学设计》,这次又是吴老师的书。汗颜的是,除非要求,真的是很久没有静下心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了,所以就借此一吐为快。)</p><p class="ql-block"> 就近看的是,吴老师提出如何写好教后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任教以来,一直懂得,成长=经验+反思。总是借鉴他人,依赖资源,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归纳,教学就会是一种反复而单调的工作。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只是往往让我忽视,敷衍的对待,从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陷入“吃老本”的恶性循环,失去斗志,没有寸进。</p><p class="ql-block"> 再看书中所讲,其实并不难实施。教后记的特点是随手记录,不过下节课的有感即录。教学反思该记录什么,吴老师说的已经很明白,写清楚教学的背景,即这节课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策略、知识点基础上的个人教学经验,所带学生的水平,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难等,这些内容是应该存在并作为教后记文章的主基调。尤其是应该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习题及考试中的失分点等记录下来,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施行弥补措施。了解学生的问题习题、解决学生的疑难习题,可为再教时确定学生难点、测评学生的学习心态提供依据。 </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师还应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自己不能立即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外及时研究。如,我在第一次讲授复句时,只是选了书本例子来讲解,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很是茫然。课下我了解得知,学生分析句子构造的能力较差,不会划分句子成分。于是我又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句子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类型的知识进行了讲解,并让学生做了相应的练习。在学生掌握了句子构造和句子类型的前提下再讲各种复句,效果就会好很多了。尝过“甜头”,就更应该知道,记录下这些内容可以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减少偏差,少走弯路。</p><p class="ql-block">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节课下来,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回忆和总结归纳,要思考课堂上哪些教学策略适合本班学生,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上有什么漏洞,解答习题有没有误区,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获得更大的进步。</p> 川口一中崔玉壶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自我</p><p class="ql-block"> ——读吴松超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有感</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吾日三省吾身”,不断的反思自己,才能够让自己更好的发展,作为一个老师,在教完课后的反思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读了“教后记”这部分内容,我觉得我平时的教学反思更多的可能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深入地去探讨,去挖掘,写成教学的流水账。今后在写教学反思时,应重视教育理论和学科内容的融合,重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把主要笔墨放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首先为自己定一个主题,多在课后做一些规律总结,不光反思课堂,对教学目标本身、教学策略运用过程进行深刻反思,让自己的视野放的宽一些,对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的规律进行总结,从而提升自己的反思质量。</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想我应该多去观课,多去学习。w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在适时将自己的感悟和经验分享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教学目标也非常关键,目标是一个方向,大的方向准确了清晰了,才能更好的教学。</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有目的去听不同类型的课,从每节课中汲取经验,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反思总结,让自己越来越好。</p> 川口一中吴琼涛老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共读,开启假期阅读之旅</p><p class="ql-block"> 教书8年,一直想静心下来安静地读读书。几年里,买了很多本各类书籍,拿起又放下,反反复复,断断续续,总是不能坚持读下去。不过,老天还是很眷顾我的。今年寒假,有幸加入了寒假共读书目交流群,帮我又重新打开了阅读世界的大门,正式开启阅读之旅。</p><p class="ql-block"> 本周阅读了吴松超老师的《给老师的68条写作建议》的前三章。老师主要是探讨了老师们为何要写作,以及老师如何写教案、写教后记和观课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书中谈到的许多老师们写作的现象就如同是在说自己,我的备课主要是依靠各种教参、网络等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等相关资料,然后结合本班学情加以“整合、修改”,在筛选过程中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自认为“合格”的教学设计。这就有了“写一辈子教案不成长”的现象。如果我们能坚持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的问题现象记录下来,并认真思考,把结果思考的写下来,再到实际教学中去改善,那我想,我们的课堂有效性一定会有所进步。</p><p class="ql-block"> 所以,作为一名青年老师,真的要多写,写教育现象,写教学教案,写教后记,写观课记,记录教育生活,促进专业成长。但是,想要写好文本解读、想要备好课,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提高教师自己的“认知内存”。教师自己肚子里要有墨水,那只有多读书、多积累!</p><p class="ql-block"> 一本好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吴超松老师的《给老师的68条写作建议》就是这样,犹如饮一杯甘露,读后心情无比愉悦。刚阅读完前三章,感觉发现了“新大陆”,被禁锢很久的思维,突然被打开了一个小口,感觉开启了新世界。假期短暂,我将继续带着期待前往未知的知识海洋。</p> 后记 <p class="ql-block">  渲染一缕书香,弘扬一股正气。今天的阅读活动,让教师们重温了一次阅读时光的美好,并对写教后记和观课记有了新的认识,身心得到了美的熏陶。愿读书的梦想让我们变得自律、智慧和与众不同,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p>

教学

老师

学生

后记

教师

读书

反思

共读

川口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