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唯一一张有备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1年4月17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 随着成都支边小伙伴们的脚步,步行通过怒江惠通桥,进入两旁夹道欢迎的人群时,我注意到有人在拍照,只是步履匆匆,根本来不及辨别南北西东,便被人群裹挟而去。</p><p class="ql-block"> 50年了,我一直相信有这么一些纪录当时场景的照片存在,但是,从我所有朋友们的各种回忆照片中,始终没有看见类似的照片。感谢保山市档案局档案馆的杨科长传给我的照片,一下子让我穿越时空,回到了青葱岁月。所以,当我第一次看见这几张照片时,百感交集,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人像已经比较模糊了,但是,这个场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难以割舍,挥之不去。照片中,有没有我?不知道,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的青春,就永远定格在这难忘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从北向南流的怒江,元代以来通称潞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云:“潞江俗名怒江,出路蛮,经镇康与大盈江合,入缅中。”《方舆纪要》云: “潞江在永昌府潞江安抚司东北五十里,源出吐蕃雍望甸,南流经司北。两岸陡绝,瘴疠甚毒,夏秋之间,人不敢渡。本名怒江,以波涛汹涌而名也。又东经永昌府南百里,复东南流,经孟定、芒市界,达木邦、缅甸,入于南海。蒙氏封为四渎之一。”</p><p class="ql-block"> 潞江东岸是内地,过了潞江,西岸就是边疆。而囿于惠通桥的承载能力和边防检查的需要,车行此桥,只能人车分过。 </p><p class="ql-block">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一群略显稚嫩的少男少女,五味杂陈地通过欢迎人群的复杂心情,有失落,有期盼,有兴奋,有不知所措……过了桥,就是边疆。从此以后,和家人真的就天各一方,必须要经过班、排、连、营、团的层层审批,然后,凭团部发放的“通行证”才能返回内地,如此这般,怎不令人心碎。</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张令人心碎的照片,这是一张唯一有“四川知青谢局梅”备注的照片,我直观感觉,从取名的习惯和意义上考虑, “局”应该是“菊”或者“蜀”,经朋友指正,档案备注是错的,应该是“蜀”。这张照片,在当年照相视为是过于奢侈的情况下,不可能选择在这里拍摄生活照。由此推测,这应该是一张新闻照片,只是不知道是否曾经发表过没有。</p><p class="ql-block"> 消瘦羸弱的谢蜀梅,被安排在了画面的远处,和被她饲料养得膘肥体硕的优良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若干年后,当我成为记者,我也经常采用类似的拍摄角度,来加强新闻照片的张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谢蜀梅饲养了那么多头肥猪,她手中的饲料桶,少说也有50斤吧?每天选、择、煮,然后把饲料反反复复装入饲料桶、倒入饲料槽,这得费多大的力气啊!一个还应该在学校读书的女孩子,过早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掩卷长叹,不忍淬读。</p><p class="ql-block"> 青春,本来是美好的,也是一个浪漫的年代, 而且,青春也稍纵即逝,不会再来。八年劳作,路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终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及时地吹遍了内地和边疆,我们顺利返城,并且通过不屈的努力,改变了命运,改变了生活,改变了青春。</p><p class="ql-block"> 而定格下来的青春,始终提醒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改革开放,只有崇尚科学知识,才是改变我们个人命运的最好契机,才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难忘的青春瞬间。并以此,来告慰我们逝去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1955年,昆明知青刘小三、梁正福、王彦斌、张开贵、何树英、严彩英、李崇德、张梅英、杨凤英、张翠英到潞江坝垦荒</p> <p class="ql-block"> 1974年,新城农场党委书记刘小三(右三)和段技术员(示范割胶者)到新城二队(原十五团三营二连)现场指导培训割胶工</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十五团三营二连成都知青第一批割胶工 (左起)陈世平,罗正荣,秦玉英,吳棠圻,陈新苹,杨天碧,王芳玉,万华容。</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十五团三营二连割胶工 (左起)王芳玉,秦玉英,陈申秀,高丽芸</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十五团三营二连成都知青割胶工吴棠圻在橡胶林完成高割线割胶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十五团三营二连成都知青割胶工李瑛在橡胶林完成高割线割胶工作。后来,她和同连队的成都知青割胶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棠圻结为夫妻,传为一段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十五团三营二连成都知青秦玉英在橡胶林完成高割线割胶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十五团三营二连部分女知青合影 第一排左起严志文(成都)、邓学群(成都)第二排左起张美珍(保山)、李瑛(成都)、蔡永献(成都)</p> <p class="ql-block">1973年,十五团三营二连成都知青李瑛(右)与同窗好友秦玉英,利用工间休息充电学习</p> <p class="ql-block"> 1972年,部分女知青在十五团三营二连实验站度过愉快的星期天 第一排左起严志文(成都)、邓学群(成都)、李瑛(成都)第二排左起蔡永献(成都)、张美珍(保山)</p> <p class="ql-block"> 感谢保山市档案局档案馆提供的档案照片</p><p class="ql-block"> 杨科长告诉我:2015年,保山市、隆阳区两级领导带队,组成一个班子,到潞江坝调研,试图出版保山市知青上山下乡书籍,终因资料散失,无法成辑。目前,档案馆急需知青照片。但是,作为档案照片,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才有一定的档案价值。</p><p class="ql-block"> 由此,建议捐赠人在电子文档照片的名称上注明:</p><p class="ql-block"> 某年(或加月、日)某人(左起某人,右起某人……)在某处做某事(或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当年周恩来总理观看过的割胶表演的橡胶树前,打油一首:</p><p class="ql-block"> 当年潞江种橡胶,</p><p class="ql-block"> 大红山上把水浇。</p><p class="ql-block"> 战天斗地几折腾,</p><p class="ql-block"> 青春岁月跌一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