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白腹海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别名白腹雕、白尾雕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海雕属的一种中型猛禽,体长为70-85厘米;翼展178-218厘米;体重约3000-5000克。成鸟,头、颈及下体白色,上体、两翼灰褐色,飞羽黑褐色,翼下覆羽白色,尾部靠基部2/3为暗灰色,其余呈白色。亚成鸟,浅褐色取代成鸟的白色,深褐色取代灰褐色。尾为楔形。嘴及蜡膜灰色,裸露跗蹠及脚浅灰色。在高空中翱翔或滑翔时甚优雅,酷似“战斗机”,飞行时两翼呈一角度,振翅缓慢有力,俯冲入水捕捉水面鱼类。</p> <p class="ql-block"> 白腹海雕,翼宽长型,尾短,头部、颈部和下体都是白色,背部为黑灰色。尾羽呈楔形,呈褐色,端部白色,是它与其他海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除飞羽和尾羽的基部为黑色外,其余全部为白色,黑白分明,极为醒目。在飞行时,黑色的翅膀跟白色的腹部形成强烈的对比。像所有海雕属的成员一样,其尾部很短,呈楔子状。</p> <p class="ql-block"> 白腹海雕,虹膜为褐色,蜡膜和上嘴为红灰色,下嘴蓝灰色,尖端黑色,嘴裂为红蓝色,跗跖和趾为淡肉色,爪黑色。头、颈及下体白色,背羽灰褐;尾楔形,基部l/3为灰黑色,其余白色;肩及翼覆羽与背羽同色,飞羽黑褐;翼下覆羽近白,飞翔时可见前白、后褐的翅。嘴铅黑色,脚黄。幼鸟上体暗褐,下体棕褐而微具淡纹,尾近白。</p> <p class="ql-block"> 白腹海雕,为留鸟,活动于海岸及河口地区,有时也出现在离海岸不远的丘陵和水库上空,但一般不远离海岸,因此是典型的海岸鸟类,也是海上和陆地上出色的捕猎者。捕食鱼类、海蛇、野鸭,也在陆地上捕食蛙、蜥蜴、野兔和蛇,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偶尔捕食家禽。主要在白天觅食,尤其在早晨和黄昏最为频繁。</p> <p class="ql-block"> 白腹海雕,通常单只或成对沿着海岸在水面上低空飞翔,两翅煽动缓慢而有力,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滑翔。当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的时候,两翅常上举成“V”字形。有时也栖息于开阔地区的树上或地面上较高的地方。它既在海上觅食,也在陆地上空寻找食物,常沿着海面飞行。</p> <p class="ql-block"> 白腹海雕,繁殖期从12月到翌年3月,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等地则通常在5-10 月。一般营巢于海岸边高大的乔木树上或悬崖岩石上,也营巢于内陆沼泽地带的小树上、没有树木的岛屿的地上或岩石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直径可达250厘米,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放有一些绿叶,也喜欢利用旧巢,通常一个巢可使用多年,但每年都需要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也变得愈来愈大。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替换雌鸟。领域性甚强,也是由亲鸟共同来保卫。</p> <p class="ql-block"> 白腹海雕,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越南。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台湾等地。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已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小芳《飞翔的雄鹰》</p><p class="ql-block">拍摄地:马来西亚、广东湛江市雷州半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