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回眸,云冈石窟

coffee

<p class="ql-block">整理了一些老照片,是2008年、2015年和2017年三次到云冈石窟所拍摄,和第一次去相比,云冈石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重建的灵应寺、新建的昙曜广场和宏伟的石窟大道,使景区扩大了几倍,但这些是云冈石窟核心部分外围的景观,多是人造的景观,没有留下什么照片。</p><p class="ql-block">距今1500年历史的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这处宏伟的艺术工程基本上是北魏的遗物。</p><p class="ql-block">公元453年,被文成帝礼为帝师的著名和尚昙曜,在沙门统任上征得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为16-20窟,为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自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始开凿,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公元494年),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70年。</p><p class="ql-block">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记录了一段从灭佛到兴佛、从草原的游牧民族到统治北方大地的强盛帝国的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照片仅仅标注部分石窟,尊请“好事”者再耗些精力将无“出处”的石窟一一对号入座,则可谓积善积德,功德无量!</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的中心塔柱。</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这尊石佛,经过千年风雨,外形被严重风化剥蚀,形似骷髅,咋一眼真有点惊悚。</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窟:俗称“领带佛”,佛高13.5米的佛祖身着“褒衣博带式佛装”,就像扎着一条当下最为时尚的领带,不知西方人什么时候把这种服饰学去的。</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洞壁菩萨。是云冈早期洞窟中造像组合最为合理、完备的洞窟,北壁主尊大佛身披千佛袈裟,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一立佛、一菩萨、十弟子。</p> <p class="ql-block">第20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辉煌之作,那尊露天大佛,大耳垂肩,祥和地屹立风雨中一千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