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

白云放马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山丹军马四场中学八一届初三毕业合影,一张再普通不过的老照片。四十一年过去了,照片保存的如此完好,没有一点污渍和折痕。照片上的五十名师生面容清晰可鉴,几十年前尘封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勾起当事人无限遐想和甜蜜回忆。</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静静躺在像册中,默默陪伴主人走过了近半个世纪,浓缩了往昔一段难忘岁月;这张照片折射出主人珍藏在心底的一份浓情蜜意,饱含着对这份情意的无比珍视。</p><p class="ql-block"> 这张用相纸洗出原本泛黄的老照片,精心保存,可见主人用心之深,用情之诚。虽然如此,看看照片背景教室和人物穿戴,还是难掩角角落落散发的岁月痕迹,处处透露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看着照片,好像在娓娓述说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些人物的点滴故事。照片中和蔼可亲的黄东里校长,各位可亲可敬的老师,熟悉和陌生的学哥学姐,都会瞬间把我带入那个懵懂而渴望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这张充满年代质感的黑白照片,共有五十名师生。三十九名学生中只有九名男生,十一名老师中只有四名女老师。这与当下学校普遍存在的男生多女生少,女老师多男老师少的现象恰恰相反。据提供照片学生名单的王桃老师讲,当时她家中有事没照上毕业照,成为一件憾事。否则,照片中应该有四十名学生,三十二名女生。 </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张照片上的学生大都是十五六岁的豆蔻年华,接受着良好教育。除了人到中年的黄校长、邹老师、张老师阅尽百帆,透着成熟与自信,其余年轻老师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男老师个个英俊帅气,女老师个个温柔漂亮。</p><p class="ql-block"> 师生身后的教室门窗是木制红漆,砖头柱子土坯墙,外有白灰粉面,人字形屋顶用红瓦铺成。八十年代初,地处偏远西北地区的企业学校,有这样的校舍已经相当不错了。我清楚地记得没有围墙的偌大校园里,共修建了四排这样的新教室。前后各两排,呈田字形排列。每排两个大教室,还有老师办公室,加上原来可用的旧教室,成为学前班、小学各年级、初中各年级都有的一贯制完全初中。</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山丹军马总场下属四个团级分场,各场场部都办有一所完全初中,离各场场部较远的连队还设有教学点或小学。总场所在的王家庄是总场机关驻地,办有一所完全高中。当年我所在的山丹军马四场人口最少,场部学校一级就一个班学生,每班四十人左右。二场和三场是人口大场,每届至少两个以上初中毕业班,后来还办起了高中。</p><p class="ql-block"> 随着场区经济大发展,整个马场出生人口明显增加,适龄入学人口也大幅增长。为适应形势发展,总场中学办成了含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完全高中。后来,二场和三场都取消了高中,各分场考上高中同学全部集中到总场中学住校上高中。</p><p class="ql-block">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马场出生人口逐年下降。从1987年到1993年的七年间,马场适龄入学人数由1982年前后的高峰期开始逐年降低,但是初中高中班级数却达到马场办学以来的最大值。这一时期仅四场就有甲乙丙三个初三平行班,总场高中每个年级班数都有十个左右。马场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陆陆续续栽撤掉了连队教学点或小学,离场部较远的偏远连队小学和初中生统一集中到场部住宿上学。全马场学校由最多时的三十多所,变成五所。分别是山丹军马一场中学、山丹军马二场中学、山丹军马三场中学、山丹军马四场中学,马场管理局中学。其中前四所是完全初中,后一所是完全高中。</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样的教学布局调整,优化了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了马场教育质量。全马场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人数由1983年的最高7273人,下降到1993年的2474人。从1980年到1984年,马场在校学生人数连续五年保持在7000人以上,占全场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从1977年以来,各场中学,尤其是总场中学考上各级各类大中专技校人数稳步增加,高中办学水平直逼山丹红中(现山丹一中)。</p><p class="ql-block"> 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政策原因外,与知青老师和老牌大学生老师的无私奉献密不可分。正是由于他们长期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才迎来了马场教育大发展,当然也包括教育战线上本地教师的辛勤付出。也是有了大批知青和老牌大学生老师们的传帮带,本地老师才得到了快速成长。绝大部分知青老师后来陆续返城,老牌大学生老师也先后调走,本地老师很快成了各学校教育中坚,挑起了大梁,让马场教育持续稳定向前发展。那些年,如果没有大批知青和老牌大学生老师们对年轻老师的帮扶,没有场里分批分专业连续不断地向中师、大专以上师范院校送培教师,马场本地老师业务水平不可能提升的这样快,马场教育质量就没有持续稳定、快速向前发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我们年轻时都会有几张毕业照,大家都会精心保管。这些照片是人生重要节点的美好记录,是串起人生轨迹的一颗颗珍珠,是描述人生曲线的瞬时亮点。</p><p class="ql-block"> 这张八一届初中毕业照的提供者正是当年在山丹军马四场中学工作,教过这个班英语的北京知青刘幼贞老师。刘老师也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八二年返城,现生活在北京。那个年代,只有城市初中才有条件按时足量开设英语课,会教英语的老师少之又少。刘老师让我们这帮学生拥有了农村学生没有的学科优势,一口纯正的京腔更是让我们悦耳陶醉。按现在话说,我们赢在了起跑线上!</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还有北京知青李文生教导主任,主教音乐,深受师生喜爱和尊敬。他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扮演的鸠山,还有在高玉宝写的《半夜鸡叫》中扮演的地主周扒皮,与张晓老师在《红灯记》中扮演的李玉和,洪福兴老师在《红灯记》中扮演的磨刀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还有《红灯记》中李铁梅和李奶奶的扮演者,扮相惟妙惟肖,也是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当时知青们的文艺节目对马场学生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据樊明大姐说,现居住西安的高虹丽大姐当年组织能力很强,下午课后自发组织她们,模仿知青在样板戏《红灯记》中演的人物形象,排练《红灯记》。甚至挨家挨户串门跳忠字舞,用《我爱北京天安门》和《站在草原望北京》伴唱。</p><p class="ql-block"> 李主任曾深情地对我说过:“你和别人不一样,要好好学习。”这句话在我少年的心里荡起波澜,给了我很大鼓励。因为李主任爱人郭阿姨和我父亲同在卫生所工作,比较了解我们家的困难情况,所以李主任才特意叮嘱我要好好学习。</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没有露面,当时已离开四场的北京知青洪复兴老师,被马场人亲切地称为“洪教头”,也是我印象深刻永远难忘的北京知青老师。我曾有幸作为四场中学少年足球队队员,亲耳聆听和受教洪老师传授足球技术,并作为四场少年足球队的左前锋,到总场参加比赛。我记得那一次全马场足球比赛,四场青年队拿了个第一,少年队拿了个第二。只是自己悟性不高,体质跟不上趟,所以踢球水平始终没有达到洪老师期望,但足球已成为我终身喜欢的球类运动。洪老师在四场曾培养出罗斌这样的省足球队队员,踢得出众的学生有十几个。</p><p class="ql-block"> 小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年级时,暑假洪老师带着我们足队员每天早晨沿水渠边小道长跑练体能,在足球场上训练带球、传球、过人、射门,甚至颠球。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洪老师带过的第几批足球队员,反正高年级每届都有几个足球踢得好的师兄。没有围墙的四场中学足球场,永远有全场最美的风景。</span> </p><p class="ql-block"> 1980年,我胞弟白余岳和马场足球队队员,在洪老师的带领下,代表张掖地区,到省上参加“萌芽杯”足球赛,得了冠军,这是洪老师一直以来的理想和失志不渝的付出结出的丰硕成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洪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师在马场推动足球运动中取得十分突出的成绩,被调到兰州市体工大队当党委书记,后来退休落户北京老家安度晚年,洪老师曾经教我们踢足球的情景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 还有四年级当过我班主任的西安知青朱宁霞老师,在我们年少者的眼中,就是女神一样的存在。尤其是下午课余时间给我们讲《一双绣花鞋》等故事,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儿子上幼儿园时,我还照猫画虎给他讲这些令人记忆犹新的故事。六一儿童节,朱老师带着全班女生给参加跑步的我加油助威,让我一辈子喜欢上了长跑。后来到张掖师专上学,参加学校的长跑,取得过不错的名次。</p><p class="ql-block"> 西安知青王禾稼老师虽然没有给我上过课,但从上届同学口中得知,他是一位稳重亲和、学识水平高,也是深受师生喜爱的好老师。李文生主任调走后,王老师成为继任主任。</p><p class="ql-block"> 近日因缘在四场马友群里联络交流,刘幼贞老师把这张老照片发到群里,对照片中每一位同学都很关心,很想知道同学们近况。只是时间有些久远,记不清照片中一些同学的名字,让群里马场子弟帮忙标注一下学生姓名。</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中都是高我一级的学哥学姐,知道一部分人的大致情况。如当时学习最好的三位男生:何兴荣考上长兽大,分到马场工作一段时间后现在四川;张爱平考上长兽大,分到马场工作一段时间后现在金昌;王星考上张掖农校,毕业后分到张掖。有时回永昌看母亲,在街上会偶遇银行工作的郜冬梅。对马场教育战线上工作的贺艳芳、王桃等老师,比较熟悉。2006年,她们移交地方教育系统后,工资待遇逐年提高。现已临近退休或已退休,许多老师都评上了副高,退休工资高出马场同龄人一倍有余。这也是对辛勤培育下一代的马场老师们应有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虽然离开马场四十年了,但心里一直记挂着自己教过的学生。身在北京,也割不断与祁连山和大马营草滩的深厚情感。这片洒下知青前辈们青春和热血的土地,这片土地上共事过的人和经历过的事,教过的学生,都成了他们今生难忘的记忆和牵挂。</p><p class="ql-block"> 山丹军马四场的知青老师还有教物理,后来考上大学返城的西安知青施锦老师等人,他们为马场教育做出的贡献,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间。</p><p class="ql-block"> 北京<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知青刘建明老师和李军老师长年坚守在偏远连队小学。刘建明老师当时是羊队小学校长兼老师,李军老师是林队小学校长兼老师,她们不仅用自己渊博丰富的学识勤勤恳恳教育马场子弟,还带出了一批优秀本地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 樊明大姐及时联系贺艳芳和王桃两位老师,凑齐了这张照片上每一位师生的名字,让刘老师四十一年前的记忆更加明晰。</p><p class="ql-block"> 此文快修改完时,又收到了肖振华老师发给刘幼贞老师的一张照片,正是我所在的山丹军马四场中学八二届初三毕业照。 </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上共有三十七名师生,老师十名。二十七名学生中,男生十名,女生十七名。其实,刚开始这个班学生人数不少。石峰、马菊红、张继红转到总场中学上初中,黄校长调河南南阳后黄炜也转学了,杨晓玲转到张掖上初中,陈洁转到武威上初中,樊宏、齐解放、肖建华、杨红国等当兵去了,还有马燕华、董红军、刘满堂、何建国、邹建军等。照片中的陈振芳老师当时是小学教务主任,是老同学杨晓玲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班的班主任是江苏人刘雅清老师,他是引领我真正喜欢上语文,喜欢写点小文章的语文老师。他因病逝世后,我一直想写一篇我的中学语文老师的文章,但一直没动笔。</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还有北京知青刘宝元老师,是位充满活力,快乐始终洋溢在脸上的体育老师。上体育课时给我们演示武术套路,让我们大开眼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照片中还有年轻漂亮,上政治课的肖振华老师和上化学课的袁彩兰老师,上美术课的林江老师,都招学生喜欢。曾爱君老师上数学课条理清晰,特别注重学生记数学概念和公式。张成家老师教我物理,老在我父亲前夸奖我画过的一张战斗机铅笔画。</span></p><p class="ql-block"> 刘幼贞老师还想找全七七届到八零届四年的初中毕业照片,请看到此文,手头有此照片的学长们标注姓名,转发给樊明大姐,实现刘老师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北京和祁连山下的大马营草滩心连心,山丹军马场是知青前辈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永远是亲人。这篇文章中仅仅提到了山丹军马四场的知青和老牌大学生给马场教育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当年来自北京、西安、重庆、上海等地的六百多名知青,分布在总场和各分场的农业、牧业、工业、商业、教育卫生、科研机关各行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了马场的面貌。虽然他们离开了马场,但像这样的《一张老照片》一定有很多很多,一样会引起当事人的联想和回味,思绪又会回到七八十年代祁连山脚下的大马营草滩,回到他们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今生缘,永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右边第一位就是黄东里校长,是不是英气逼人!</p> <p class="ql-block">刘幼贞老师和张晓老师年轻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洪复兴老师和吴兰香阿姨年轻时在四场燕麦地边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王禾稼老师和毛灵珍阿姨年轻时在四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刘建明老师和赵俊兰老师年轻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李军老师年轻时与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边第一位就是朱宁霞老师,在女子放牧班放过马,是不是很厉害!</p> <p class="ql-block">洪复兴老师在马场教学生踢足球。</p> <p class="ql-block">刘宝元老师的武术动作是不是很酷!</p> <p class="ql-block">李文生老师和洪复兴老师。</p> <p class="ql-block">王禾稼老师年轻时在四场中学与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刘建明老师坐上回北京的列车,灿烂的笑容洋溢着回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当年《红灯记》中李玉和和李铁梅的扮演者,几十年后相聚,重新演义《红灯记》片断。</p> <p class="ql-block">《红灯记》中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的扮演者几十年后再相逢。</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上的老师我大多不认识,可见马场师资水平在当时不错。</p> <p class="ql-block">2009年夏天重回马场的刘幼贞老师与马三代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9年重返马场的张晓老师在知青石揭幕仪式上,饱含深情地与知青石合影。</p> <p class="ql-block">受知青前辈影响,马二代林江老师爱上了画画。林老师的素描是马场一绝,年轻时经常提前一两个小时到露天电影院捕捉瞬间画面,潜心刻苦学习素描。后调总场机关宣传科,再后来调张掖报社,成绩斐然!</p> <p class="ql-block">洪复兴老师与刘宝元老师和《牧马人》导演谢晋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洪复兴老师对马场,尤其是四场足球运动的发展做出的成绩,都在大家心里。</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足球运动已成为青少年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受知青影响爱上画画,在剪纸艺术上很有成就的马二代——杨晓霞老师及作品。</p> <p class="ql-block">马二代王桃老师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为孩子们辅导功课。</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9年马场六十周年大庆,知青返场时与曾经在马场工作过的同事合影。左边第一位是我岳父刘宝林,1957年的西藏转业军官;第二位是卫生所杜开源所长,我父亲领导;第三位是西安知青毛灵珍阿姨,王禾稼老师爱人;第四位是转业军人朱喜和叔叔,我家一排房子上的邻居,当过武装干事,卫生所指导员,学校副校长;第五位是西安知青李祥平老师,在四场从事过放电影、护秋等工作,后以初中生身份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知青杰作,就在我家住过的房头上。我家在四场住过四个地方,这是第三次搬家的那排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樊明大姐根据王桃老师和贺艳芳老师提供的信息,手工整理的名单。刘老师名字的最后一字是“贞”。</p> <p class="ql-block">刘幼贞老师爱人,张晓老师作品草稿!</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所在的八二届初三毕业照,附师生名单,老同学杨晓玲帮我把同学名单补齐。</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石峰人在湖南湘潭,但微信连着我们。及时发来的一张合影,应该是初一照的,上面没有黄校长姑娘,我们的老同学黄炜的倩影。这张照片同学们比较全,附上石峰同学写的名单,永远珍藏。</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老同学黄炜随老校长黄东里调回河南南阳后,没有找到之前的同学们合影照,今天从南阳给我发来了一张小学高年级与老同学张继红的照片。左边是现在天水的张继红,右边是黄炜,这样,班上同学的照片都有了。</p> <p class="ql-block">完成了刘幼贞老师交办之事及刘老师的回复留言。</p> <p class="ql-block"> 油莱花</p><p class="ql-block"> 白余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望不到边的油菜花海</p><p class="ql-block">盛开在马场流金七月的沃土上</p><p class="ql-block">随风飘逸的阵阵花香</p><p class="ql-block">不知迷醉了多少过往行人</p><p class="ql-block">湛蓝的天空</p><p class="ql-block">洁白的云朵</p><p class="ql-block">绵延横亘的青山</p><p class="ql-block">若隐若现的祁连山雪峰</p><p class="ql-block">都成了油菜花的陪衬</p><p class="ql-block">成千上万亩连片的油菜花 </p><p class="ql-block">从路边一直延伸到山脚下</p><p class="ql-block">金灿灿漫野黄遍</p><p class="ql-block">简洁的画面</p><p class="ql-block">绝美的景色</p><p class="ql-block">一生一世</p><p class="ql-block">定格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𣎴离不弃</p><p class="ql-block">珍藏在心中</p><p class="ql-block">成为今生永恒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樊明大姐和王桃老师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山丹军马四场八二届之前从教的女老师基本都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要真诚地感谢樊明大姐为我提供的许多当年人物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