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一读《长征》有感

坐看云起时

<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p><p class="ql-block"> 敢叫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 一一读《长征》有感</p><p class="ql-block"> 读完王树增的《长征》,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我向来不喜欢看战争类的书籍与影视,一是因为讨厌战争,二是因为流血和牺牲会让我痛心。但是人类历史上并不会为此而停止战争,尤其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抗争史,不了解中国经历的流血和牺牲,就真的体会不到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就不了解世界如何由沧海变桑田。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那就是长征精神。</p><p class="ql-block">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八万六千多人踏上长征之路,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近八千人。一九三五年三月,红四方面军近十万大军开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万般曲折艰险的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三万三千多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红二方面军两万一千多人从国民党三十万大军的合围中冲出,踏上了长征之路,一九三六年十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全军一万一千多人。红二十五军一一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下的一支红军武装---一九三四年十一月踏上长证之路,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全军兵力最多时不足八千人,最少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当我读到《血漫湘江》那一章时,红一方面军到了湘江上游的道县,那里是长征途中最为残酷的湘江战役的发生地。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在湘江战役中担负后卫任务,当中央红军的其他部队渡过湘江后,第三十四师陷入国民党军各路部队的重围。 拼死突围中,全师官兵大部分阵亡,师长因为负伤被俘。在湘军用担架抬着 他押往长沙时,他在担架上撕开自己腹部掏出肠子扯断了。湘军军阀何键将他的头颅砍下来,挂在他出生的那条小街前的城门上--红军师长陈树湘,牺牲时年仅二十四岁。</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泪目的是,进入老山界后,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师长周子昆的妻子曾玉经历了人生的一场苦痛。这位已经怀孕的女红军,由于长途跋涉孩子要提前出生了,没有任何接生设备,甚至连一张干净的纸都没有,一个孩子在一丛茅草中出生了。曾玉把浑身是 血的孩子抱在怀里就是不肯松手,可是桂军的枪声已经越来越近。在大家的催促下,这个没有衣服的孩子被用几把茅草裹了裹在最后的时刻丢弃了。枪声和孩子尖厉的哭声交织在一起,曾玉一步一回头,前面是一条山涧溪流,刚刚生完孩子的曾玉一脚下到冰冷的水里。直到上了岸,依旧能够隐约听见孩子的哭声,曾玉眼前一黑栽倒在地上。战士们找来一张破桌子当担架抬着她,并给她找来了唯一能找到的补养身体的东西--豌豆叶。昏迷中的曾玉始终把双臂抱在胸前,她就这样紧紧地抱着自己的“骨肉”直到红军走出老山界。</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流血和牺牲,在长达两年的长征途中几乎每天都有,所有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官兵,心里无不向往着没有苦难的生活,这种向往令他们不畏艰险、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尽管他们倒下的时候,鲜血流尽的时候,每个人都年轻得令我心疼。</p><p class="ql-block"> 因为付出了太多牺牲,因为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始终保有理想和信念,所以,一切艰难险阻皆成为一种锻造一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与伦比的勇敢。这些都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们,我们是不是曾经被不值一提的小困难吓倒过?我们是否因为冬天太冷的原因而迟到甚至旷课?会不会因为学不懂某门学科而放弃?是不是还因为受点小伤而痛苦流涕?有没有望着一座座“大山”忘而却步?甚至有人为一点点不愉快不顺心就放弃生命?</p><p class="ql-block"> 那么请读读《长征》吧,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p><p class="ql-block"> 为有牺牲多壮志,</p><p class="ql-block"> 敢教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 2022.1.21</p>

长征

牺牲

曾玉

湘江

红军

孩子

换新天

一九三五年

踏上

红一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