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蓬蒿旧径春常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桃李新阴手试栽</span></p><p class="ql-block"> 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来不会停止选择的脚步。离开官场外公便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p><p class="ql-block"> 辞官回家后,外公本打算办个药店,悬壶济世,服务乡里。可看到的却是教育不兴,民众愚昧,青少年求学无门,失学者众多。想想自己当年求学之艰难,外公决定兴办教育,帮助乡民摆脱愚昧,走教育兴邦、知识救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教书育人本来就是外公的专业,他不仅是师范专业毕业,而且从十六岁起就开始教授蒙童。在他的《慈思恭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述:“无已假馆学教书,十数村童性顽野。谆谆诲彼藐藐听,差似弹琴对牛马,一两句书读不熟,背诵翻身复问我。我闻怒声震屋瓦,或施夏楚不宽假。半年累的声嘶哑,学生进益效力寡”。一个稚嫩的青春少年,声嘶力竭的教书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其实,无论是在辛亥革命还是从戎从政期间,外公一直心系教育没有停止过教学。早在创办《湖北教育总会会报》期间,他就受聘兼任鄂省第一师范的教育及国文教员。同时,他还和董必武、张国恩一起创办了“江汉公校”,负责收教辛亥革命烈士遗孤,外公被推举为校长。1915年他被选为湖北省教育代表,前往天津出席了全国教育会议,写下了与会感想:“民国初基垫磐石,教育根本不可忽。学识进步启天明,先觉觉后教术多”。护法运动后期,他就职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并兼小学部主任。由此可见,兴办教育并不是外公的一时的冲动或草率选择,而是完成他继续执鞭讲堂,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起初外公只想开个私塾,招收几十名学生即可,没想到开馆当天报名者达百人之多。当地的乡绅、学者、乡民普遍敬仰外公的革命生涯和为官经历以及他的傲人学识,纷纷要求外公重登讲堂,开启民智。面对大家的信任和拥戴,外公感动了!他立刻找到族长和族人,劝说大家用祖祠房产收入办一所学校,他的提议得到族人拥护。为了答谢族人,他恭取张家祖宗“神山公”的名号,将学校命名为“神山小学”。既然是新学校就应该有新气象,他一改旧学堂只教国学的做法,实行国学与自然科学并举,增加了数理化,历史和地理等课程,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后来许多从他身边走出去的学生都说:幸得先生高瞻远瞩,让我们系统地掌握了新知识、新课程,才使我们能够顺利地考入或晋升到高等学校学习。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经费不足又是一道难题摆在外公面前,困难时连老师的工资都发不下来。外公有私塾基础,毛笔字自然不在话下,他的书法功于“二王”又兼颜柳。不仅笔法细腻,结体严谨而且遒劲大气。当时不少乡邻们向他求字,就连远在上海的湖北同乡会也常常向他索要墨宝,并支付一定的润笔费用。外公索性发挥这一特长,为学校赚取校资以解燃眉之急。</p> <p class="ql-block"> 上海流氓大亨黄金荣仰慕外公书法已久,此时,他新建在上海西藏南路的酒店即将竣工,便托人拿重金请外公为他书写匾额。外公本不愿意结交社会邪恶势力,但害怕黄金荣为难同乡会的朋友,也为了筹集校资,只得违心地为他书写了“远东饭店”四个大字。后来每当提及此事外公总是自责不已 连说“惭愧,惭愧”!</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代姐妹在张氏祠堂旧址留影)</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生由原来的100余人增至近300人。教学质量在鄂州乃至湖北都属领先位置。政府教育部门专门派员进行考察,对神山小学的教育成果无不翘首称赞。1937年神山小学的首届学生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神山小学欢欣鼓舞送走第一批毕业生之时,日本侵华战争打响了,神山小学被迫停办。</p> <p class="ql-block"> (笔者在外公诗词碑刻前留影)</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业,外公采取办补习班的形式,利用乡村祠堂流动教学,让孩子们既不荒废学业,又可以接续知识的链条。日寇驻军得知外公在乡民中威望极高,便逼迫他出任葛店小学校长,从事日式教育,而他却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亲自教唱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日寇恼羞成怒,欲加害外公;也因外公当时受新四军委托,协助营救了中共葛华区委书记张弦,受到日伪监控。为了避免日寇迫害,他只得带领家人转移到新四军驻地季家畈避难,借用季氏祠堂继续教学。令人感动的是外公无论到哪里避难办学,他的许多学生就会跟到哪里伴读(孔子游学亦有成批学生随其“伴读”,一是得以聆听老师教诲,又是随读保护老师。外公的师生关系亦然)。外公甚为感动,写下了《教书季氏祠堂》七言诗:“一纸书来隔岁声,师门依恋感诸生。重开讲席传经地,不尽湖滨避难情。楚产人原怜北学,洛程道竟向南行。浮家敢慕烟波叟,试濯沧浪孺子缨”。几十年后师生们回忆此事亦是感慨万千,外公也被学生和乡亲们称作“一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 (照片取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1937年至1938年期间。外公好友董必武任八路军驻武汉代表处代表,二人常有书信来往。根据时局发展外公断定,中共中央根据地延安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于是写信通过董必武介绍了二十多名学生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其中就包括曾任解放军第二炮兵学院政委,后调中央军委工作的罗九也同志。</p><p class="ql-block"> 抗战结束后,外公带领家人回到葛店,看到的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和百废待兴的景象。再看看原有的学生业已到了升入中学的年龄,而许多孩子家庭生活困难,无力送孩子去省城深造。于是,建一所中学的打算便在外公的思考中形成。但是资金怎么办?教学场所何来?还是老办法,动员族长族人及乡邻亲友等各方力量筹集资金,就连自己的家人也动员节衣缩食为办学积攒经费。家里人和好心的乡邻看到外公年事已高,身体日见消瘦,还日夜奔波,到处筹款办学,劝他放弃。外公严辞回答:武训为一乞丐尚能乞讨办学,而今我年逾花甲,有生之年不多,为社会办一两件好事,虽不会流芳百世,也能造福家乡,无愧于先人后世。我意已定,不必相劝 !</p> <p class="ql-block"> (1950年外公与学生合影)</p><p class="ql-block"> 1948年春,一座浸满外公心血和汗水的中学———神山中学,在众人的期盼中开学了!外公依然被推为校长。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他不仅亲自任教还出高薪聘请湖北师范、贵州大学、美专的毕业生以及日本归国的留学生任教。为了节省开支,还挑选本族优秀高中毕业生来校兼课。除聘请的教师外,自己和本族老师一律是义务教学,不领工资,不计报酬。二姨张怀平是张家的才女,不仅学习好而且操行优秀,刚刚高中毕业就被外公安排到学校任教。对于学生的学费也不斤斤计较,能缓则缓,能减则减,个别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基本就是免费就读。在外公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办的有声有色,远近闻名。各类人才慕名而至,甘为学校添资出力。1950年外公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神山中学送走了第一批毕业生。他们有的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有的踏上了升学的道路,成为更高层次的后备力量。随后,这所学校每年都向高校和社会输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如今“神山中学”已改名为“葛店高中”成为湖北省的重点中学。</p> <p class="ql-block"> 外公的努力有目共睹,神山中学的教育成果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表彰,也受到社会民众的高度赞赏。1950年外公被选为湖北省人大代表,参加了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老人家兴奋不已,提笔作诗:“自笑昏庸一老伧,滥竽议席宠尤惊。迎风病鹤空张翅,过雨寒蝉只禁声。痒似隔靴搔不著,才原就地取难精。盈廷后进皆前进,我亦嘤嘤学鸟鸣。”此后,外公因年老体衰,因心力憔悴,或是因各种不可言明的原因,离开了讲台、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的家乡,开始了“萍飘”生活……。</p> <p class="ql-block">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武汉矗立的“辛亥革命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外公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鄂州老家的父老乡亲和葛店高中的师生们,也没有忘记学校的创办人,他们的老校长,在校园中竖起了外公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 也是在这一年,记录了外公坎坷生涯和曲折历程的《峭谷诗稿》在众人的期待中出版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以外公名字命名的“肖鹄路”,业已建成完工。</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为社会做过贡献的人,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会有记忆!</p><p class="ql-block"> ————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