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成的吴晓东教授

碧海

<p class="ql-block">昨天获悉吴永奎老师的爱子吴晓东教授,获得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聘期5年。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信息——2021教育部“长江学者”高校入选名单统计:北京大学26清华大学25南京大学19浙江大学19复旦大学18中国人民大学16哈尔滨工业大学16上海交通大学15中南大学10西安交通大学9四川大学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吉林大学7华中科技大学7。“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中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学者”是学术性、荣誉性称号,实行聘任制,分为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前者聘期五年,后者聘期三年。看了这些信息,深感吴晓东教授获此殊荣,可喜可贺!同时也意味着他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光荣和重大。</p> <p class="ql-block">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1994年求学燕园,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是北大中文系最年轻的博导之一,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之一。著作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文学的诗性之灯》《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如此愉悦,如此忧伤》等。</p> <p class="ql-block">工作中的吴晓东教授</p> <p class="ql-block">吴晓东教授在线上与南京大学文学院进行学术交流</p> <p class="ql-block">博雅讲坛——做客北大书店</p> <p class="ql-block">吴晓东教授从事学术活动</p> <p class="ql-block">吴晓东教授和他的团队</p> <p class="ql-block">疫情期间在学生毕业典礼上代表教师致辞</p> <p class="ql-block">近年吴晓东教授出版多本著作。“吴晓东教授的文学批评,以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细腻的文本解读见长。书中那些极具思想穿透力和文字感悟力的分析,让人感觉到,文本自有其强烈的生命力,一遇有缘人,便如逢甘霖,重焕生机,有了穿越时间与空间、直达本心的能力。这应该是独属于文学的魅力,也是独属于文本分析的魅力。——编辑推荐(高校人文界)”</p> <p class="ql-block">近几年,吴晓东教授在教学实践中,力主在高等院校重视通识教育,主张漫读经典。“当一个国度有了大家一致普遍认同的经典,同时每一代人都倾情阅读,就像博尔赫斯所谓的有着“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这样的国度就会让她的国民在手足无措的时候凭借对经典的阅读,在现实世界中或者在现世获得心安,同时对未来获得希望,进而获得前行的勇气。(2018做客北大书店)”</p><p class="ql-block">“人类的生存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的存在有一种诗性意义。人类观照生活也有一种诗性方式,就像传统的浪漫主义所表述的那样,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浪漫心”。心理学家容格曾说:“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自在的黑暗中,点起一盏灯来。”这盏灯就是“诗性”之灯。它使人类原本并无目的和意义的生存有了意义和目的,从而对虚无的人类构成了真正的慰藉,正像暗夜行路的孤独旅人从远方的一点灯火中感受到温暖一样。”</p> <p class="ql-block">敝人蒙吴永奎老师厚爱,曾将爱子吴晓东教授第一本著作——《阳光与苦难》馈赠于我。我爱不释手,一直随身携带,不时翻阅。吴晓东教授在书中后记:怀想漂泊中那段——“最后我把这本小书呈献给我的父母吴永奎、李连秋,感谢他们几十年来的辛苦养育和殷殷期待。”(1998 年 9 月 18 日于京北育新花园。《阳光与苦难》p282)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一位学者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拳拳深情。</p><p class="ql-block">还有后记中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那时,吴晓东教授才刚过而立之年,书中有的文章还是大学本科二年级时所写,只有二十几岁。那时他就告诫自己:“我必须警惕自己身上的安逸,圆熟与中年特征,警惕逐渐开始有的好为人师的感觉,警惕自己九斤老太式的感慨,警惕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纳入各种体制之中回过头来约束更年轻的一代人。(《阳光与苦难》 p279)”他能有如今的学术成就,和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旺盛的进取精神,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和引用的文字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妥,敬请指出,及时撤回。2022年1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