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730辑 浅谈灵石人的谦称、敬称、讳称、社交称、职业称及特殊称谓

灵石文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志友</h1> <p class="ql-block">浅谈灵石人的谦称、敬称、讳称、社交称、职业称及特殊称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梁志友</p> <p class="ql-block">山西灵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我们从古往今来不断演变的谦称、敬称、讳称、社交称及特殊称谓中可略见一斑。现将笔者为《灵石民俗风情》一书编写的有关内容节录补充,供热衷灵石文史的年轻同仁参考。</p> 谦称:谦称是表示谦逊的自称。使用谦称词汇称呼自己,实际表现了说话者的谦逊与修养,也是对他人的礼貌与尊称。而出言不逊、大言不惭,则会被人视为无礼、轻浮、缺少教养。<br>  在封建社会,男人一般自称“愚”、“鄙人”、“不才”等,女人则自称“妾”、“奴”。同辈间,则自称“愚兄”、“劣弟”、“小弟”等。老人自称“老朽”,对别人说自己的儿子称“愚儿”、“犬子”;说比自己小的亲属称“舍弟、舍侄”等;说自己的妻子称“寒荆、拙荆、贱内”等;对别人说自己的长辈和兄长称“家父、家母、家兄”等。说自己的姓称“贱姓”;住处称为“敝乡”;年岁称“财庚”;住宅称为“寒舍”,自己的作品称“拙稿”;自己的观点称“拙见、愚意”,都是灵石人常用的谦称。 <p class="ql-block">  敬称:灵石人在谦称自己的同时,又以敬称来称呼对方。敬称问语多带有敬重、敬仰、颂扬的情感色彩。现在看来,虽然都不是代词,但许多敬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在意思上相当于代词的“您”或“我”。</p><p class="ql-block">  例如:敬称他人为“公”、“子”、“君”、“先生”、“夫子”、“老丈”等,这些均与现代用语的“您”相仿。因为封建社会对有声望的人称“子”,如“孔子”、“朱子”,对有知识、有名望的人称“君”、“先生”,对老人称“老丈”,相当于现代的“老人家”。</p><p class="ql-block">  与对方相关的事物也要用尊称,如问对方姓名、家住何方,要说“请问尊姓大名”“仙乡何处”;问年龄,则问“贵庚几何”;对方的住宅称“贵府、府上”,对方的作品称“大作”;对方的观点称“高见”。</p><p class="ql-block">  旧时,灵石人与关系密切的人交往,尊称更多,按对方年龄、辈分、性别不同,分别用“尊兄、仁兄、贤弟、贤妹、贤侄”等称谓。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对方妻子为“尊夫人”,有时称为“嫂夫人”“嫂子、弟妹”等,外地人认为很有亲切感。</p> 讳称:古往今来,灵石人遵循“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原则。即凡是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书面上、口头上都避讳直呼其名。尊者,主要指级别高的官员,亲者,主要指直系亲属中的长辈,特别是父、祖的名字;贤者,主要指师长的名字,不仅在世不直呼,即使去世了也称之为“百年、仙逝、谢世、寿终、故去”。这些讳称大都沿用至今,如父亲在墓碑上经常撰写为“先考 某(姓)公讳某某(名),用一个“讳”字表示父亲的名,作为避讳的方式。”<br>  社交称谓:除家族、亲族间的称谓以外,灵石人在邻里间、师友间的社交称谓,有如以下演变。 上表中,凡有世交者,如其年长于祖和父者,可称之为太世伯、世伯;如其年小于祖父和父者,则称之为太世叔,世叔。如有世交而又联姻者,则称之为太姻世伯、姻世伯,或太姻世叔、世叔。如与父母同辈又联姻,则称姻丈,有世交的称世丈,如系一般或略尊于己者,可称为仁丈。<br> 解放之后,随着时世的变化,有些称谓已经消失,有些称谓虽还在,但其内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现代社会邻里之间交往的流行称谓如下:书面上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口头称为伯伯、叔叔,称别人的母亲为令堂,口头称为娘娘、婶婶,称别人的儿子为令郎,口头上称为侄儿,称别人的闺女为令爱,口头上称为侄女。<br>  在灵石县的广大乡村,对本村非同宗的邻里见面,均按年龄使用虚拟称谓,以示关系同家属一般,称长者为大爷(伯伯)、大娘(大大)、叔叔、婶婶(娘娘),对平辈年龄相仿者称兄道弟或称大哥、嫂子、表兄、表嫂,对少年或小孩,称呼小兄弟、小朋友。<br>  在外工作人员,多称“同志”或“师傅”,在之前冠以姓氏为梁师傅、赵师傅,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统统为先生。 职业称谓:清末民初,灵石人对知事,县级以上的官员统称为大老爷,对衙役人员称师爷、房事、先生、上差。对当兵的称老总,或连长、营长、团长。后来又以职务称呼为某科长,某县长,革巡官,或吃粮的。<br> 对有钱的富人称财主,对工商界称买卖人。对铺号入财股者称东家,对铺号管事者称为掌柜的,对管钱管账的称为先生。对年长未顶生意者也尊称为先生,对年青者称伙计,相互之间则称某哥某弟。<br> 青年在外学徒,有的地方称相公;匠工称师傅,长工称伙计、干活儿的;<br> 打封算命、看阴阳风水的,说书艺人统称为先生。<br>吹鼓手书面上称乐人,背后称“王八家”,打鼓的叫鼓手,唱戏的叫戏子,理发的叫剃头匠,脚医叫修脚的,打手镯、配钥匙的称小炉匠。<br> 学手艺的称主事的为掌柜、师傅、头儿。<br>对学校的教师,医生和社会上有名望的人统称为先生。或分别称为老师、大夫(医生)。老师或师傅的妻子称为师娘。<br>新中国成立之后,灵石人对县、乡公职人员一般以职务相称,例如:柳书记、耿县长、张局长、何部长、李经理、王厂长等。<br> 一般工作人员对年长者,在姓氏前冠以“老字”,如老梁、老郭、老杨等。年龄相仿者则互称同志。对年龄小于自己者,在姓氏前冠以“小”字。如小张、小石、小蔺等,中小学教师统称为老师,对大学教师一般称为先生。有时也以职称称为段教授、刘教授等。<br> 对新闻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称呼编辑、记者,有时在称谓前冠以姓,如称原记者、乔编辑等。<br>工厂里的头头称为厂长、经理、总经理、董事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称为技术员、工程师,有的在称谓前冠以姓称为梁技术员、南工程师等。<br> 从事商业活动的,过去称掌柜的,现在多称经理、总经理,一般都冠以姓,如称常经理、武总等。<br>  对当兵的称战士,有职务的一般以职务相称,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师长,对公安部门的人统称警察,管理交通的称交警(交通警察),管理社会治安的叫人民警察。<br>  对饭店、宾馆、旅店的服务人员,统称服务员。<br>  改革开放以来,灵石县的新型产业发展迅猛,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称谓,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经纪人、大款、老板、农民工、打工妹等。<br>  除此之外,在社会生活中对一些特殊社会成员约定成俗了许多特殊的社会称谓,例如,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家的大年龄男人叫剩男、光棍、老光棍,对没有出嫁的大年龄女人,称为剩女,对丈夫去世或离异的女人尚未婚配的称为寡妇。家庭决策、主事者称为家长或户主。 灵石人的特殊称谓:除上述常用称谓外,在灵石人的家庭亲戚中还有一些实用称谓,简介如下:<br> 继父、继母:孩子在不懂事前失去亲生父、母与继父或继母同吃、同住时,会称继父、母为爸爸、妈妈,如果孩子已经长大懂事,父母一方再婚时,一般称之为叔叔、伯伯、姨姨。对外人称继母为“后妈、后娘”,当面称“妈、娘、姨”。<br> 随娘改嫁的孩子,过去外人称“带犊”、“带羔子”,但现在已经没人使用。<br> 虚拟称谓:<br> 奶妈、奶爸、忙儿、忙女<br> 有的人家生了小孩无奶水,将孩子寄托给有奶的人家喂养,长大之后,孩子管奶母叫奶娘,奶娘将奶大的别人家的孩子叫忙儿,忙女。<br>隔山姊妹<br> 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灵石人称为隔山弟兄,隔山姊妹,但同父异母的仍称亲兄弟姊妹。<br>干爹 干娘 <br>  因某种原因将自己的子女寄养在别人家里,或者因两家相处关系特好,互相认作养父母或养子女,灵石人叫认“干亲”。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往往牢不可破,特别是因感恩报德结成的干亲,往往胜似亲生。<br>续娘 续爹 <br>  出阁的女儿亡故,遗有子女,女婿续娶,为了亲戚往来方便,为了亲戚照顾未成年的孩子,旧时续娶的新娘会续前房认娘家,叫“续娘家”。<br>  过去,续娘家的过程,类同岳父家重新嫁女,新娘到前房娘家呼爹唤娘,一如生身父母。作为续父母的必须赠送给丰厚的礼物,如亲生女儿对待。以后,亲戚往来,应事方便,这种风俗在解放后的灵石已经极少存在了。<br><br>  原载三晋出版社《灵石民俗风情》一书 <p class="ql-block">本期责编:梁志友 张文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