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齐山在池郡之南五里许。唐齐映尝刺池,亟游其间,后人因以映姓名山。继之以杜牧之诗,遂显名于海内。宏治壬戌正旦,守仁以公事到池,登兹山以吊二贤之遗迹,则既荒于草莽矣。感慨之余,因拂崖石而纪岁月云。</p><p class="ql-block"> 适公事之甫暇,乘案牍之余晖,岁亦徂而更始,巾予车其东归。循池阳而延望,见齐山之崔嵬。寒阳惨而尚湿,结浮霭于山扉。振长飚而舒啸,麾彩见于虹霓。千岩豁其开朗,扫群林之霏霏。羲和闯危巅而出,候倒回于苍矶。蹑晴霞而直上,陵华盖之葳蕤。俯长江之无极,天风飒其飘衣。穷岩洞之幽邃,坐孤亭于翠微。寻遗躅于烟莽,哀壑悄而泉悲。感昔人之安在,菊屡秋而春霏。鸟相呼而出谷,雁流声而北飞。叹人事之倏忽,晞草露于须斯。际遥瞩于云表,见九华之参差。忽黄鹤之孤举,动陵阳之遐思。顾泥途之溷浊,困盐车于枥马。苟长生之可期,吾视弃富贵如砾瓦。吾将旷八极以遨游,登九天而视下。餐朝露而饮沆瀣,攀子明之逸驾。岂尘网之误羁,叹仙质之未化。</p><p class="ql-block"> 乱曰:旷观宇宙,漠以广兮。仰瞻却顾,终焉仿兮。吾不能局促以自污兮,复虑其谬以妄兮。已矣乎,君亲不可忘兮,吾安能长驾而独往兮。[1]</p><p class="ql-block">作品注释</p><p class="ql-block">原载乾隆《池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和光绪《贵池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6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兹据尹文汉《王阳明游九华山综考》(《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一文移录。</p><p class="ql-block">齐山高不过百米,然自晚唐以来,即以其千姿百态之岩石、幽暝奇幻之溶洞而倍受游人青睐。到明代,齐山已与九华山并擅江南。齐山之名,一说山有十余峰,峰峰齐等,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年间(785—805),齐映任池州刺史,享有政声,且常登此山,故以其姓作山名。王阳明尝两次游齐山,并在齐山作诗赋四篇:《寄隐崖》、《游齐山赋》(并序)、《春日游齐山用杜牧之韵》二首。《游齐山赋》(并序)和《寄隐崖》作于弘治十五年第一次游齐山时,《春日游齐山用杜牧之韵》二首作于正德十五年第二次游齐山之时,有参政徐琏、知府何绍正、主事林豫、周昺和评事孙甫同行。[1]</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绍兴府余姚人(今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王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阳明子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