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宫苑

玻萝

错综而重大的发现 <p class="ql-block">  难以想象广州这块繁盛广袤的都市城区,曾是那样的狭小而重要,几乎没有半点腾挪空间,以至两千年来的城池及其上的重要殿堂只能累土叠建,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地层。</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国内罕见,大至京城、小至乡邑,有史记载以来其城池位置屡屡变迁。如长安京城在秦、汉、唐三朝之间的位置都相去甚远。而这里的地层叠建,既排序各时期历史文化地层的泥土和混杂其间的陶器、铁器、动物、植物等历史遗物,又导致竖井、池渠、灰坑、磉礅扰乱和打破历史地层。从而:一方面能发掘考证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另一面囿于保护需要带来辨析还原的考古发掘难度。今天我们站在已经梳理出来的遗址馆所前尚且感到纷繁复杂,考古人当时面对未知的交织世界去剖析更是谜团重重小心翼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大院建造人防工程时发现秦代造船遗址,与此同时发现叠压在造船遗址之上的7B地层一段宽2.55残长20余米的砖石走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出露船台的南方,北侧被东汉墙基打破</span>,呈东北—西南延伸。走道规模大,作工讲究,中间铺两行白色砂岩石板,两侧砌大型印花砖夹边;走道面有大量残瓦、木炭,其中筒瓦印“公”、“官”、“卢”以及“万岁”文字。这引起考古人的注意。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处、中山大学考古专业75届工农兵学员联合撰写的《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掘》,在主要考证造船工场同时认为:相关的印花方砖和万岁瓦当,是西汉初年的,板瓦、筒瓦的单字戳印与之前发现的南越国时期墓葬陶器中带戳印的陶文、印式和字体相同,而这种陶文汉武帝之后即南越灭国之后完全绝迹,因其上使用的词汇与该地方王国政权休戚与共,故可断定是南越国的独有产物。其上木炭则与《史记·南越列传》载汉灭南越国时纵火烧城事件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再者印花砖实心方70厘米厚12—15厘米,这实心砖甚至比当时北方的还大一倍,当时北方实心砖较小,空心砖才能做得大些。当时作为南蛮地区能使用如此高规格建材,显然是最高等级所在,即南越王宫所在。</p><p class="ql-block"> 然而砖石走道仅是南越王宫、南越都城的露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犹如冰山一角,其</span>边界、规模、布局等基本情况都藏在下面无从得知。由此,考古人一直紧盯这片区域,待机深入探寻考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盯了20年,1995年得知砖石走道东侧兴建25层的综合大楼,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工地西南角划出一个5米×5米探方试掘,结果挖下不到1.0米,已经是红黄色生土,未见重要遗迹,再没发掘意义。然而恢复建筑挖桩施工时在工地东南角竟陆续挖掘出晋、唐时期的青瓷器,再往下挖掘,又挖出大量南越国时期的绳纹板瓦、筒瓦和砂岩石板,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在其中一个建筑桩孔内就挖出了4件“万岁”字瓦当。由此判断下面一定存在南越国时期的遗迹。真有点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意思。考古人员闻讯即返,在建筑工地中部布方进行抢救性发掘,结果发现南越国时期的石砌水池。考古人员以敏锐的眼力洞察出当年湖水潋滟的园林场景,初步认定是南越国宫苑部分遗址 。于是上报国家取得支持,国家文物局派来专家组考察后认为当时发现的水池仅是西南一角,池有多大未知,须扩大发掘面积,在外围钻探勘探,弄清池苑范围和周边遗迹分布情况。市政府作出南越宫苑遗址保护、勘探和发掘的决定,停建综合大楼。考古人员一方面在苑池周边新开探方,在已经打下的间距4米网格状水泥桩孔的隙地艰难发掘整理;一方面在苑池北、东方向进行机械勘探,在各种水、电、煤气管线和化粪池等密布的横街窄巷里寻隙避阻避险布点,难度极大。初步判断池苑平面南北72东西50米,面积约3600平方米,约一个足球场面积,大部分压在现有建筑之下未能发掘,露出仅东西24.7南北20米400多平方米的角部。</p> <p class="ql-block">  由于苑池南壁石板面上刻凿“蕃”字,后来发掘的木简又有“蕃池”两字,故称其为蕃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转眼1997年,在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大院辟出6000平方米准备兴建信德文化广场大厦,划出中部4000平方米作前置考古发掘究明地下文物状况,时间8个月,8个月对于筛沙子方式扒土的考古发掘来说十分紧张。于是迅速在发掘地块周匝打下深9.5—11米的支护桩以防渗防塌,用机械挖去3.5米表层以消除现代的墙基、柱基、沟渠、埋管等物,同时不可避免挖掉了大部分唐宋时期地层,护桩也难免破坏地下埋藏的文物,这是与时间赛跑的无奈之举。最终发掘出一条南越国的曲流石渠宫苑遗址。随后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现场实地考察认为:南越宫苑遗址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中国宫苑实例,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特别古代广州城)、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工艺史有极其重要价值,是广州历史名城的精华所在。而神奇幸运的是,北侧护桩刚好打在石渠边沿外,没被破坏,宫苑得以完美重光,这既有考古人的执着又有运气的成分。</p> <p class="ql-block">  石渠流水由东北而来曲折蜿蜒向西而去,依次呈现急弯、弯月池、渠陂、斜口、渠陂、斜口、平桥、步石、 出水匣口、木槽遗构,这些构造无不闪烁着古人营造宫苑的玄机智慧。</p> <p class="ql-block">  原址楼面模拟展示曲流石渠,由于拿掉后期各代覆在上面的渠、池、井等历史遗构,显得更加清晰逼真。</p> <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发展和考古文化沉浸式体验兴起,以曲流石渠声光电复原展示、弯月池遗址场景历史故事纱幕演绎等方式,复原出曲溪潺流、龟鳖爬行等园林景观影像。又由于实景保留着后期历代的井、渠、池、坑的遗迹,更有一种穿越两千年时空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曲流石渠的发现,更加得到重视与支持。1998年市政府发出《关于保护南越宫苑遗址的通告》,划出遗址文物保护区,叫停建设项目。接着在儿童公园首试发掘就找出南越国一号宫殿的东北角,于是将儿童公园迁出进行全面发掘。</p> <p class="ql-block">  正是曲流石渠的横空再世,给了政府和相关人员极大的鼓舞与信心,有宫苑就会有殿宇,南越王宫以及广州历史名城的发掘研究乘势而起,从<b>抢救性</b>发掘进入<b>计划性科学</b>发掘,以石渠为起点,陆续发掘出一批南越国、南汉国以及宋代、清代的宫殿和连廊的磉墩、地砖、台基、包基砖石等更多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让史学界一直悬而未决的南越王宫及国都位置,基本定位下来,随之以考古实证言之凿凿地宣告广州建城220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殿宇</p> <p class="ql-block">  2003年~2006年,在原儿童公园内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南越国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一号廊道和砖石走道以及王宫北宫墙等重要遗迹。于是,推演出一幅更大的南越王宫想象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南越王宫想象图,然而在现场感觉相去甚远。东部如蕃池大部分压在现在建筑之下无法发掘展示,西部二号宫殿西侧压在现有建筑下,剩余部分因上层存在宋代官衙广场地面、南汉宫殿磉墩、南汉宫殿北院地面等历史遗迹而暂不往下发掘。</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考古人面对每一片有价值的不可移动历史遗物,都会停下手中的考古铲,细心呵护,尽量保全各期史迹的原真,遵循考古工作小破坏原则的结果。而对于已发掘完成的遗迹,经过科学的研判与统筹规划,三分之一作覆罩露明展示,其它回填保护并在地面以轻质材料或花草作示意性模拟标识。</p><p class="ql-block"> 现在南越王宫博物馆,从南往北有三个露明展厅:南厅主要展示南越国曲流石渠;中厅主要展示南汉国宫殿基础,以及一些保全价值高的宋代遗构;北厅主要展示各期水井。</p><p class="ql-block"> 这是中部露明展厅内的精彩片断</p> <p class="ql-block">南汉国二号宫殿第一进北庭院的华丽地砖</p> <p class="ql-block">南汉二号宫殿第一进台基包边砌砖和石板</p> <p class="ql-block">北宋官衙广场地面</p> <p class="ql-block">南宋建筑基础</p> <p class="ql-block">  中部露明展厅还通过播放南汉宫殿场景演绎影片与MR增强现实设备观赏建筑模拟复原等方式,让南汉国宫殿在实地更加真切活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越国(公元前204—公元前111)与南汉国(公元917—971年),两个地方王国相隔千年,宫苑选址却高度重合,图示南汉池苑建在南汉石渠东北部位置,殿宇也基本在相同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到展馆地面我们看到三大模块:一是以漆丹的殿堂、廊道透视架标识南越国遗迹;二是以草格标示南汉国殿宇磉墩;三是复制显示秦代造船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在展馆南北两端的架空层中,长年展示着这里发掘出来的可移动遗物,有:木简、秦汉砖瓦、岭南各期陶屋、陶渠、陶罐、柱础石以及植物种子、动物骨骼等遗物,琳琅满目,不时有些国内外交流性的专展,美美与共,不断丰富拓展观众历史文化视野与考古知识。 </p> <p class="ql-block">  特别一提其中展示的木简。2004年清理一口南越国渗井时发现100多枚木简,它是王宫纪实文书,之中蕴含着宫室管理、地理、律法、官职、时间多种信息,刻画出宫庭生活中各种制度,对早期史籍记载匮乏的岭南地区,堪媲殷墟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宫博物馆布局頗费心思,以隐露相间,高低相错,实物与资料互补,将交织在一起的史迹条分缕析地呈现在公众面前。</p> <p class="ql-block">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徜徉现代都市核心圈中的南越王宫博物馆,若穿行时光隧道,各代水渠纵横交错、井坑上下穿越,大量出士文物蕴藏的历史信息被解读;宛如一场历史盛会,以南越国宫苑为底图、起始,荟萃各期历史建筑、文化、艺术、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