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8年11月8日,一个永远铭记在心的日子,它是我缀着万千情结的一段人生经历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一. 新的征途</p><p class="ql-block"> 天有点阴沉,在市体育场门前,我们登上一辆卡车,彩旗、锣鼓声渐渐远去,送行的亲人们的身影渐渐模糊……</p><p class="ql-block"> 卡车不断地向北开去,耳边只感觉呼呼的风声。天生港、九芋港、平潮…一座座集镇被抛在汽车后面,不一会儿,卡车在标注林梓路牌的马路边停下了,我插队的地点到了,和我同行的是另一位同学孙金玲。</p><p class="ql-block"> 见我们下了车,一位老农民从马路边向我们迎面走来,他笑着说:“你们是来我们20大队插队落户的吧?我是章广付,是队里安排接你们的。”只见他高高的个子,黝黑的脸庞,上身的旧棉袄隐隐看到几处棉花翻出,下身穿一条老棉裤,腰里扎了一根稻草绳。他边将我们随身带的行李装上他带来的独轮车,一边说:“这里离生产队还有十几里路,我们走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的路比机耕路好不了多少,路面坑坑洼洼,独轮车上下颠簸,轮轴接触部不时发出吱~呀、吱~呀有节奏的声音,我忽然想起初中音乐课老师讲的贝多芬交响乐第五章~c小调《命运》,其主旋律就是命运之神在敲门,此时此刻,我的命运将是怎样呢?</p><p class="ql-block"> 到了目的地,我们被安排住在原来的猪圈里,经过打扫,倒也干净,章广付在水泥地上铺上稻草,垫上棉絮后说:“这里就是你们睡觉的地方了。”此后,我们在广阔天地的这个“宾馆”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冬季农活儿不是很多,天天陪几位老农民在场上翻晒粮食。不知不觉两个多月过去了,从来没有离开父母的我,在生活上闹出不少笑话: 不是将饭烧糊,就是将干饭烧成稀饭;不是将草和韭菜一起炒熟,就是不时将油锅烧着,烧了自己眉毛,还差点酿成大祸……生活上付出的代价,使自己在知青生活征途上迈出了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 悠悠纤绳 </p><p class="ql-block"> 年末,北风呼啸,寒气逼人。这天刚吃过早饭,队长对我说:“小王,,现在队里重劳力都下河工了,队上要送粮草 去河工工地,你现在就陪老陈头和广山去跑一趟吧。”</p><p class="ql-block"> 我到住处拿了铺盖来到河边,老陈头和广山早到了这里,水泥船上已经装满粮草,为了防雨,上面已盖上油布。老陈头叫陈德发,不到50岁,已经是满头白发,整天叼着一个烟斗,他边咳边说:“小王,有-我在,没-事儿,我们准备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广山将一捆约50米长的粗绳子一头系在桅杆顶部的小圆洞里面,一头系在纤板的绳子上,纤板长约一米,两头分别系着长约两米的绳子,用连接绳子的纤板拉紧桅杆,这就是悠悠的纤绳了。</p><p class="ql-block"> 老陈头当仁不让坐在舵手的位置上,我和广山在岸上背纤。广山叫章广山,已到而立之年,满脸秀气,因为日前患重感冒,没有随行上河工。我学着广山将纤板上绳子的一头套在左肩下,一头挎在右腋下,弯腰、弓腿、喊号子,一步步艰难地拉着满载粮草的船向前走去……</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水岸边基本没有什么路,要么是碎石杂树、要么是缺口滑坡。我一步一个脚印紧跟在广山后面,开始还可以,一切就像电影里的镜头一样,回头望去,我们身上的绳子像一条彩带一样牵着河里的一叶小舟,很有一点新鲜感,同时感到一种成就感,觉得自己能牵着船和老陈头走、自己能为队里做事,感到非常自豪,情不自禁地还哼起歌来……</p><p class="ql-block"> 然而好景不长,走着,走着,就觉得力不从心了,尽管广山不时提醒我,注意脚下有缺口,注意前面有杂树,我还是不止一次脚踩空掉进缺口;不止一次地撞上前面的树木,或被旁边的杂树划破裤子。此时的我很狼狈,解放鞋湿透了,手掌和小腿都划破皮,并有明显的血印,此刻,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我浑身打着冷颤,心里出现沮丧的感觉,这时,我绞尽脑汁希望想出一点东西,给自己鼓鼓劲,想起刚才自己还在唱“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悲壮情景即刻呈现在眼前,瞬间,我觉得自己这一点磨难又算什么呢?我咬咬牙,没有啃声,深一脚,浅一脚地坚持走下去,只是歌儿哼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林梓是一个水乡,水多桥也多,拉纤时碰到桥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当我们眼前出现一座桥的时候,我正不知所措,广山不慌不忙地将我们两人的纤板挂在自己脖子上,一边向桥中心走,一边利索地收绳,当他走到桥中央时,只见他等船过桥的一刹那,迎面迅速拔起桅杆,回头转身走到桥背面,又迅速将桅杆交给船上的老陈头,让他将桅杆重新插进船中央的洞眼里,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前后不到二十秒钟。而后,只见广山迅速地从桥上走下来,将纤板递给我,然后带着我飞快地向前跑,一直跑到纤绳拉紧吃力为止,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心想,干这活儿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左右,粮草船总算顺利送到河工工地,在工地吃过午饭,处理了一下伤口,换了一双草鞋,我们就踏上返程了。</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天公不作美,船刚出发一个小时,就下起了雨。广山说:“小王,现在船体轻,我一个人拉纤就可以了,你站在船头帮助老陈头看着前面过往船只,有碰撞物就用船篙点一下。”</p><p class="ql-block"> 船继续前行,我头戴斗篷,身穿蓑衣,手拿船篙,站在船头。雨越下越大,我脸上、裤子、草鞋上都是雨水。这时,我想起上个月刚看过高尔基的《海燕》,情不自禁地喊出来:“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只海燕在高傲地飞翔……,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置身在风雨中,仿佛看到海燕就在我前面上下飞翔,我顿时不觉得寒冷和疲惫。我叫停了空船,上岸换下广山,背着纤绳,唱起歌向前走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 风雨之夜</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春天,队里为我们盖了一座新房子,房顶铺的是稻草,四周全部是土墙,地上是平整过的泥土地面,两间起居室,中间是厨房,不管怎样,终于走出了猪圈,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心里美滋滋的。</p><p class="ql-block"> 好日子没过多久,这一年的初夏,雨水特别多,记得是六月底的一天深夜,雷声一个接着一个,还伴着一道道闪电,霎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豆大的雨点打落下来,打得窗户啪啪响。又是一个霹雳,大雨就像银河系塌了一样铺天盖地倾泻下来。</p><p class="ql-block"> 孙金玲回南通了,偌大的房子里就我一个人,躺在床上,被震耳欲聋的雷声惊醒,不觉悸恐万分。忽然,我感觉有水滴在脸上,一滴、两滴……顷刻间身上盖的薄被单也多处滴上水,而且越来越大,就像有人将水浇在我身上一样。不好,我马上意识到是房子漏水了,一骨碌爬下床,从灶台的小洞里取出火柴点上煤油灯一看,心里吃惊不小,只见房顶有十几处在漏水,东边的土墙已经部分坍塌,水一个劲地灌进来,其他地方也有几处墙壁在向屋内渗着泥水。我赶紧用扁担、钉耙、锄头等农具去支撑渗水的墙壁,用脸盆、脚盆、饭盆,甚至用锅拿去接屋顶的漏水。等我一个人忙过这一阵,才发现自己光着脚站在一片水中。这时的我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是那么无助,我张开双手,向着看不见的茫茫夜空大声地喊了一声:“啊!”然而回应我的是更大的雷鸣电闪……</p><p class="ql-block"> 四. 挑战河工</p><p class="ql-block"> 老一辈江苏农民有多苦?不言而喻,挑河—一 一代苏北人难忘的集体记忆!如皋密布水网中的河流,都是靠人力挑挖出来的。以前听说过挑河,插队的当年送粮草看到过挑河的场景,来这里第三年的冬天,我决定亲自参加挑河。</p><p class="ql-block"> 挑河的地点是位于如皋勇敢公社附近的通杨运河。我带着铺盖、簸箕、扁担随大队人马步行约12公里,来到河工工地。工地上早已是人山人海,红旗飘扬,广播里播放着毛主席语录歌曲、革命样板戏和如皋号子,巨幅标语“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举目可见!置身于这种热火朝天的场景,顿时使人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投入火热的河工生活。</p><p class="ql-block"> 挑河的场面很壮观,听广播中说,整个运河河床有十二万人一字儿摆开,密密麻麻,人头攒动。开始阶段由于是表层土,装进簸箕挑起来很轻松。每次以大队民兵营为单位,每次簸箕装满土以后,随着管营长一声吆喝: “同志们啦,挑起身啦!”我和大家一起马上拿起扁担,放在右肩站立起来;随着管营子第二声吆喝: “革命的重担,挑在肩啊!”大伙儿几乎同时迈步向前,挑起100斤左右的泥土担子,依次分几路排队,将泥土倒入指定地点,如此不断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 初始阶段,我和大家一样情绪高昂,也不觉得很累。就是每天临近11点左右,肚子就开始咕噜起来,心里就盼着早点收工吃饭,当听到一声收工哨声之后,我和大家争先恐后回到工棚。工棚呈三角形状,长约十米,宽四米左右,地上铺满麦秆,晚上我和另外11名社员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大家进工棚后,用凉水洗洗手,擦把脸,就直奔伙房而去。伙房就在工棚附近,每人中午可以吃一斤米饭,一大碗黄芽菜里面可以看到几片油渣,隔三天还可以吃到一顿肉。尽管黄芽菜里面经常发现有小毛虫,我和大家都没有谁抱怨,依然吃得很香,记得后来河工最艰苦的阶段,我竟然一顿吃了一斤半米饭。</p><p class="ql-block"> 每天晚上收工吃过饭后,大家就回到各自工棚铺位休息,工地上无法洗澡,我每天用温水擦一擦身子,洗洗脚就躺下睡觉,无奈大部分社员懒得洗脚,进工棚就睡下了,工棚内脚臭味和汗臭味,扑鼻而来。好在每天的确太累太疲劳,躺下马上就睡着了,什么脚臭汗味也顾不了那么多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河床不断下挖,泥土的湿度越来越大,坡度不断发生变化,上行的台阶也越来越多,最后到最底层的时候,挑担到地表要踏将近三十多个台阶。当时采取的是接力挑担的方式,由一名社员从底层将泥土担子挑送到河床上层河沿,然后由另一名社员接过这副担子,挑送到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管营长为了照顾我,让我在上面接担子,当时我心中非常感激,没有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p><p class="ql-block"> 因为下面的土越来越湿,比重越来越大,分量也越来越重。最开始表层土一担土是100斤左右,现在是原来的两倍多,担子送到你面前,因为土越送越远,需要增加一个人接担。现在第三个接担的人在那里等你,担子再重,这个时候由不得自己,只有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咬紧牙关一次次将担子送到接担人面前。记得接近尾声时有一次,好像担子更重了,当我将泥土担子送到接担人面前时,我忽然感到胸口有点发热,喉咙口有点腥味,我赶紧下意识的用手捂住嘴巴,一口鲜血已经和手上黑色的泥土交融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将近一个月河工生活终于结束了,我的肩上已经磨破两层皮,手上有了大把老茧,脚上大小泡一大片,脸变得黝黑,带来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回去的时候就像一个叫花子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说过:“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在插队的日子里,我担过粪、赶过车、插过秧、割过稻、犁过地、代过课,什么苦活累活都体验过了。在插队的岁月里,生活劳动中伴着泪水、汗水、流血,一路走来,什么艰难困苦都经历过了。七年的知青生涯,给我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困难有多艰险,我都能坦然面对,淡定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