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月票

铁流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先后在武昌徐家棚和洪山广场某单位上班。因为家里离单位远,必须乘坐公共汽车到达,这样,我加入了当时的“月票族”。</p> <p class="ql-block">  所谓月票,就是乘坐轮渡、公交车的凭证,分为学生、职工、市郊等类别。在我印象里,纸质月票左边贴有我的照片,右边标有“武汉职工上下班月票”字样,下方为设计的月票花,并盖有公交蓝色菱形公章。月票面值,则根据时代前进步伐,经济规律调整,从几元慢慢地涨到十几元。记得每到月底,须到公交总站服务小窗口,用钱换上下个月的新月票。我呢,偶尔工作忙,或疏忽了,新月开端,忘记换取新月票,在跑月票中,拿着旧月票,跟售票员求情,一般好商量。要是遇上对方扳着黑脸,坚持原则,你还得掏出一角多钱补票,花钱买教训吧!</p> <p class="ql-block">  聊起来,跑月票是辛苦事,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公汽线路少、等车久、坐车挤。就拿我说吧,住街道口,到徐家棚上班,转二道车,十几站路。天刚亮,起床洗漱,出门搭12路车。该车始发武大,离我家一站路,坐车人不多。车子越往前开,每停一站,乘客越上越多,搞得前后门挤得满满的。有时,实在没法,售票员跳下车,把人使劲往上推,她最后上车,再令司机开车。车停停开开,约近半小时,到达汉阳门站。下车后,我快步往16路站走去,该站开出是唯一到红钢城公汽,途经徐家棚。汉口坐轮渡到中华路码头的,汉阳坐车到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来的,来自三镇“上班族”奔向此站,排成长队。可想而知,上下车,人都是满的。好不容易,约半小时,到单位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按规定,家离单位三站路以上,方有资格享受月票。住在单位附近同事挺羡慕的,说我们揣着月票坐公汽,整个江城满天飞,不晓得几潇洒。而我们呢,起早摸黑跑月票,匆匆赶在上下班路途中,他们早晨睡懒觉,下班不慌不忙把家归,生在福中不知福啊!那年月,公交车无空调,“冬天冷得抖,夏天汗直流。”这都可以克服,关键到了“火炉城”的夏季,乘客穿着单薄,人挨人,人挤人,尤其前后左右大姑娘,小嫂子的,需高度警惕,百般注意。感谢母亲给我一个廋高身材,我双手伸起,握牢上方手扶杆,挺直胸膛,目不斜视,竭力与女同胞保持数公分距离。防止因紧急刹车,或其它意外,摊上揩油之嫌。</p> <p class="ql-block">  不过,当年手持月票挺时尚的。公交车上,售票员喊着“上车买票,月票出示”,我会很牛地拿出月票说一声“月票!”说牛,某老者比我更牛,售票员问“么票?”对方不吭气,手指斜挎黄书包正面缝着透明白塑料里月票。说逗,闹过乌龙,错拿夫人月票,被售票员火眼金睛看破“大男将长辫子了,信了你的邪(指:服了你)!”最有趣是,九十年代中期一天,我从司门口家里出门坐公交车,前往洪山广场某局机关上班途中,跑月票老动作——坐定,瞟车内,瞄窗外,视线再扫车厢。几个简单表情:黑痩的脸庞,浓浓的眉毛下,放射出威严的目光,纪检监察工作者职业习惯眼神,与坐在前几排“胖子”“瘦子”不安分眼神对视,酷似“便衣”,吓得两毛贼不敢对身边背皮挂包女青年伸出黑手咧!</p> <p class="ql-block">  据说,武汉月票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到九十年代末慢慢淡出,由公交IC卡、武汉通、手机扫码支付取而代之。尽管月票退出历史舞台,但它承载着几代人对过去掏月票坐公交的生活记忆。在怀念跑月票岁月里,也许更多的是,那些年自己懵懵懂懂的少年,风华正茂的青春,稳重成熟的中年。</p> <p class="ql-block">  备注: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p><p class="ql-block"> 2022年元月21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