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石磨豆腐

老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文字:张乃福</span></p><p class="ql-block">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就更加怀念我已故多年的父母。眼前浮现出为了过个快乐的年而忙忙碌碌的两位老人家的身影,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过年前盼望父母早点做豆腐的情景。</p><p class="ql-block">那是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粮食平均亩产产量低,大豆的亩产量更低,在偏远的农村除了年节,平时是很少吃到豆腐的。在老家,一到过年时村里人都很重视做豆腐这件事,那是家家户户过年时的好菜,每家都是要做的。我家过年的豆腐都是在腊月小年之后才做,自打记事的时候起,逢年过节都吃父母做的石磨豆腐,总感觉清香可口,特别好吃!那可是全家人最喜欢的一道菜。因为过年,父母考虑要让我们多吃上几顿,所以尽量要多做一些。 每年过年时做豆腐都是用8到10斤的大豆。要选好的、籽粒饱满的大豆,并清除杂质。母亲首先把豆子倒在簸萁里,颠簸几下,扇除尘土碎屑,然后再用簸萁把豆子溜到另外一个簸萁里,把沉底的沙子石粒沙出来,最后还要用手把瘪豆子和其它杂质挑出来扔掉。磨豆腐一直用的是自家院子里的石磨,由于磨的特别细,出的豆腐就多。用锅熬豆浆时母亲火候把握的好,从没有出现沸锅和糊锅底的情况。点豆腐可是关键一环,卤水用少了豆腐太嫩不成型,卤水用多了豆腐发硬,失去了那种绵软鲜嫩、清香可口的感觉。没有一定经验的人是不敢下手的,父亲点的豆腐总是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豆腐做好了,全家人要美美的享受一顿“豆腐宴”,一盆豆油炖豆腐,只加入了少量的白菜心,一大盘大葱盐水拌豆腐,一小盆豆腐脑,是在压豆腐前留出来的,佐料是干香菜和豆瓣酱;一大盘加了蒜瓣炒的鸡刨豆腐。这些菜虽然都是用豆腐做的,但味道有别,各有特点,我们都很喜欢吃,我的父母看见我们几个孩子生龙活虎,吃的满头大汗,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p><p class="ql-block">豆腐是准备过年时吃的,除留下几块新鲜豆腐外,母亲把大部分腌成咸豆腐(这样不但保存时间长一点,也可以照常做炖豆腐菜用,又可以单独做为一道拌菜吃;有一小部分放在室外冻成冻豆腐,准备过年时做酸菜肉炖冻豆腐用;还有一小部分由我的父亲装在一个坛子里做腐乳。我记得小年之后做的豆腐要陆陆续续吃到正月十五呢。</p><p class="ql-block">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豆腐已经是一道一年四季随时都能买到的普普通通的家常菜。由于豆腐的市场需求量大,现在出现了许多做豆腐的专业户和作坊,但这些专业户和作坊多数是机器加工,除了在偏僻的山村还有少数人家使用石磨的外,已经没有使用石磨的了。</p><p class="ql-block">2014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道神奇的中国美食开始在商品价值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分别是2015年和2016年我在朝阳县偏僻山村采风时,偶尔遇到有农民做豆腐,经过打招呼后拍摄的。他们做豆腐的方法仍然是我记忆中的老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