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少时,他写下<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b><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别好友时,他留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语</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50多年革命生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6载总理重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的名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这个人——周恩来颂</font></b></h1> 2018年3月5日,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朽的名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div> 习近平今天讲了很多故事。比如周恩来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习近平讲了两个故事:“换枕巾”和“十条家规”。<br><br> 1958年,周恩来到杭州视察,随身还带着枕巾、棉褥子、床单、被子;其中,被子仍是解放战争时使用的,枕巾则缝缝补补破旧不堪。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趁周恩来不在,换了一条新枕巾,周总理发现后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br><br> 他还说,“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就一个总理,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我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而且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br><br> 这样的作风,隔着文字,后人仍可觉山高水长。<br><br> 而被周家晚辈总结出的“十条家规”,今天读来更是发人深省——<br><br>一、不准晚辈丢下工作专程看望他,只能是公差顺路看看。<br>二、亲人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br>三、一律到食堂排队打饭,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工作的由周恩来付伙食费。<br>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br>五、不准请客送礼。<br>六、不准动用公家汽车。<br>七、生活要艰苦朴素。<br>八、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让别人代办。<br>九、任何场合不能说自己和周恩来是亲属关系,不能炫耀自己。<br>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曾经写下这样的寄语:“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周恩来同志生前念兹在兹的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br><br>如今,回眸周恩来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片段,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激荡我们的心灵——<br><br><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 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的豪言壮志。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了东北,不久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一天修身课上,校长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br><br>“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br><br>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这是周恩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22岁时,周恩来来到马克思故乡欧洲,以求寻找救国救民道路。1921年,23岁的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成为一名坚定共产主义者。他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事实也正是如此。<br><br>“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 这是周恩来对自己党员身份的根本要求。1935年6月底,警卫员魏国禄当选了周恩来所在党小组的组长。一次,周恩来问为什么很久不开党小组会议。魏国禄说小组会开过了,看首长忙,就没通知。没想到,周恩来严肃批评道:“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br><br>“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 这是周恩来在自我解剖时说的话。1951年9月29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周恩来向1700多名教师做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报告。他以自己思想改造的亲身经历,回答了知识分子为什么需要改造和如何进行改造。5个多小时里,他以自我批评的精神坦白剖析自己的经历,听者莫不感动。<br><br>“我是总服务员,要为人民服务而死” 这是周恩来“人民至上”的理念。周恩来经常说:“我是总服务员。”他要求各级政府管理者,都要服务好老百姓,当好人民的服务员。<br><br>“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 这是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1972年5月,周恩来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从确诊到住院的两年内,除了13天以外,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直到1974年6月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br><br>“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是周恩来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誓言。“文化大革命”是周恩来十分痛苦的时期。有时他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方便他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的干部,从而在紧要时刻避免了党可能发生的分裂。<br><br>“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br><br>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 这是周恩来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1958年1月到杭州视察,周恩来随身带着自己的铺盖,枕巾中间已经破损。地方同志看不下去了,就给他换了条新枕巾。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他坦率地说,他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本色。<br><br>“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是周恩来提出的著名新型国家之间关系。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兼任外交部长8年多,作出卓越贡献。他一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现出一种新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br><br>“不靠关系自奋起” 这是周恩来为晚辈立下的家规之一。周恩来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所以,在周恩来的侄子辈以及第三代的登记表里,都找不到与周恩来的“关系”。<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的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有很多、很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和邓颖超同志将全部工资积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都交了党费</div>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一生没有儿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说全中国的青年都是我的儿女</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毫无保留</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敬爱的周总理</b></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这盛世,如您所愿</b></div></b><p></p></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生为国,永远的周恩来</font></b></h1>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绍兴,夫人为邓颖超。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div>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br>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br>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div> 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他出身名门,却是苦难童年;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求索救国救民真理;拒绝蒋介石委任要职,发动组织指挥上海工人运动和南昌起义,实施战略大转移,力主毛泽东进党中央领导核心;处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赴国统区与蒋介石斗智斗勇,艰难推进民主进程;开国前夜,秉笔起草《共同纲领》,筹备开国大典,组建政务院,运筹抗美援朝,编制“一五”计划;代表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打开外交局面,实现中法、中日、中美建交;“文革”中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这些历史的内情或迷局,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 人物生平:<br> 周恩来,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br> 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br> 1920年1月,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被捕。在狱中宣讲马克思主义。7月出狱。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br>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br> 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负责宣传工作。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br> 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br> 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br> 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他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br> 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为保证中共中央在上海秘密工作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br> 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br> 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br>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br>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实际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br>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的形成。<br> 抗日战争时期,他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br> 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组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了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br> 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当选为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br> 1949~1952年他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均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br> 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他领导了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4年他提出建设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化目标,组织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发展规划》,推动了国家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br> 1961~1965年为纠正“大跃进”带来的失误,扭转经济困难局面,他和刘少奇、邓小平领导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使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强调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特别关注水利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并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文化工作和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br> 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并担负了后勤保障的组织工作,领导了中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br> 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经过谈判达成协议,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r>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到积极贯彻。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br>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为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挫败林彪、江青集团种种分裂和夺权阴谋活动中,起到了控制和稳定局势的重要作用。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br> 1972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重新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鼓舞了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br>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大批党员、工人、学生、干部甚至士兵和农民,为了纪念他,也为反对当时还当权的“四人帮”,举行自发的集会,被称为“天安门事件”,并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抗议运动,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18年周恩来赴日本东京求学</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25年8月8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颖超和周恩来同志</b></h3> 主要贡献:<div>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党的六大以后,他作为实际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人,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机智勇敢地保卫党的中央机关,保护党的大批领导骨干,发展党在白区的秘密工作,支持工农武装割据。他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明确提出“乡村中心”的思想,为推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同朱德同志等一起成功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创造了大兵团伏击歼灭战的新经验。<br> 红军长征途中,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安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根据党中央的既定方针,前往西安,在极端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战争中,他代表我们党长期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负责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坚持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陪同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尔后又率领我党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开展了有理有节的政治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协助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在推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转战陕北、指挥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筹备召开新政协、主持起草《共同纲领》等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br>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领导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他强调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居于首要的地位”,一个国家如果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政治上也就不能完全独立。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做到统筹全局、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强调“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全面发展;强调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br> 他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规模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他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调“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神相结合”。他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经常倾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意见,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时时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做了大量基础性、开拓性工作。他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照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推动我国积极发展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br> 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他保护了一大批党的领导骨干、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他协助毛泽东同志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妄图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和纠正极左思潮的错误,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他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决策积极促成和落实邓小平同志复出并主持中央工作,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领导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他身患绝症,仍顽强坚持工作,并同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同志等一起,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极大鼓舞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br> 周恩来同志参与领导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各项重大工作,为党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大量心血。在长期实践中,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总结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入进行理论思考,深刻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文化教育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作出了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思想材料。</div> 社会评价:<br> 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br> 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br> 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br> 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和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是中国人民在自己选择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艰辛探索、不断开拓、凯歌行进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br> 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还说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周恩来同志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复杂,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挑战多么严峻,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正如他在自我解剖时说的那样:“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复兴中华民族的伟业始终充满必胜信心。在他心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如磐石。<br> 周恩来同志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地位和得失,任何时候都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始终对党绝对忠诚,把维护和巩固党内团结、维护和巩固党的政治大局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绝对领导。为警惕和“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做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周恩来同志在战争年代担任红军主要领导时强调,“党的领导作用要绝对的提高。红军中只能有党的领导,党要运用集中指导的原则来建立权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负责政府工作时,周恩来同志提出必须加强“各部门的党组工作”,必须加强“向党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周恩来同志总是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坚决反对和抵制不利于党的团结和损害党中央权威的言论和行动。周恩来同志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任何条件下都首先要过好政治关。<br> 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恩来同志说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他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周恩来同志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经常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他说:“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搞。”“要了解真实情况,就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周恩来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br> 周恩来同志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始终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周恩来同志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他常说:“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以为自己改造完成了,不需要再改造了,他就不是好的共产党员。”“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不是从自吹自擂中而是从埋头苦干中培养起来的。”面对不同的时代任务和时代要求,周恩来同志总是以自我革命精神迎接新的挑战,参与领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使自己始终同党和人民事业一道前进。周恩来同志的一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些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誓言。<br> 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一生勇肩重任,勇挑重担,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说:“为着我们子子孙孙的幸福,我们不能不暂时把许多困难担当起来。”“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后,他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辛苦,夜以继日,有时一天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即便是得了重病之后也是如此。周恩来同志说:“既然把我推上历史舞台,我就得完成历史任务。”他数十年如一日,即使在生命最后时期,还抱病操劳国事,心忧百姓。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 周恩来同志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周恩来同志就是这样的人。周恩来同志毕生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操守和优良作风。周恩来同志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1935年6月底,红军到达两河口地区,党组织进行改选,警卫员魏国禄当选周恩来同志所在党小组的组长。有一次,周恩来同志问魏国禄为什么很长时间不开党小组会议,魏国禄回答说,党小组会议开过了,看到首长忙,就没有通知。周恩来同志用平常少见的严肃态度批评说,那怎么能行?我是党员,应当过组织生活。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是普通党员,谁都要过组织生活,这是个党性问题。1958年1月,周恩来同志到杭州视察,随身带着自己的枕巾、棉褥子、床单、被子。被子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梅园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经泛白。枕巾用了又用,中间已经破损,周恩来同志就把破了的地方剪掉、两端重新缝上继续用。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实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开会的机会从后勤部门领了一条新枕巾给换上了。周恩来同志开会回来后发现换了新枕巾,就对浙江省警卫处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即使以后富裕了,也不能丢了这个光荣传统。周恩来同志坦率地说,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就一个总理,再穷也不缺那几身新衣服,但问题不是缺不缺衣服,我这样做不光是一个人的事,而且是提倡节俭、不要追求享受,提倡大家保持艰苦奋斗的共产党人本色。上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周恩来同志带头把在淮安老家几代亲人的坟墓托人平掉,把整理出来的土地交公使用。周恩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周恩来同志谆谆教导晚辈,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他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同他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周恩来同志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自己的骨灰也不让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德的集中写照,永远为后世景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一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冲及</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03月02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div><br>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上强调: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br><br>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42年了。人们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末期的艰难时刻,百万以上民众不顾“四人帮”的高压,自动聚集在十里长安街的两侧,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几个小时,痛哭失声,向他作最后的告别。这是人民对他的无言评价。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悼词中鲜明地说道:“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他的评价。<br><br>几十年岁月流逝,但是一提起他,无数中国人的心中依然会涌起难以抑制的崇敬和深情。<br><br>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结束后不久,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他深情地说:“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路是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就像一场接力跑,前人到达的地方,就是后人继续前进的出发点。对周恩来同志的思念,已经成为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他毕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呕心沥血建树的丰功伟绩,来自他那无私奉献、感人至深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br><br>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先驱<br><br>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中国人最强烈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一个需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的漫长历程。周恩来同志曾说过:“方向和目标是确定了,但道路是要我们一步一步去走的。”<br><br>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正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在学生时期就为同学题词:“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他很早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反复比较,认定这是能够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共中央在1985年5月确认他的入党时间为1921年春。他从1927年担任中共中央常委起,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达49年。他作为前委书记组织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全国革命胜利前夜,一位苏联朋友在西柏坡感叹说:你们成立中央政府时不愁没有领导人,从哪儿找得到周恩来这样好的总理?确实,要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工作统一地付诸实施,周恩来同志作为总理的理想人选是无可争议的。他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仍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周恩来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曾经为新中国付出的心血,感受到他们为后来者留下的丰富遗产。<br><br>对新中国的开国领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一句话:毛泽东是拿主意决定大事的人,周恩来是负责执行的。这句话不无道理,但说得绝对化了。毛泽东同志不是光拿大主意,对他认为在全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具体工作,也总是抓得很细、很紧,一抓到底,一定要抓出结果来。周恩来同志也决非只是起执行作用,他还是一个有着远大战略眼光和决断能力的大政治家。<br><br>革命时期,他在主持起草的1929年中央“九月来信”中写道:“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这是何等的见识和决断力!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他长期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不仅进行着艰难的国共谈判,而且负责领导党在整个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从容应对种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突发事件,赢得广泛的人心。时任新华日报社社长的潘梓年回忆道:在那时候,在工作中有“有恩来同志在”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感觉。成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是周恩来同志主持起草的。它描绘出一幅建设新中国的完整蓝图,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br><br>周恩来同志长时期担任新中国总理,而总理是总理一切的。开国不久的1949年12月,他提出经济工作中的六种关系,都是全局性的问题。在头一条“城乡关系”中,他说:“城市领导乡村、工业领导农业,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如此,社会主义社会更是如此。”“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要依靠农业这个基础并从而忽视乡村呢?不能。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取消或忽视乡村这个广大的农业基础。”这里已孕育着“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这个重要指导方针。在3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周恩来同志不仅废寝忘食地解决当时最急迫而极端棘手的粮食问题,而且随后又主持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负责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这封信直接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宣读和讲解。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终于从严重的经济困难中走了出来。<br><br>周恩来同志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说:“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他提醒大家一定要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这些最新的成就,使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这些进步,把我们抛在科学发展的后面很远。”从而响亮地喊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那时,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最高峰是“两弹一星”。周恩来同志担任中专委主任,负责这项研制工作。钱学森同志曾说:“我国搞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都是周总理领导的。”无论在3年严重经济困难中,还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动荡岁月,这项工作从来没有停顿过。如果没有他的有力领导,这是不可能做到的。<br><br>周恩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兼任外交部长8年多,作出许多卓越贡献。他一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表达了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的高度自信。他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展现出一种新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他出席日内瓦会议,同有关国家的负责人反复磋商,解决了一系列难题,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他说:“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国际纠纷的原则也被推进了一步。”在第二年的万隆会议上,他又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外交工作中许多原则性的重大方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有些一直延续到今天。<br><br>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无论在中国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周恩来同志都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他不愧是一位有着远大战略眼光而又能巧妙付诸实施的大政治家,从而博得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上众多人士的钦佩和尊敬。<br><br>但是,周恩来同志总是有意使自己主要扮演一个执行者的角色。新中国成立之初担任过8年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李琦说,他曾问周恩来同志:为什么你要管那么多具体的事,不在理论方面再更多地做些事。周恩来同志回答:你怎么也讲这样的话?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家,就有那么多具体的事得有一个人管起来。我多做些这样的事,就可以使毛主席有更多时间来考虑那些大问题。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自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他甘愿把自己始终放在“配角”的位置。事实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毛主席最离不开的人是周总理。<br><br>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品格<br><br>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br><br>周恩来同志之所以受到亿万中国人民如此发自内心的爱戴,并且对他有那样强烈的亲近感,还因为他那崇高品格和动人魅力。在他心中,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他说过:“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他为此的付出远远超出常人所能想象的程度,而个人的得失、毁誉和安危从不放在心上。他这一切都发自内心,时时刻刻自然地从各种细节中流露出来。凡是同他有过接触的人,几乎都能讲出许多这样的事情来。<br><br>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中国革命博物馆准备举办一次纪念周恩来同志的展览会,希望借用一些周恩来同志和西花厅的遗物。这个提议最初被邓颖超同志拒绝了。她说:恩来平时常讲,多少同志为革命牺牲了,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们还要什么呢?后来中央作了决定要办这个展览,她才把一些遗物拿了出来。这些只是他们平时在家中的谈话,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真实地坦露出他的内心世界。<br><br>周恩来同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对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对同志和朋友的细心爱护。河北邢台在1966年3月8日凌晨发生地震,造成严重伤亡。周恩来同志当天就召开国务院紧急会议部署救灾,9日深夜赶到邢台。第二天下午,他来到受灾最严重的村子。群众听到周总理来了,都涌到一处空场。他登上一个大木箱讲话,发现老百姓迎风站着,坚决要求当地干部让群众掉过头去,他改为迎着风讲话,鼓励大家要“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在照片上还可以看到他讲话时那充满忧伤的神情。电影艺术家秦怡在回忆文章中讲道:抗战时在重庆,她的女儿斐斐得了胃病,经常呕吐。1957年,她到北京参加亚洲电影节。“在一次晚宴中,我有幸坐在周总理的身边。他忽然问我:‘斐斐怎么样?现在还吐吗?胃病是不是已经治好?’时隔多年,连我自己都快要忘记的事,周总理却记得如此清楚。这更使我对他的敬意倍增。他岂止关心了我的女儿和我,他的心胸装着整个人类。”<br> 周恩来同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投入的精力,单用“全力以赴”“不知疲倦”之类的词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几十年里,他平均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有时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他处理工作时,总是要求把情况先弄得清清楚楚,想得很细很远。他对经济数字和历史情况的熟悉和记忆力常常令人吃惊,因此他提出的意见总能那样的细致周密、合情合理。<br><br>李先念同志曾讲到他的工作精神和品格:“周恩来同志是一位既有革命胆略又有求实精神的共产主义者。他在每一重大斗争中,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他是非常务实的人,时刻不忘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每件工作,他都要弄清楚实际情况,考虑到前后左右,正反两面,以及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的种种条件及实际效果。他考虑问题的周密和细致是出了名的。”郭沫若同志在《洪波曲》中讲到自己亲眼看见的情景:“他一切都以献身的精神应付,就好像永不疲劳。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劳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触,他的全部身心便和上了发条的钟一样,有条有理又发挥着规律性的紧张”。说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当然是在十分必要时才那么做的。万隆会议先遣组组长姚力曾说:在万隆的七八天内,周恩来同志每天睡觉的时间大体只有3小时。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相信,但姚力细细地说明他每天的时间安排,让人不能不信。后来,周恩来同志的机要秘书郭英会讲的情况,和姚力所说的完全相同。<br><br>周恩来同志历来顾全大局,有时甚至要忍辱负重,从而在紧要时刻避免了党可能发生的分裂。“文化大革命”是他十分痛苦的时期。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有时他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能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保护大批党内外的干部。邓小平同志说:“‘文化大革命’时,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陈云同志说:“没有周恩来同志,‘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大家所熟知的。<br><br>1972年5月,他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便血,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从确诊到住院的两年内,除了13天以外,他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直到邓小平同志复出并参加联合国会议归国,他才在1974年6月住进医院,当天就做了大手术。住院期间,他会见外宾65批,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院开会20次,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其中包括:扶重病坐飞机到长沙毛泽东同志处解决四届人大“组阁”这个全局中的关键问题,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分两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他完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br>周恩来同志作为20世纪有着重大国际影响的一位巨人,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受到众多外国朋友的尊敬。他逝世后,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上,由会议主席提议,全体代表起立为他致哀。联合国大厦前也下了半旗。1979年10月,法国政府在巴黎举行周恩来20年代旧居挂纪念牌的仪式。大理石纪念牌上镶嵌有他的半身铜像。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保尔·贝尔蒙多的作品。他说:“我希望重现周恩来的生命和魅力,力求让更多的目光聚集在他的脸庞上,从他明朗的形象辉映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活力和他的精神。”法国总统德斯坦在揭幕式上动情地赞扬周恩来是“一位具有巨大魅力、智慧超群和学识渊博的人”。他说:“对这位从不希望为自己竖立纪念碑的人,我们希望在他开始自己的战斗生涯和对法国产生友好情谊的地方向他表示我们的敬意。”<br><br>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周恩来这个光荣而不朽的名字。光荣,因为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过那么多巨大的贡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不朽,因为他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将万古长青,他那忘我的奉献精神和热爱人民的高尚品格将永远激励后人踏着前辈的足迹不断前进。<br><br>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提出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他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正是怀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前仆后继、排除万难、团结奋进的。<br><br>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此时此刻,我们自然会格外满怀感激之情,缅怀前辈们为我们奠下的基石。<br><br>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重温他的一生,用来鼓舞和鞭策自己,必将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02日 07 版)</div> 毛泽东不爱酒 周恩来千杯不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句话,50个瞬间:你可能不了解的周恩来!</b></h1> <div>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他理想坚定,高风亮节,功勋卓著,虚怀若谷;他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直至去世,他没有子女和遗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流泪送别……<br></div><div><br> 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br><br> 今天,我们选取一组珍贵老照片再现伟人一生,此刻,追忆那段不凡岁月,深切缅怀!<br></div> 【求学篇】<br><br>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r><br>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不仅学习好,还处处与人为善,温和诚实,从不骄傲,从来不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无论对同学、友人,总是肝胆相照,真诚相待。连当时的南开校长张伯苓也称赞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2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4年7月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7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h3>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积极参加戏剧活动。这是他和学校新剧团主要演员合影。后立者为周恩来。 1917年,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这是该校毕业同学录上的周恩来小传。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这是他与留日同学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革命篇】<br><br> “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br><br> 1919年3月,19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即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9年“五四”运动时的周恩来。</h3>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在柏林万赛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2年周恩来在德国柏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周恩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8年初,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延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3年,延安整风时的周恩来。</h3> 1945年8月,为谋求国内和平,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这是周恩来在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年11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一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在西柏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运筹决策。</h3> 【公仆篇】<br><br> “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br><br>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而无私,公而忘私,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 1949年9月17日,周恩来主持新政协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3年1月,周恩来在庆祝著名画家齐白石九十三寿辰宴会上同老人促膝谈心。 1958年9月,周恩来和开滦煤矿工人在一起。 1959年1月6日,周恩来在广州从化温泉疗养院帮助服务员送毛毡。 1960年2月,周恩来在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 1962年4月,周恩来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傣族群众欢度泼水节。 1963年3月29日,周恩来阅览雷锋日记。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第二天就赶往余震仍在继续的灾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国民经济困难时,周恩来在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向农民了解情况。 1966年外出视察,周恩来吃饭时,一碗米饭,就着两碟简单的小菜,此情此景,甚为感人。 1973年4月,周恩来在大寨村视察。周恩来与当地村民。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 【外交篇】<br><br>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br><br> 周恩来一生会见外宾逾千人,一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结交了无数“畏友”、“诤友”,周恩来成为人们心中最受尊敬和最受信任的共产党人。周总理逝世后,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国旗降半旗向他致敬。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1954年6月下旬,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总统拉金德拉·普拉沙德(右一)、副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右三)、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合影。 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会议期间,周恩来以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翩翩风采征服了所有人,各方人士还争相请周恩来签名。 1960年4月,周恩来访问缅甸时,身着缅甸民族服装,手持银碗,同缅甸人民欢庆泼水节。 出访归国途中的周总理。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 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 1972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随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抱病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团长伊利耶·维尔德茨。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家事篇】<br><br> “愿我们两个人,和他们两个人(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一样,将来共同走向断头台。”<br><br> 这不是革命宣言,而是周恩来总理写给邓颖超的情书。那个年代的情书,寥寥几字,却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br><br>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周恩来和邓颖超始终奉行“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 192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汕头合影。 1950年5月1日,在住地中南海西花厅拍摄纪念五一合影照,这张照片记录了总理帮夫人整理服饰,十分温馨。 1955年8月22日下午,周恩来和邓颖超游八达岭长城。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之变化已经天翻地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但岁月并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怀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他深爱的土地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他的名字依旧穿透时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感召人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他永远是人民心中的好总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里长街送总理珍贵历史视频</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是人民的总服务员,要为人民服务而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总理,我们怀念您!</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50多年革命生涯</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6年总理任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理想坚定,功勋卓著</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他,没有子女和遗产</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流泪送别…… </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籍浙江绍兴</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少年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话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他立下的志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求学南开,留学日本、欧洲</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赴日留学时为同学写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的约定</div></div> 1912年,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前排中为周恩来)<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1岁周恩来的觉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9年,21岁的周恩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进步青年成立“觉悟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冲破封建观念束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把“大家携手作先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奋斗、牺牲是精神”写进社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们追求真理、奋发进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爱国热情和斗争勇气</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希望之光</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世纪20年代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到欧洲勤工俭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左三为周恩来</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并恋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们相识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来,邓颖超突然收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写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同上断头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个年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没有誓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两人牵了手就是一辈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不小心就白了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此伉俪情深、相濡以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为了众人皆知的佳话</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4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从欧洲回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时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启了他的军事生涯</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应运而生的神秘组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它诞生于危难之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党的卫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一手筑造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座坚实的“红色堡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它就是神秘的<b>中央特科</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色恐怖笼罩全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各地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摧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也遭到破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迫前往武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严峻的形势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提议</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设立一个以情报保卫工作为重点的</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特务工作处”</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7年11月14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特科在上海秘密成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便是“中央特科”的由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是党的第一个专门情报保卫机构</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特科由周恩来直接领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顾顺章任特科负责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赓协助顾顺章负责特科日常工作</div> 中央特科共设四个科室:<br><br>一科总务科,负责设立机关、布置会场、营救安抚等工作。科长洪扬生。<br><br>二科情报科,负责搜集情报,专对敌人侦探机关进攻。科长陈赓,化名王庸。<br><br>三科行动科,又称“红队”。武装保卫党中央和中央领导,负责惩处对党中央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叛徒内奸。科长顾顺章,化名黎明。 <br><br>四科交通科,后改为无线电通讯科。主要负责研制和设立电台,培训报务员,编制密码,开展无线电通讯联络。科长李强,原名曾培洪。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的深谋远虑</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使党的地下工作奔腾不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临危受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赶往西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安事变时的周恩来</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7年12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到武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div> 周恩来、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8年10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抗日战争逐步转入战略相持阶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转战重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秘密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45岁生日当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写下《我的修养要则》</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驻重庆办事处二楼周恩来的办公室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宽大的办公桌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列着一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黄的信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周恩来1943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自己45周岁生日当晚写下的</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的修养要则》</b></div></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修养要则》手稿</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天晚上,办事处的几位同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周恩来多准备了几道菜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面露不悦:</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缺衣少粮</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怎么如此奢侈?</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时,有人提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是他45岁的生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才恍然大悟</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但仍让人把这顿“丰盛”的晚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端走分给大家</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后周恩来回到办公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同事给自己简单下了一碗长寿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晚上,周恩来独自一人在办公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沉浸于45岁生日所触发的反思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坐在桌前回顾总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加革命后的经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论是在思想上、作风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是在政治生活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应时时刻刻严于律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挥表率作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凝思许久,他提笔写下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修养要则》:</div><br>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br>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br>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br>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br>五、适当的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的纠正自己的短处。 <br>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br>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在重庆</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仿佛一面镜子</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透过它,我们能感受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所应有的精神境界</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年11月16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在南京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揭露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闭和谈之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后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5年,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8年5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陕北迁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周恩来在西柏坡</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10月1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一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中国成立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中国成立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先后担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技、文化等各领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出奠基性的贡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恩来为何要把</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一图案放进国徽</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将国徽的设计提上日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清华大学营建学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中央美术学院张仃、钟灵等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组成的两个设计小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国徽方案的设计竞赛由此展开</div> 清华大学营建系师生设计国徽图案时合影,真实地再现了当年设计的十余种方案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国徽图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并且能够在国庆一周年时使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专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思成卧病在床与林徽因商量设计国徽</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设计的过程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总理建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整个国徽要体现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上、响亮、挺拔的基调和气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并且还要把稻穗的图案设计进国徽里</div> 周恩来和专家们查看国徽设计方案 电影《国徽》<br><br>周恩来:中国的一南一北,主要是麦子和稻子。 <br><br>新政协筹备组第六小组组长马叙伦:您是说,不光有麦穗,还应该有稻穗? <br><br>周恩来:为稻粱谋啊。<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年6月23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政协召开一届二次会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思成、林徽因等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设计的国徽图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齿轮和麦稻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工人阶级领导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美院方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方案</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使国徽更庄严、更明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符合于应用条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国徽图案的细部进行了修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年8月18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庄塑造的国徽立体浮雕模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终设计方案被采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年9月20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世瞩目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宣告诞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要再叫我总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叫恩来就好</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2年5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总理被确诊患膀胱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仍继续超负荷工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恩来总理在办公室工作 (新华社)</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1974年6月1日住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1976年1月8日去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共做大小手术13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约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要身体能够继续支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总理依旧坚持工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住院期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会见外宾65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院开会20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找人谈工作200次以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被病痛折磨时他告诉工作人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后不要再叫我总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叫恩来就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现在没有为人民、为国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贡献的能力了”</div> 1972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随后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975年9月,在医院,周恩来生前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6年1月8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总理在京逝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享年78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按照他的遗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山川大海</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位为了党和国家事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奉献了毕生所有的革命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终在大海中得以永生</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翻开旧报簿</font></b></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39, 45, 52);"><font color="#ed2308">感受外媒报道的温度</font></b></div></font></b><br><b>路透社</b><br><br>他是一个温文尔雅,通达人情,永远是对人面带笑容,彬彬有礼的人。<br><br><b>法新社</b><br><br>周恩来的一生是职业革命家的一生。他有十分清楚的理解力,对人和数字有非凡的记忆力,有杰出的论据。他虽然在必要时表现得非常强硬,但在策略上也作让步,同时并不忘记本来的目标。<br><br><b>美联社</b><br><br>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先生对于周恩来的评价:“我获悉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深感若有所失……世界失去了当代杰出的政治家之一。”<br><br><b>德新社</b><br><br>“美国的将军乔治·马歇尔曾称之为‘有才华的外交家’的周恩来去世了。”<br><br><b>日本时事社称</b><br><br>“巨星陨落了”……<br><br>外媒当年对于周总理逝世的报道篇幅或长或短、内容或详或略,但无不充满了惋惜、悲痛、哀悼以及对于周恩来总理真诚的钦佩赞赏。<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果能穿越时空与您对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想告诉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和国的千千万万个地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像延安一样</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粮食翻了一番又一番</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面貌变了一轮又一轮</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北斗组网到火星探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空间站建设“大动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到时隔八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航天员再次太空授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华民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实现了中国人民的</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千年梦想</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百年夙愿</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送别的十里长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也已是十里繁荣</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山河犹在,国泰民安</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今日盛世,如您所愿</font></b></div></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总理一生60个珍贵瞬间!追忆缅怀!</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少时,他写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别好友时,他留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50多年革命生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6载总理重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他的名字</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怀念</b></div></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不畏艰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日理万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鞠躬尽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div><br>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灵车,已经回到恩来故里。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风范,使人不觉潸潸泪下……<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里长街送总理》</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挥斥方遒,为中华之明日而革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鞠躬尽瘁,为中国能有今日死而后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每提起周恩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那些曾学过的课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里长街送总理》《难忘的泼水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机遇险的时候》《一夜的工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深秋的早晨》</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忘记了很多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忘记了很多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是那些课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却似乎融进了一生的记忆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总理爱人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总理人民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0张珍贵老照片,再现伟人一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忆那段不凡岁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切缅怀!</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寻求真理</b></h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周恩来</span></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童年周恩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898年3月5日,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周恩来在东北奉天</div><br>1910年春,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入银岗书院读书。秋,到奉天府(今沈阳市)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学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1914年7月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div><br>1913年8月,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学生时代的周恩来,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br><br><br>南开的日子,他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曾获得过国文传观、化学考试第一,全校数学速赛、全校国文特试第一,默国文考试第一,全校习字比赛行书优秀奖等十多项荣誉,毕业时还获得了国文最佳奖。<br><br><br>读书时周恩来不仅学习好,还处处与人为善,温和诚实,从不骄傲,从来不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无论对同学、友人,总是肝胆相照,真诚相待。<br><br><br>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同学解答疑题,辅导功课,总是那样“温和诚实”,连当时的南开校长张伯苓也称赞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 4、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这是他与留日同学的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br><br>1917年6月,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br><br><br>1917年至1919年,周恩来赴日本明治法律学校(后来的明治大学)学习。<br><br><br>1919年3月,19岁的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br><br><br>回国前夕,他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一抒胸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5、1919年“五四”运动时的周恩来</div><br>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即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他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br><br><br>在爱国运动的高潮里,爱国学生与各界人士又发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周恩来还亲自到总商会与商界代表会谈,团结商界共同斗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6、1920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div><br>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分别在法国、英国、德国柏林大学考察学习,在巴黎结识也是勤工俭学之四川人邓小平,成为终生好友及革命伙伴。 7、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和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8、1922年周恩来在德国柏林</div><br>1922年6月,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宣传工作。<br><br>二、革命时期<br>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br>——周恩来 9、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br><br>周恩来戎马生涯的起点,是从黄埔军校开始。那时,穿军装的周恩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坚毅有力,他的浓眉、瘦削的轮廓,不愧是实打实的中华美男子。<br><br><br>虽然当时他仅26岁,但他旺盛的革命斗志,炽热的爱国精神,忘我的工作作风,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师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10、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1、1926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汕头合影</h3> 1926年2月,周恩来任第一军副党代表。<br><br>3月,“中山舰事件”后,和毛泽东等主张反击蒋介石,未被采纳。<br><br>12月,至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2、领导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周恩来</div><br>1927年2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军委书记。<br><br><br>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任总指挥。“四一二”事变后,主张“迅速出师,直指南京”,“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br><br><br>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br><br><br>7月12日,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作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南昌起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3、红军长征时期的周恩来</div><br>1934年2月,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0月,参加长征。<br><br><br>12月,在贵州黎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决定红军西渡乌江北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4、三十年代红军时期的周恩来</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5、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的周恩来</div><br>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的敦请下,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解决事变问题。<br><br><br>经过一系列紧张的谈判,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br><br><br>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点,周恩来同志身系民族安危,为挽救民族危亡、挽救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6、1938年初,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延安</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7、1938年8月周恩来在武汉</div><br>1937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西安、杭州、庐山、上海、南京等地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r><br><br>12月,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到武汉,为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成员。<br><br><br>1938年参与领导长江局所属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 18、1938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和作家、《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 19、1938年10月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50号办公室看《新华日报》 20、1939年7月,周恩来在延安坠马,致使右臂粉碎性骨折 21、1940年,周恩来夫妇到苏联国际儿童院看望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 22、1940年3月,周恩来从苏联治伤回到延安后,锻炼臂力时的情景 23、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被日本飞机炸毁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楼前留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4、1943年,延安整风时的周恩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5、1945年抗战结束后的周恩来</h3> 26、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南京中共代表团驻地梅园新村30号院内的留影,当时国共关系十分复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7、1946年5月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8、1946年周恩来与叶挺之女叶扬眉在重庆红岩</div><br>周恩来很爱小孩子,可大家都知道周恩来夫妇俩,一生都没有自己的孩子。<br><br><br>其实,他俩婚后不久,邓颖超就怀孕了,当时周恩来忙于政事,不在身边,邓颖超思虑再三就打掉了胎儿。<br><br><br>后来当周恩来知道了此事后,发了很大的火,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是两个人的事,”<br><br><br>那是周恩来一生中少数的几次发火,后来邓颖超也十分后悔,也觉得当时自己太幼稚、太轻率。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9、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延安窑洞前</div><br>在邓颖超第二次怀孕后,就很珍惜这次机会,到预产期时,遇上了难产,三天三夜生不下来,她躺在产床上,浑身冒汗,痛如刀绞,最后医生用产钳把孩子夹了出来,刚生下来就夭折了。是一个男孩。<br><br><br>这次难产对邓颖超造成了永久性伤害,从此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30、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周恩来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31、1950年5月1日,在住地中南海西花厅拍摄纪念五一合影照,这张照片记录了总理帮夫人整理服饰,十分温馨 32、1950年6月,周恩来、刘少奇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 33、1950年06月周恩来和朱德在全国政协会议休息时交谈 34、1950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拍摄的结婚二十五周年纪念照 35、1952年8月,周恩来与毛泽东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观看解放军体育运动会的比赛 36、1953年1月,周恩来在庆祝著名画家齐白石九十三寿辰宴会上同老人促膝谈心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三、走向世界</b></div><br></h1><h1></h1><h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周恩来</span></h3> 37、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代表新中国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他的步履坚定,神情沉稳,形象英俊,让西方世界为之震动 38、1955年4月,参加万隆会议的周恩来。会议期间,周恩来以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翩翩风采征服了所有人,各方人士还争相请周恩来签名 在万隆会议上,他提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外交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br><br><br>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39、1956年11月,周恩来访问印度抵达新德里时,向欢迎群众挥手致意。右一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总理。 40、1957年周恩来在莫斯科大剧院感谢参加芭蕾舞“天鹅湖”表演的演员 41、1957年7月,周恩来观看北方昆曲剧院和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左二)的演出后,与艺术家们交谈 43、1959年1月6日,周恩来在广州从化温泉疗养院帮助服务员送毛毡 44、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无法在中南海心平气和地阅读文件和材料,在外出视察途中,他独自下车,面对波浪涌动的水面心绪难平…… 45、1960年4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印度时,同尼赫鲁总理合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6、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7、1963年周恩来推小孩车</div><br>周恩来与孩子们的合影有很多。当他得知自己这一生将不会再有孩子后,他坦然地安慰邓颖超:“没孩子就没孩子吧。”<br><br><br>以后每当周恩来看到小孩子和父母玩耍时,他总要过去摸一摸小孩的头,他的同事劝他别难过;<br><br><br>却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了,但是我要将普天下所有的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把爱洒向更多的孩子……” 48、1963年12月,周恩来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期间,和陈毅参观狮身人面像时留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9、1964年3月,周恩来在昆明植树</h3> 50、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1、1966年外出视察,周恩来吃饭时,一碗米饭,就着两碟简单的小菜,此情此景,甚为感人 52、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53、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54、周恩来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h3> 55、1972年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会见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56、1973年4月,周恩来在大寨村视察</h3> 57、1974年4月6日晨,周恩来抱病到机场欢送邓小平赴纽约参加联合国会议 58、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 59、1975年,周恩来抱重病出席第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并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他的胸前仍然佩带着那枚“为人民服务”的像章…… 60、晚年的周总理带着病痛坚持工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一直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61、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历经3年半患病的周恩来闭上了双眼,结束了将近600天困卧病榻的苦难岁月。周恩来的遗体告别室设在了北京医院太平间。 62、1976年1月11日下午4时30分,灵车载着周总理的遗体前往八宝山火化。沿途马路两旁挤满了送行的人。“只见总理去,不见总理归。”长安街成了“泪飞顿作倾盆雨”的长街。 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总理任期,他鞠躬尽瘁;他离去,身后没子女也没财产,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我们把不尽的怀念,无限的哀悼,化作无穷的力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他的精神品德,发扬光大,永远传下去,流芳百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为他能——净化心灵,温暖世界,幸福人间......</div> <h1></h1><h3>把所有的伤藏在身上,把所有的心装进心底。一张张看完,我们读懂了周总理,更读懂了周总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h3><br><h3><b>敬爱您,不仅爱您伟岸的身躯,也爱您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br></b><b>告慰您,不仅以“今日盛世,如您所愿”,也以一个更好的中国!</b></h3> 美国前国务卿、外交家基辛格说:<b>“周恩来智慧超群、学识渊博,风度翩翩、道德高尚,他是我在60年来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b><br><br>我们为什么怀念周恩来?不仅仅是因为他容颜,更是因为他作为一国总理,真正做到了<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今天,周总理!</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国儿女永远缅怀着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盛世,如您所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敬爱的周总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愿以吾辈之青春,</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护卫盛世之中华!</b></div></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多资料请参考以下网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络链接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6570/373815/index.html<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络链接2:</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ttp://news.sohu.com/s2006/06zhouenlaipd/<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