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苦恨意 深沉社稷心——尝试读懂教材《登高》

勤抚心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高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杜甫2</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急天高猿啸哀3, 渚(zhǔ)4清沙白鸟飞回5。</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边落木6萧萧7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里8悲秋常作客,百年9多病独登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艰难10苦恨11繁霜鬓, 潦倒12新停浊酒杯。</p> <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秋风急迫天空高远猿声凄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回旋低飞。</p><p class="ql-block">无边无际的秋林落叶凄冷飘零,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水奔涌而来。</p><p class="ql-block">万里漂泊悲对秋景是我这异乡之客,人生暮年带着缠身的疾病独自登上高台。</p><p class="ql-block">很是遗憾家国艰难之际的我已鬓发如霜;困顿失意,病后新近又不得不暂停了浇愁的酒杯。</p> <p class="ql-block">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价杜甫的《登高》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p><p class="ql-block">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p><p class="ql-block"> 句数固定:律诗对于句数和字数的要求较为严格,一般一首诗有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五字的称为五言律诗,七字的称为七言律诗。这八句中,两句为一联,共有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如果一首诗超过八句,就被称为排律或长律。</p><p class="ql-block"> 押韵严格:律诗押韵严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律诗的押韵有固定位置,一般为偶数句押韵。</p><p class="ql-block"> 讲究平仄:律诗中的平仄有特定格式,讲究粘和对,一般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p><p class="ql-block"> 要求对仗:律诗要求诗句对仗工整,语法相同,一般情况下,第三、四句;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如果这两联没有对仗,或者对的不好,就不能称为律诗。</p><p class="ql-block"> 《登高》,仿佛八句皆对,细读则首尾未尝有对,全诗“无意于对”,仔细玩味,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诗薮》)。杜甫将诗中的格律探索到了极致,他将格律诗这种体裁推到了古诗艺术的颠峰。</p><p class="ql-block"> 古人作诗,还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律诗是以“联”、绝句和词是以“句”、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p><p class="ql-block"> 《登高》首联以登高眼前所见之近景为起,颔联承接以阔大之远景,并由空间联想到时间,颈联又景物转入人事,尾联在人事感慨上收结。</p><p class="ql-block">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杜甫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诗人站在高台 ,十四个字贯串了风、天、猿、渚、沙、鸟六个意象,秋风劲急,天高远阔,猿猴哀啸,水清沙白,鸟儿在疾风中盘旋,声、色、形、态俱全,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既展示了节序的苍茫、凄清、肃杀的气氛,又烘托了这时漂泊无依的诗人的悲怆、悲苦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只选取了落木、长江两个意象, “无边”状秋意之深, “不尽”写长江奔腾不息,“无边落木萧萧下”,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的生命也有晚秋,有生命短暂之感;“不尽长江滚滚来”,人生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这一联,广阔的空间感,强调悲秋无处不在,而意境广阔深远、雄浑深厚,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沉郁悲凉。</p><p class="ql-block">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杜甫对秋的悲叹,是放眼整个天地的,是一种充斥天地的大悲哀。</p><p class="ql-block">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罗大经《鹤林玉露》:“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p><p class="ql-block"> 人生百年,杜甫已经垂暮,本该终老故里,落叶归根,怎奈离乡万里,疾病缠绕,孤独无依,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早年又有“致君尧舜上,再诗风俗淳”的壮志,纵观一生仅做过左拾遗、捡校工部员外郎等低微的官职,怎能不为生命流逝、功业无成而悲?</p><p class="ql-block">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p><p class="ql-block"> 国难深重,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使得诗人须发皆白;诗人又因疾病缠身而戒酒,万般愁绪无以排解。备尝“艰难”是“常作客”所致,“潦倒”又是“多病”的结果。国难之忧与自身之愁融于一处,诗人的感时伤世之情,跃然纸上。 “艰”“难”“苦”“恨”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p><p class="ql-block"> 纵观全诗,杜甫的“悲秋”实际上悲的不只是为萧瑟自然秋景,也为常年漂泊、孤独登台、年老多病、潦倒穷困、不能饮酒、壮志未酬的的人生之秋而悲,更是为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社会动乱的家国之秋而悲。杜甫的“悲秋”,融入了自然秋景、个人身世和家国的忧伤, 因而显得更加沉郁厚重。</p><p class="ql-block">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p><p class="ql-block"> 时代用冷酷的目光选中了杜甫,让他饱尝磨难,再以热泪热血审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书写下家国大爱,摇撼人间。子美!子美追寻的生命的价值和诗意。</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登高:古人有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流行。人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菊花糕、饮菊花酒等。唐代,朝廷正式批准民间以重阳为节令,重阳“辞青”与古人阳春三月“踏青”相对应。</p><p class="ql-block">2.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p><p class="ql-block">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p><p class="ql-block">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此时,涉世未深,主要代表作品如《望岳》等。</p><p class="ql-block">困居长安时期(35岁~44岁):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此时,忧国忧民,主要代表作品如《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等。</p><p class="ql-block">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此时,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主要代表作品如《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p><p class="ql-block">西南漂泊时期(49岁~58岁):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此时,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主要代表作品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p><p class="ql-block">3.猿啸哀:语出指《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哀的叫声。</p><p class="ql-block">4.渚:水中的小块陆地。</p><p class="ql-block">5.回:回旋,迂回,环绕。</p><p class="ql-block">6.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p><p class="ql-block">7.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p><p class="ql-block">8.万里:指远离故乡。</p><p class="ql-block">9.百年:犹言一生,写此诗时,诗人已55岁,这里借指晚年。</p><p class="ql-block">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p><p class="ql-block">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p><p class="ql-block">12.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