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朝雍正至光绪近二百年间,襄阳有一所最负盛名的书院——鹿门书院。</p><p class="ql-block">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建有丽正书院。作为正式的教育制度则发展于宋代。当时,主要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在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仁宗庆历年间,各地州府皆建官学,一些书院与官学合并。至明清时期,书院基本上属官学了。</p> <p class="ql-block"> 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大抵分布政使司、府、县三级,相当于现代的省、地、县。只不过官署和官职的设置上在布政使司与府之间又增设了一个分守道。分守道,官职名,简称“守道”,清代道员的一种。由各省布政使派驻于一定的府州地区,一般是三至四个府州,协助布政使掌理该地区钱谷,督课农桑,考核官吏,简军实,固封守等。</p><p class="ql-block"> 清代时的襄阳府、县并存,另加一个分守道,襄阳城成为三级衙门所在地。按清制,官办教育机构实行的是分级办学。鹿门书院属分守道书院,招收安(陆)、襄(阳)、郧(阳)三府生员,其师资、生源、资金优于府、县书院无疑。</p> <p class="ql-block"> 据史志记载:鹿门书院设襄阳城内大北门,清雍正十二年(1734),以旧试院改建,初名荆南书院。乾隆四年(1739)改名鹿门书院。书院分东壁、西园两院,斋房33间。西面建有奎星阁,塑孔子像;东面建闻喜亭,后面建景行堂,前面建寿岂堂。光绪九年(1883),守道黄彭年捐赠图书12359卷,并订看书条规,设斋长两人司其事。主持书院的初称山长,后改称院长,负责讲学。另设首士1人,负责办理生员生活事务。此外,在生员中选举学长1人,为生员办理有关学习事宜。书院教养相资,不收学费,并订有津贴寒士膏火规章,供给寒士生活费用。</p><p class="ql-block"> 鹿门书院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收入,岁入银251两,钱1878串。</p> <p class="ql-block"> 鹿门学院经常聘请有名望的学者讲学。官至清朝文渊阁大学士的单懋谦,就曾在鹿门书院讲学。</p><p class="ql-block"> 单懋谦(1802一一1879),字仲亨,号地山,襄阳县人。生性聪颖,自幼随祖父读书,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翰林编修职位。他的府宅就在襄阳城小北门内的北街。道光二十一年,单懋谦因父丧归里守制。为父亲服丧期满后,请求奉养母亲以终其天年。后又为母亲服丧,直到咸丰六年回京,先后长达15年之久。在家乡期间尝主鹿门书院数年,其讲课费收入用于资助贫苦高才生。此举在襄阳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据传当年还有留日归国的留学生在此任教,并带有日本来的留学生在此学习。</p> <p class="ql-block"> 襄阳鹿门书院的地址据乾隆《襄阳府志》卷之八《书院》条陈载:“鹿门书院:在府大北门内大街。”从府志《襄阳府城图》看,属于明洪武初年,在整修旧城的同时,并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后称之为“新城湾”这一带。古人手绘城图极简,准确更谈不上。在新城湾这一长方地块内,唯一标明的建筑物是“分守道书院”(即鹿门书院),具体位置未予详记。</p> <p class="ql-block"> 笔者从襄阳民间文化志愿者团队“拾穗者”文集《拾穂三集》中,看到一幅来自湖北省档案馆的《襄阳县城图》。此图绘制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应当说是具有现代测绘意义一张图,但由于战火和城市变迁,鹿门书院已无迹可寻。唯一有参考意义是,这一带有名的“镜湖”还有不小的水面,其南北两大条状水面相交于西侧最窄处,有一桥梁,标明“韶兴”桥,应是历史上镜湖“绍兴”桥的别称。由此推测,旧鹿门书院应该在附近,“韶兴”一词既有对镜湖胜景的赞美,也寄托了对鹿门书院莘莘学子的良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 为找准鹿门书院的确切位置,前段时间在查阅史料过程中,在1993年出版的《襄樊市志》卷二十六《文物名胜》条陈中检索到关于原鹿门书院藏碑的记载;……宣圣遗像碑此碑青石镌刻,长方形,高171厘米、宽83厘米、厚9厘米。正中镌刻孔子遗像,孔子身着宽袍大袖,腰佩宝剑。左右分别阴篆“宣圣”和“遗像”,左下角阴篆“吴道子写”。此碑石质松软,碑大而簿,破损严重,下部更甚。</p> <p class="ql-block"> 1987年4月10日,市人民政府行管局平场地,在鹿门书院旧址处又挖出宣圣遗像碑块。比前碑稍大,通高230(榫高20)、宽86.5、厚21厘米。画面同前碑,而像稍高。右下刻“乾隆辛丑长至日,吴门陈大文敬摹”14字。据陈大文《重修鹿门书院添建宣圣遗像殿记》,乾隆四十四年他在宜城文庙见到“掘得唐吴道子所绘宣圣遗像碑”,欲运回鹿门书院,而因“碑石残泐,难以远移,遂择顼石谨自手摹,正位于中”。此碑当为陈大文手摹,前碑可能为陈氏在宜城所见之碑。这段文字象一道闪电一样激活了我的记忆。这难道是我在绿影壁明襄王府见过的那通碑吗?</p> <p class="ql-block"> 我立马打开电脑,查看了三年前在襄阳王府拍摄的照片,一比对,碑文内容一字不差。欣喜之余,为了稳妥,我再次进入襄王府,对这通“宣圣遗像”碑进行了仔细察看,外形尺寸和文字内容完全吻合,基本断定,此碑是鹿门书院所树原碑。</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这通碑又怎么放到了襄阳王府呢?按道理,孔子遗像碑与王府搭不上边。更重要的一点,该碑出于何处,与鹿门书院旧址有无直接联系?于是“顺藤摸瓜”,请教我的一位老哥,他曾在市政府行管局工作多年。他清晰地回忆,1987年春季,市政府行管局在生活五区(原市水利局办公大楼南侧)为科干局等机关单位建宿舍楼,开挖地基时,挖出了好几块石碑,其中最大的一块上面绘有图像。后来被市文物管理处弄走了。弄到什么地方就不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至于该通碑怎么辗转到了襄王府,对我来说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该碑的出土地点,吻合了史料关于鹿门书院旧址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媒体又传来关于鹿门书院的最新消息。2021年12月中旬,市城建部门在新城湾市政府生活五区进行下水道改造时,又挖出一块残碑。碑上刻有三首诗,其中有一首较为完整,可从中窥见当时鹿门书院的盛况。诗文为:</p><p class="ql-block"> 鹿门深处讲坛开,</p><p class="ql-block"> 喜遇文翁化蜀来。</p><p class="ql-block"> 千载典型绵旧泽,</p><p class="ql-block"> 一溪桃李乐新培。</p><p class="ql-block"> 甄陶好剖荆山璞,</p><p class="ql-block"> 长养从添楚国材。</p><p class="ql-block"> 读罢清词频徙倚,</p><p class="ql-block"> 闲情聊寄镜湖隈。</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文化学者考证,乾隆壬寅年(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时任襄阳守道陈大文重修鹿门书院,分东壁、西园两院,增建正殿于讲堂后,于东侧隙地添建讲堂、亭榭等。陈大文邀请湖北学政吴省钦前来查看修缮成果,襄阳府一些官员参加,进行雅集即席赋诗,后把诗文刻在碑上。残碑上落款为溆浦舒才博,他时任襄阳府教谕。</p> <p class="ql-block"> 获此消息后,笔者再次查阅了《襄樊市志》卷二十六《文物名胜》条陈中关于原鹿门书院藏碑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吴省钦题诗碑青石镌刻,横式,高35厘米、宽85厘米。内容为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吴省钦题诗3首,四月又和陈大文诗3首。”</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和出土实物再次吻合。至此,鹿门书院的旧址在大北门内荆州古治街东侧“市政府生活五区”确定无疑!当年新城湾一带风景如画的镜湖和规模恢宏的鹿门书院,已为鳞次栉比的现代楼房所代替,镜湖与鹿门书院成为历史的记忆了!</p> <p class="ql-block"> 因缘巧合的是,乾隆年间鹿门书院的石碑宣圣遗像摹于辛丑,诗文雅集勒于壬寅。今逢辛丑岁末,壬寅将至,“花甲”刚好转了四圈。240年,在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这期间发生了几多的沧桑巨变,人事更替,鹿门书院的兴废亦不过缩影一个而已。但是,它也从一个方面再次印证了襄阳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抚今追昔,令人感慨系之,遂赋小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百年兴圮旧城垣,</p><p class="ql-block"> 千里荆襄一院尊。</p><p class="ql-block"> 轻叩残碑听仔细,</p><p class="ql-block"> 书声悦耳动乾坤。</p><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21日记于襄阳怡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