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时翻书,聊以消遣。翻到余光中的《蒲公英的岁月》。念到其中一句:他那一代的中国人,吞吐的是大陆性庞庞沛沛的气候……顿时,我哑然失笑。“大庞沛,庞沛死啊!”久违的乡音立即涌上心头,继而,满嘴口水,竟莫名其妙地饥饿了。宛如一条饿狗,意外扑到一根鲜美的骨头,快美一言难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乡愁,暴得大名的自然是生长在民国留学于美国的余光中。他说,乡愁是母亲,是新娘,是大陆。不知从何时起始,能诵《乡愁》者,比比皆是,瞬即洛阳纸贵。他写得好,写得柔软纯厚,也搔到祖国心里的那痒处。但乡愁讲来说去,谈得既透彻又浅显的,还是首推旅美的阿城。他说,乡愁就是肠胃里的菌群水土不服了,故乡,母亲,家人,亲朋,戚友……说穿了,到底还是要落到儿时的食物。这个自称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精,软硬兼施,把乡愁聊得体无完肤,甚得我心。至于曾留学欧洲的生物圈名嘴尹烨,是阿城绝好的一个注脚,毕竟后生了三十年啊。这仨人,都是时代洪流迸溅出来的瑰丽浪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于我,乡愁无非就是一大碗白糜配咸菜。哪怕现在我最爱牛肉的情韵,但每一天都是从一碗白糜开始,如同亘古不变的旭日东升。如果早餐没喝上一碗白糜,那将会是一大灾难,肠胃都罢工了,最终落得郁郁寡欢,情绪低回。就像晨阴,少了灿灿旭日,一整天都不美。教我如何不想她哩,白糜的馨香,咸菜的酸脆,还有那咸菜瓿上悠然蠕动的嫩白蛆虫。蒲公英的岁月,都是触手可及的遥远回忆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无乐,以忘忧,但也不知老之将至了。现状就是乡音难改,鬓毛已衰。乡音,也是一个奇妙的顽固基因。我总如此自我安慰。已经很少在沉睡中做梦了,因为白日梦早就在半寐半醒中取代了梦的位置,如今往往一夜无梦。白日梦中,蹩脚的普通话早已取代了母语,常弄得自己尴尬,为啥不是由母语展开白日梦呢!思来想去,也略为宽慰,毕竟没有数典忘祖,阅读时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母语默读,否则就错过“庞沛”了。哪怕是学生时代有心提高拼音能力,当然了,最后也是有心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潮汕话中,“庞沛”一词,出现得庞庞沛沛。至于“丰盛”,极书面,几乎是绝缘于口语。高频率出现的寒暄语是:食饱未?买咸酸?庞沛死啊!遇上古灵精怪的,会诙谐地加上一句,庞沛就好,莫死啊。想想,感觉肚困死了。死,大概就是美剧中 fucking的意思了。应该说,独特的饮食和怪异的语言,勾划出潮汕文化的奇丽㡳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三老师君衡,教我班语文。某日,他在课堂上说,“伊死来过如然。”吓得我的瞌虫都逃命去了。死也能“如然”?现在想来,他口中的“如然”,大概是寿终正寝的意思,也可能是国人天人合一的最高追求了。也想起彦伟同学,他说老师总爱在课堂嘲笑学生,狠狠地说,“写得隔靴搔痒,更痒!”诚然,肯定是少了余光中先生的学问和技巧啦。顺便提一下,彦伟自称“阿二”。谁还敢自称“阿一”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死,现在也是寻常事一件,没了神秘。今天又在工作中天南地北瞎聊,关于开具死亡证明书的各种旁支细节。于是,自然而然出现各种花样作死:有烧碳,有高坠,有电亡,有病殁,有溺鬼……甚至深入地说到解剖时高腐的尸臭,仿佛又回到大学时代青葱岁月的卧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也没反胃,这伙可怜人啊,肠胃里的菌群早已入乡随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