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中医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国的经典很多,但只有最古老的医书以圣王命名。</p><p class="ql-block">《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等,一概是经书,但都没有以圣王命名,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以圣人的名字命名。一是强调生命之学是大功徳、大慈悲,世界上最高的学问一定是要先解决人的问题;二是暗示我们所谓圣人是把人的生理和心理统统都搞定的人,同时也是能够掌控自我的人。</p><p class="ql-block">所以古代文人关于修身和治天下的抱负中,很多都是“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把“医”与“相”相提并论,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西医治的是病,而中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人进行全方位的调理,这也是中医里一个核心理念。</p><p class="ql-block">一个好中医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还要明白人事。</p><p class="ql-block">上知天文——才能知晓气运变化,以及气候风物对人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下晓地理——则能明白水土之性,以及物产风俗,才好方便众生;</p><p class="ql-block">明白人事——不明人事之贪慎痴及好恶,则无法透彻人性,不知人病之所由,就更谈不上治病救人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治人”与“治病”,是中西文化在医学理念上的一个重大区别。中医重在“治人”,西医重在“治病”。“治人”则先劝人改习性,这便是《黄帝内经》开篇之主旨,也是对“大医”人性的高要求。由此,传统医学也是未来医学的一个方向,可以将现行医学引领进一个“大医学”的境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