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徐继畬(1795一1873年)字健男号松龛。晚清名宦,五台县东冶镇人。道光6年进士(1826年),道光10年(1830年)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福建巡抚,两度管理闽浙总督,等多职。为官清廉刚正,見解超前。民为贵的观念在他的思想上有着深刻烙印。他主张政在养民而非治民。任何伤害百姓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他对贪官污史深恶痛绝,始终洁身清廉。当时朝官对其褒贬不一。但历史给于他很高的评价。著有《瀛环志略》等著作,其诗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体察民情切合实际。其中所作《驮炭道》和《咽糠词》便是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艰辛与官僚商贾奢侈腐化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煤窑</p> <p class="ql-block"> 《驮炭道》序曰: 炭,石炭也。似煤而有烟,太原以南煤炭兼产。关北则有炭无煤。 五台南界产炭,山路高险俗称驮炭道。民间农隙皆以驮炭为业。余所居之东治镇,其聚处也。自幼目睹艰辛,杂方言作驮炭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隔巷相呼犬惊扰,夜半驱驴驮炭道。</p><p class="ql-block"> 驴行黑暗铎叮咚,比到窑头天未晓。</p><p class="ql-block"> 驮炭道,十入盘,羊肠蟠绕出云端。</p><p class="ql-block"> 风寒塞口不得语,启明十丈光团圞。</p><p class="ql-block"> 窑盘已见人如蚁,烧的干粮饮滚水。</p><p class="ql-block"> 两囊盛满梱驴鞍,背负一囊高累累。</p><p class="ql-block"> 驮炭道,何难行,归时负重来时轻。</p><p class="ql-block"> 人步伛偻驴步碎,石头路滑时欲倾。</p><p class="ql-block"> 日将亭午望街头,汗和尘土面交流。</p><p class="ql-block"> 忽闻炭价今朝减,不由心内怀烦忧。</p><p class="ql-block"> 减价一时犹自可,大雪封山愁煞我。</p><p class="ql-block"> 清.翰林徐继畬</p> <p class="ql-block">水泉湾石窟</p> <p class="ql-block"> 细读乡贤徐翰林的驮炭道,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有同工之妙。其真实的反应了底层人民的疾苦。我所住的河边村距窑头也差不多三,四十里。千百年来窑头驮炭是先民们赖以谋生的营生。关于窑头驮炭我从小耳染目睹了先辈们驮炭的艰辛经历。每日半夜打三更备好牲口。相吆同伴出发,但不的叫名字(旧时迷信认为夜里叫名字怕引来不干净的东西附身)同伴聚齐赶牲口上窑头。窑头有上山道,下山道。我们这边走下山道,也就是徐继畬笔下的驮炭道,特别难行。犹其是在寒风刺骨的冬天。其情景在作品中描述的非常准确。窑头采煤工也非常艰险,旧时工貝落后,人工用镐挖炭,窑囗不大,炭层薄的地方人是直不起腰来的。猫着腰屁股上驮着筐往出运炭,且没有安全保障,常有事故发生,所以人常说四块石头夾一块肉。据说窑里经常闹鬼灵异事件颇多。在旧社会底层人们的生话非常艰难,加上贪官污史,苛捐杂税,巧取豪夺,民不聊生。</p><p class="ql-block"> 我对驮炭道的感受颇深,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曾经亲身经历过两次,一次是兴修水利,县里响应号召治理滹沱河挖河床。为节约食堂用炭开销上窑头背炭。另一次是冬天农隙上窑头背炭。我们也是半夜起身背上背架步行上窑,走下山道。从河边经张家庄,永安村至水泉湾这段路平坦好走。过水泉湾沿滹沱河岸向东的路进东峪一直通往河北平山。水泉湾向北上窑头这段路就是最艰险难行的驮炭道了。 </p><p class="ql-block"> 据老人们讲水泉湾这个地方在老年里每当涨河的时候无法通过,水退后方可行走。明嘉靖年间乡贤胡润,倾囊倒箧不惜重金,斗米换斗石,凿通石窟,开通出山瓶颈。道光年间有乡善刘抑变卖良田独资修路。民国时边家庄村民边尔旺矢志修路。自负行囊丢弃家务寒暑无间义务修路。后来闫锡山听说了他的事迹,聘请他到太原督军公署,监修了多处重要公路铁路,造福山西人民。晚年皈依佛门,81岁无疾而终。人们为纪念他,在太原太山龙泉寺建塔将其骨灰安放其中。扯了这么远不过也就是为了说明这条难行的驮炭道,也是历代仁人志士流血流汗用简陋的工具硬是在悬崖峭壁上一块一块凿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冬天寒凛的西风像万把钢针刺穿了棉袄棉裤,驮炭道上石头路面经千百年来人和牲口的踩踏,光滑锃亮凹凸不平像扣在地上的砂锅,每走一步都要踩实踏稳,背架上百八十斤的炭块,压在佝偻的背上,喘着粗气,棉帽下流出的汗水嘴里呵出的气息,眉毛上鬓角上挂满白霜。刺骨的寒风呛的张不开口。不宽的山道刚能将对面来人差开。一面是高耸陡峭的绝壁,一面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盘山小道十八盘风寒路滑时欲倾,真怕一阵风刮下山崖粉身碎骨。累的实在是不行了真想息一下脚,但是不能也不敢,一旦停下就怕把人冻僵,从棉裤引线处渗出的水气己经结成冰茬。一直熬着吧,等到了水泉湾店房里才能停下烤烤衣服,太累了。我发誓再也不背炭了。你说我们的先辈们日复一日,他们背着炭还吆的牲口,沿街叫卖。他们累么,真不知他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唉,我们的先辈们讨生活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时至现在再不用上窑头背炭了,驮炭道也多少年没人再走了。窑头的村庄都移民了。这段千百年来为讨生活走过的驮炭道也逐渐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后的人们只能从文字的记载里面寻找着它的踪迹。那段辛酸的历史现代人是体会不到的,可能有些人不会相信的,但你永远不要忘记你的先辈们为养育后代付出的艰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片被护我们的绿荫是先辈们的血汗换来的。更不能因为发达了小看穷人小看农民。毛主席的一句话: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也就是现在的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2022年元月</p> <p class="ql-block"> 《咽糠词》序云: 晋俗俭啬,石岭关以北寒瘠尤甚,丰年亦杂糠秕。司牧者以念之。</p> <p class="ql-block"> 富食米 贫咽糠 细糠犹自可 </p><p class="ql-block"> 粗糠索索刷我肠 八斗糠 一斗粟</p><p class="ql-block"> (俗称八兑一) 却似搏来沙一掬</p><p class="ql-block"> 亦知下咽甚艰难 且用疗饥充我腹</p><p class="ql-block"> 今年都道收成好 囤有余粮园有枣</p><p class="ql-block"> 一半糠秕一半米 妇子欣欣同一饱</p><p class="ql-block"> 昨行都会官衙头 粒米如珠流水沟</p><p class="ql-block"> 对之垂涎长叹息 安得淘洗持作粥</p><p class="ql-block"> 清.翰林徐继畬</p> <p class="ql-block"> 徐松龛的《 咽糠词》道出了当时农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并呼吁具体管理事务的官吏们应多加关照百姓的困苦。不像那些小吏们致人民的疾苦而不顾,掩盖事实,虚夸假报,欺上瞒下,以达到他们贪腐目得。徐松龛为官清廉,同情百姓的疾苦。所以至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晋北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特别遇到灾年老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正所谓晋俗俭啬的原因所在。据老人们说早年间村里面的一些财主富户生活并非是很奢侈的,平时吃饭也是糙米窝头。不难看出平常百姓家的处境,平时糠秕野菜充饥,遇到丰年也不过吃顿糙米饭吧。只有那些杖着吃官家饭的官衙们才能过着奢侈的生活,贪污腐败苛捐杂税吸食着百姓的血汗。</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老百姓千百年来被三座大山压着喘不过气,还受着外夷的蹂躏。特别是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逼迫无能的请政府签写了不平等条约,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上世纪三十年代又遭日寇侵华,掠夺烧杀,使我中华险遭亡国。弱国无外交。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更加饥寒交迫,遍尸荒野。不但是吃不上饭,生存也没保障。</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革命先躯们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流血牺牲,赶走日本侵略者。在共产党毛主席率领下建立了新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建国初期生活虽然贫穷但中华民族从此不受列强欺凌生活基本安定。解放后百废待兴积贫积弱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六十年代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平田整地,日子虽然贫困,人民干劲充足。現在建国七十年了,正是朝代的鼎盛时期,国家富强生活提高了,如今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相信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指日可待。</p><p class="ql-block"> 2022年元月</p> <p class="ql-block">旧社会农家生活</p> <p class="ql-block">模版:凛冬</p><p class="ql-block">音乐:寒夜词</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词 : 徐继畬</p><p class="ql-block">文 : 岩QJ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