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北京电子管厂启示

lianfang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北京电子管厂启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电子管厂原厂长 张仲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新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站稳了脚跟。一九五三年,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头等大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 应运而生的北京电子管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历史不应忘记,新中国刚成立时起步维艰,旧有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面对这种状况,毛泽东在1954年说过一段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话:“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12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的一份文件时作了这样的说明:“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毛泽东有个概括:“重点是用一切方法挤出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很快党中央就把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工业布局大手笔展开。向工业国目标迈进的(1953—1957 年,简称“一五”)一五”计划开始了,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例鞍钢和长春一汽,其中也包括北京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是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革命战争走过来的新中国领导人,在考虑工业发展上有着独特的视角,就是极度重视国防电子工业,重视研究、开发、制造军用电子信息装备的工业体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独特的视角与下面几个时期的斗争经历悉悉相关。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作战中,红军的电台功不可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长征期间,红军能在敌人重重包围中游刃有余,尤其是四渡赤水战役期间,王诤以一部电台模拟红军总部通信,诱使敌人中计,实现了毛主席“声东击西”的战略,使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抗战胜利后,由 700多部电台构成的通信网络,在三大战役里的“用兵如神”,为我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通信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通讯装备落后、修配零件缺少的问题更是如鲠在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是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独特的视角决定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发展电子工业化进程的紧迫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通讯部部长兼电信工业局局长王诤就向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建议中国建设无线电元件厂和电子管厂。二十多年的“电台”生涯无疑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给人深刻启示的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 )是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国防军工企业、现代化电子企业有着迫切的需求并优先发展,付之行动,显示出超强的国家意志和战略规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 是前瞻性和高投入的大手笔,在建国之初,国民经济恢复期刚一结束,国家就把建设现代化的电子管厂和无线电厂提到日程表上,对电子工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投入。“一五”期间,全国电子工业总投资5.5亿元,而774、718及738三个骨干厂就用了2.6亿元,占建设总投资的50%。774投资额10282.7万元,约占总投资的1/5。</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 是战略定力和高效率的革命精神。尤其表現在周总理的身上。关于工业化,周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能不能有依赖心理呢?比如依赖苏联搞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我们搞轻工业,这样行不行呢?我看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总理日理万机,竟能在接到王诤报告的当天,就做出具体、细致及可操作性的批示,高效率旷古烁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旦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对电子工业提出需求,电真空器件就首当其冲。仅仅两年,774厂就平地而起,建成投产,高速度和高质量“骇人听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 从电子管厂发展感悟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这一章节中有一段话: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电子管厂的发展历史正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电子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党努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最具体的体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 <b style="font-size:20px;">电子管厂一路走来,产品(小型收讯管、大中型发射管系列、半导体、集成电路)开发生产轨迹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北京电子管厂56年开始试生产。开工第一年由计划亏损单位变为盈利单位,至56年底,生产电子管22.5万只,实现产值357.7万元。开工第三年产量超过设计水平两倍,上交利税上亿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工三十年,收讯放大管品种由11个逐年升到100多个,成品率始终保持在80%左右,产量由几十万上升到年产数千万只。陆续开发了锁式管、超小型管、橡实管、宽频带高跨导管及高可靠、长寿命、低噪声管系列,用户遍及全国29个省市并进入国际市场。三十年在国内销售收讯放大管17270万只,占全国电子管总产量50%,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 电子管厂大功率发射管,从玻璃管,氧化铝瓷到陶瓷管,大多为国家短波、中波电台提供技术支撑。 58年后期,为国家广播事业的需要,我厂研发成功“八大管型”为国庆十周年献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厂生产用于电子对抗的行波管品种达40多个,形成中噪声、中小功率、高增益、脉冲大功率行波管系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 56年制订的十二年科技规划,半导体是列在导弹、原子弹之后的第三个重点。57年电子管厂就筹建了半导体试验室,开始了半导体器件研制生产。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4年,电子管厂建成锗低频小功率晶体管1G2自动生产线,年产800万只晶体管。1965年建成锗高频小功率晶体管3G1半自动生产线,年产500万只晶体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电子管厂向大规模集成电路、微波集成电路方向拓展,生产数字集成电路,线性集成电路和微波集成电路,并形成规模。1973年5月,为支援878厂,产品设备人员悉数转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56年至84年,真空电子器件新品鉴定定型430种,半导体器件新品鉴定定型146种(含集成电路19种),电子管厂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可见一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电子管厂1957年到1984年总产值达439221.5万元,产量达35116.1万只,上缴利税91516.6万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 86年~90年,北京市对电子管厂实行“大包干”政策。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尽管电子管厂还维系着大型电子管的稳定生产和其它老产品的生产,但改革开放时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强大的市场冲击:半导体、集成电路对电子管的技术替代和市场替代,军工需求下降。为找出路,电子管厂也开发了许多非专业范围内的产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 关于彩管BMCC京东方B0E由于篇幅关系,它文另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北京电子管厂(1956.10.16开工)到北京东方电子集团(1992.6.18成立),到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方93.4.9成立),再到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1.6.18),这个被誉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的军工企业正是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走过了一条不断突破,从无到有,艰苦创业,自主创新,艰难曲折、奋发图强的路。企业经历过荣誉和辉煌,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阵痛与洗礼,而后迎来凤凰涅槃再创业,企业掀开了创新与发展的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9年 电子管厂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被授予“跃进红旗”匾。周凤呜代表工厂出席1959年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当时北京电子管厂被誉为革命传统与现代化大生产相结合、力争外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成功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电子管厂能成为红旗厂,能成为科研、试制、生产的基地,以下几点颇为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① 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电子管厂的发展建设得到中央、国家部委、市领导的关注和强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② 以周凤鸣(包括熊杰、林巍、邱芝亭等)为杰出代表的领袖人物发扬革命精神,在基本建设、组织建设、管理模式、生产制造、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等全方位的革命化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保持着对新产品、新技术、新信息的市场认知和实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③ 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广大知识分子和工人创造性的劳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对外开放,电子管厂面临资金枯竭,企业亏损的局面,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逐步走向衰落。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① 技术和产品替代,一场半导体替代电子管的风暴袭来,电子管的市场优势丧失。管厂的产品结构需要调整,由于一线被挤压,尽管电子管厂半导体已研发生产多年,但没能纳入“计划”体制以及“惯性思维”影啊造成先天不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② 向市场转型,向民品转型困难,军品订单下降,大规模引进外国技术、产品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③ 缺乏资金支持。企业己由国家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设备老旧,缺乏技术换代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④ 游离於央企和北京市之间,成为弱势边缘企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⑤ 老国企欠帐太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如此,电子人仍在不断摸索,奋斗,进取!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合资的二十年,京东方在面板显示业界的掘起,仍在延续着北京电子管厂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电子管厂的发展史给电子工业的历史画卷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也给后继者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国工业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电子管厂从建成开始至今近半个多世纪,历经七代。第一代周凤呜,第二代熊杰、林巍,第三代邱芝亭,第四代赵德海,第五代张仲文,第六代张红飚,第七代王东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凤呜是个老革命,是北京电子管厂第一任厂长,熊杰、邱芝亭也是老革命,他们那一代人从战争走进建设,从农村进入城市,是对糖衣炮弹有免疫力的共产党人,后任的厂长们是新中国培养的干部,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党性强,发扬党的革命传统,走群众路线,重视知识,尊重人才。没有邪的歪的,一门心思都放在事业上,关注企业的创新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创业年代和建设年代,电子管厂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优秀的工人,这些人事业心强,有着极强的产业报国情怀,不讲待遇报酬,不讲困难,服从分配,不会跳槽,任劳任怨,只讲奉献,艰苦奋斗。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周凤鸣有段自勉的手迹,“我们应该保持革命战争中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工作热情,那么一种革命干劲,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彰显了那个年代电子人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也是中国工业精神核心所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东升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很有见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工业精神体现在产业报国情怀和创业奋斗。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参与“两弹—星”为代表的国防建设;八十、九十年代改革转型,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新世纪,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参与全球竞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情怀和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工业精神体现在不断创新、进取,学习、改变、担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工业精神体现在专心专注、精益求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京东方精神!这就是中国工业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创新进取自力更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凤呜是第一代厂长,周凤鸣非常重视新产品、新技术。他把建成世界上先进的电子管厂和具有独立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与制造能力,作为工厂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几代厂长的发展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6 年 10 月开工时试生产18 种产品,1957 年试制新产品 24种。特别是开始研制半导体器件,1958 年试制定型 35 种新产品,并试制成功首批半导体器件。钱学森晚年曾经感慨道:“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我们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我们为此失去很多”。其实与国际上比较,我们起步并不晚。为什么钱老说“没有搞半导体”?那是因为缺乏国家在计划、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处于自我发展的局面,自然会造成“失去很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9 年中苏关系恶化,当时全国的雷达都使用从苏联进口的大功率发射管,而北京电子管厂只能生产 10 千瓦的发射管。苏联不给配套电子管,雷达就全部瘫痪。另外,当时全国各广播电台用的两个大发射管 431、433,苏联也不再供货,这将造成全国广播电台瘫痪。国家的需要就是命令。厂党委号召全厂:大干四十天,拿下八大管型。1959 年 3 月成立了八大管型指挥部,由周凤鸣亲自挂帅指挥;全厂上下拧成一股劲,不分昼夜,苦干加巧干,按计划完成了八大管型的初样试制任务。当年 7 月二机部十局主持召开了鉴定会,二机部部长赵尔陆为该厂试制成功中波发射台所需八大管型特发电致贺。电子管厂解决了军队装备和广播事业的关键问题,为国家分了忧,这是一次完全超出常规的奇迹,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指挥和全厂上下的通力合作,没有创新进取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不可想像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毫无疑问,创业建设年代的北京电子管厂是一个高度创新的企业。如果以国家计划对她的原设计任务为基准,它在基本建设、生产制造、产品和设备开发、材料供应。市场销售等所有的基本环节都进行了创新。锐意进取,自力更生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广大工人的自觉行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设备安装:打破柜框,厂房建设与设备安装采用交叉作业。随安装、随调整、随试车,可称锐意创新,世界无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原材料:从电子管原材料供给由进口迅疾转向自力更生。在苏方断供,西方封锁情况下,积极寻找替代材料,解决了电子管关健镍材、云母片等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市场销售:在完成国家军工产品时,积极开发民用产品,打开民用市场,生产收音机用小型电子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品开发:开展厂校结合,掌握核心技术,不间断地开发军用、民用新产品,关注未来产品,满足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以说从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从军工急需到新品开发,所有的环节都是革命化的企业创新。从初生年代到创立辉煌的几十年,北京电子管厂就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不停顿高度创新的企业。北京电子管厂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同时,在市场方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几代的厂长,总师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一刻也未停止创新的步伐。开工三十年,收讯放大管品种上升到100多个,年产量达上千万只。各类电子管,如高跨导框架栅、低噪声、高可靠长寿命等系列及超小型、锁式管;各类大中功率发射管、陶瓷管、行波管、充气管、超高频器件等。它们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厂还试制成功许多半导体器件,包括多品种成系列的分立器件、集成电路以及彩色显像管和相关配套产品。尽管有些转新厂,也有些未能产业化,但他们也为电子管厂的创新发展存留了许多奋斗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建厂初始,党委就明确提出“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是全厂党员的一项政治任务”号召,又在《关于解决知识分子问题的决议》中强调技术知识和人才培养对企业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提出关心知识分子隊伍的成长。为技术人员办进修班,开阅览室,连集体宿舍的灯泡都要从25瓦改为60瓦以上,提高亮度,为他们学习提供方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电子管厂老领导们对知识分子十分重视,他们知道没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是不可能把工厂搞上去的。他们放手使用技术干部。用人注重现实表现,对于出身不好或有历史问题的干部毫不歧视,用其所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厂党委把一批毕业不久、有才干的大学生提拨到各级技术领导岗位上,给以工程师职称,有的提拨为车间主任等委以重任,对老厂支援来的老工程师、老技师也非常尊重。大家处在一种产业报国心情舒畅的氛围中。北京电子管厂培养锻炼出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除部分在本厂发挥作用外,还将大批得力干部输送到祖国各地,支援新厂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象担任过774厂总工艺师和总工程师的王迁,总师欧阳轵能,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专家、774厂副总师王正华、陈亨廷、李开先等以及调任山西4402任总师的胡继隆,调任708厂任总师的董元昌等都对周厂长和厂领导不断开拓进取,广学深思,尊重科学爱护知识分子给予高度的评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0年代末,全国打了几百万个右派,电子管厂是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一个右派也没有,电子管厂党委和厂领导领导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教育保护干部,把握政策尺度可见一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 63 年毕业后分到电子管厂,那年来了上千人,正是由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我厂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才一直走在前面。从建厂和八大管型那个时侯起,我厂就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重视知识和重视人才,重视发展,决不保守。我 84 年开始担任电子管厂厂长,我算了算有十大总师和老工程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王迁、戴昌鼎、李学智、王正华、黄如智、陈亨廷、李开先、陆承麟、刘少侯、李荫祥。当然他们后面还有上千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被安排在各级技术岗位上和生产一线,为电子管厂的发展发光发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象年轻一代的王东升,陈炎顺等,敬业、事业心强,又肯学习,接受新事物,是电子管厂难得的人才。王东升成为中国企业及产业界自主创新的先锋人物,被业界称为“中国液晶显示产业之父”实至名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願电子管厂的承继者京东方继续弘扬中国工业精神,赓续传统,奋楫争先,开创未来!</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