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式家庭的组成,我童年时的家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可能不太一样的,就是我们家并不是儿女双全,而是有三个和尚(男孩),我是大和尚,下面还有两个小和尚。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几句话说的真的很符合我们家的现状。 <p class="ql-block"> 在我刚出生时,爸爸妈妈拿我当掌声明珠,因为我是长子长孙,所以在爷爷奶奶那里,我也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爱,有好吃的了先紧着我吃,有新衣服了,先紧着我穿,就这样,享受了三年VIP待遇后,我家二和尚就出生了。二弟的出生并没有过多的影响到我的福利,因为都是同性,而我比二弟更懂事更听话一些,学习也更好一些,所以二弟对我并没威慑性,但是随着叔叔家大女儿的出生,这也是爷爷奶奶的第一个孙女,所以我在爷爷奶奶那儿的待遇就有所下降,但是在爸爸妈妈这儿的待遇,并没降低多少,因为那时爸爸有正式工作,妈妈还在生产队里干点活儿,家庭收入还过得去,所以多一个孩子并没影响太多,后来又时隔六年后,我家三和尚又降临了,一下子又多了一个和尚,家里的生活水平就开始下降了,而妈妈每天都忙着照顾三个和尚,别的什么活儿都没法干了,就这样,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日子就到来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岁时的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岁时的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岁时的我和一岁时的二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岁时的我和四岁时的二弟(左一)(前面是表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家三个和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妈妈和三个和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大后的三个和尚</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年轻时的爸爸</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爸爸的身份该明确了,爸爸是县豫剧团的职员,主要是在乐队打便鼓,其实打便鼓是整个乐队的核心,相当于交响乐团里的总指挥。爸爸每次演出,都是坐在乐队的最后面最高处,因为剧团的指挥和交响乐团的指挥不一样,交响乐团的指挥需要站在乐队的最前面,用指挥棒指挥着每个人每个乐器的节奏,而剧团的指挥,完全是靠着便鼓的鼓点对每个人每个乐器进行指挥的,不需要用眼睛看指挥,而只需要用耳朵听鼓点就可以了,所以打便鼓的总是坐在在乐队的最后面,并且坐在一个半人高的木质台面上,爸爸就是在这上面打便鼓指挥整个乐队以及剧情的进展的,所以打便鼓在整个剧团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一是爸爸,左二是奶奶</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爸爸<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排右一)和</span>剧团部分同事合影</p> 其实爸爸的文化程度并不高,记得爸爸说他小学毕业就被县豫剧团招走了,尽管爸爸没上几年学,但是爸爸自小聪慧,做事很用心也非常努力,后来他跟着一个老师学习了好几样乐器,包括小提琴、手风琴、笛子、二胡等,当然还有打边鼓,后来通过努力,爸爸又自学了简谱,并开始谱写豫剧唱腔,记得团里有好几部豫剧的唱腔都是爸爸谱写的,爸爸这些音乐方面的素养,对我和两个弟弟都有很深的影响。当然,爸爸不单单学习了谱曲,还自学了很多文化课程,我的感觉,爸爸后来的文化程度应该和高中生相当。 <p class="ql-block"> 爸爸不仅在音乐上有所建树,而且爸爸天性勤奋好学,我小时候家里的木质桌椅板凳都是爸爸亲自设计制作的,包括我们家最初盖房子用的水泥门窗,都是爸爸和他的一个朋友设计制作的。另外爸爸还会修理钟表及缝纫机,当时我最佩服爸爸的是他竟然会修收音机!爸爸没有一点电子技术基础,但是收音机里的那些电阻电容晶体管,爸爸都知道它们的用处,还能鼓捣好它,这点直到我后来学电子技术专业后,才知道电子技术的难度。另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停电,爸爸竟然在窗户外挖了一个一米左右深的小坑,然后在坑里打入一根铁柱,在铁柱上接了一根导线,然后用另一根导线接到交流输入进来的零线上,最后两根线接了一个小灯泡,而小灯泡奇迹般的亮了!简直像变魔术般的神奇,当然,等我长大学到这些知识后,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爸爸神奇般的动手能力,一直影响我到现在,而我两个弟弟的动手能力,在他们同龄人中也是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说完了爸爸,再说说妈妈,其实妈妈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和大多数农村妇女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妈妈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要略好一些。妈妈娘家在县城边上的一个村子里,姊妹5个,妈妈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这也是我最亲的四个舅舅。由于妈妈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再加上外婆在妈妈十几岁的时候就过世了,所以妈妈得承担更多的家务,但同时也享受到了更多的父爱和哥哥弟弟们的关照,一直到现在,每当我们三个和尚去妈妈娘家走亲戚时,舅舅们对我们都是无比的亲热。外公是个民办教师,所以从小都没停止对妈妈的教育,后来,为了让妈妈得到更好的教育,高中的时候,外公又把妈妈送到了县城去读高中,尽管外公家离县城并不是很远(现在已经被县城的扩张融合在一起了),但那时条件很艰苦,妈妈都是步行去县城上学的,每天早上天不亮,妈妈就带着干粮(午餐)披星斩月的出发了,直到晚上才伴着夜色回到了家里。因为有良好的教育,所以妈妈自小就能给我们检查作业,简单的辅导一些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年轻时的妈妈(右)</p> 正因为外公是从事教育的(民办),而爷爷也是从事教育的(公办),他们尽管不在一个学校教书,但是因为工作上有接触从而结识并有所了解,所以才主动撮合了爸爸妈妈的婚姻。说心里话,爸爸妈妈的婚姻应该算是包办婚姻,因为他们两个人从认识到结婚,只见过两次面,一次是订婚仪式,另一次是结婚仪式,这可能是他们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宿命吧! 妈妈手也很巧,从小就学会了做衣服,那时大街上还很少有卖衣服的,家里大人小孩穿的衣服基本都是自制的,妈妈自己会量体裁衣,还会蹬缝纫机做衣服,除了给我们全家做衣服外,还经常给周围邻居们量体裁衣,所以妈妈的口碑在街坊邻居中是非常好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轻时的妈妈</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当然,现在尽管爸爸妈妈都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但是他们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都一直影响着我们家三个和尚的成长,直到现在,我们三个人身上还有很多父母遗传下来的性格特征,相信这种特征都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爸爸妈妈和侄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爸爸妈妈和侄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