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博学和诚实的朋友,自带一种淡远清香的气息,使人如沐春风,和这样的人交往,也是我们的福气。

真玉

<p class="ql-block">2022.1.20.辛丑腊月,爱好文学写作的老中青知名作家们,在海湖共字桥四季海鲜城春节团拜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今天一起来的有八十五岁高龄的陈启俊先生,满头银白的王文泸先生,陈元魁老师,王贵如老师,靳育德老师,还有张君奇,王卫华,老中青文苑璀璨。</p> <p class="ql-block">王老师说:人生本就不易,前路难辨,脚下也不免坎坷,更别说如今这般风雨交加,步步维艰。现实生活是残忍的,冷酷的,我们还要积极地往前赶。雪在下,人在走。愁也一天,乐也一天。愿明春万物新生,脚下暖阳相遇,渡过一个个难关,跨过一个个山丘,在一树梨花下,静待流年,听风过耳。</p> <p class="ql-block">七十七岁的王老师满头银发,身体健康,记忆超人,此时,他神情专注,字正腔圆地讲述水浒传里的故事“王进夜宿延安府”。</p> <p class="ql-block">王卫华,七十年代贵德中学班上的佼佼者,生活艰难困苦,学习出累拔萃。经过了多少年的努力奋斗,从市级领导岗位上安全着陆。酷爱文学,擅长写作,在各种刊物上陆续发表喜闻乐见的文章。目前是省级及西宁作家协会会员。祝当年学霸,如今作家,笔下生辉,程鹏万里!</p> <p class="ql-block">这个象火箭导弹式的东西是台湾的白酒瓶子,还是第一次看到。</p> <p class="ql-block">读《王文泸自选集》有感:时间过的真快啊!一眨眼的功夫,一年又过去了。实际上,几十年的光阴似乎也都在眨眼间成为过去。摸摸头上逐渐增多的白发,谁不感叹时间的匆忙和无情。然而,唯一能够留住过去,留住光阴的,除了深深地情和义,还有争分夺秒跟时间赛跑的脚步。在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我们欣喜地得到了美文《王文泸自选集》。精到而不乏优美的文学语言,开阔的视野,富有启迪性的哲理思辨和家国情怀,还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义和悲悯之心,一齐跃然于眼前。让人感知到一种博大的胸怀,还有驾驭文字的娴熟和一颗不寻常的心灵高度,不禁让人深深地折服。看过了《买针记》《远去的一双手》《斯人已去》《文明边缘地带》和《记得那年花如雪》等等篇什,我们的心灵似乎一遍遍的被重锤敲击,我们的眼睛也一遍遍的被感动的泪水打湿,我们久巳麻木的感情重又被那个重情重义的时代喚起。而每每读到文言文《买针记》,常有欣赏《聊斋》之感觉。我不敢想象,七十年代的海西戈壁滩是怎样的一片荒凉,但那时节的作者已经踏上了人生的征途。戈壁、草原、帐篷和风餐露宿;骑马、骑骆驼,跋山涉水,经历惊马怒滔。那是我等从未体验过的苍茫天地,也是一段磨练和成就大事业者的曲折路程,但一个人的颖悟却是不可怱略的重要因素,就象格律诗人沈世杰说的,他在文友聚会时朗诵的诗词,半年后他自已都忘了,但王文泸却记得一清二楚,如果没有超人的记忆力,谈何容易。说老实话,虽则我们平素也喜欢舞文弄墨,但跟文泸兄长相较,差之何止千里。以自已的愚钝,绝难望其项背。他不仅堪称兄长,也可以做我们的师长,跟很多文学界的朋友一样,他也是我所崇拜的俜像,而这样一位老师是可遇不可求,诚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我们往往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小的方面说,他是我们这个家庭文脉的传承者,是家学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家族、一个村落和乃至一个县城的荣耀。从大的方面说,他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早巳超越了我们这个家、村和小小的县城。他属于整个河湟地区,属于遍远的青海,属于整个社会和文学界。记得陈志先生和张佩华老师说:每读一遍《远去的一双手》,总会痛哭一㘯,读一遍就哭一次。事实上,为这些凝炼精到的文字所感动的,岂止少数。为这些美文洒下心灵泪水的何止一、二。然而,诚所谓"曲高而和寡″,真正能够读懂他的所思所想,远见卓识者少之又少,能与他坐而论道者更加稀少。遗憾的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和物质化的网络时代,我们被碎片化的信息和利益人际关糸所左右,习惯用物质的等价关糸和官㘯流弊去衡量比较一切物事。我们不仅缺乏对精神价值的崇拜和对文化的仰望,而且往往忽略了一个人的在精神文化方面非同一般的存在价值,怱略了一本好书对人心灵的滋养作用。实际上,一本书是作者几十年呕心沥血的杰作,更是一个人学养和智慧的结晶。人这一辈子,可以重复过几十个春节,但即使废寝忘食,勤勉劳作几十年,不见得就能做成一件或几件成功的事情。文泸仁兄不仅在小说和散文领域堪称青海的领军人物,而且在格律诗、楹联、辞赋方面亦堪称翘楚。如果抛开文学一题,他又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和知识的学者,无论是动、植物知识,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均了然于心。他对于农村和草原生活的了解,对于农村人和草原人思想及习俗的变化了如指掌,特别是那些描写马和犬的文字,可谓生动而专业。因此,只要认真读过了这本书中的那怕几页篇什,就不会对过去艰难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无动于衷,就不会不被那些精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所感动,就不会对它们漠然置之了。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在阴雨绵绵的日子,我们盼望着晴朗的天空,在漫长寒冷的冬天,我们企盼着春天的消息,在烦闷无聊的日子里,我们盼望着一本好书能给心灵带来慰籍。春节到了,春天快要到了。手捧着这样一本蕴藏着自然界四季风云,蕴含着人世间悲欢离合,流淌着深深爱意和哲思的书,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感动。王文中2022年元月22日</p> <p class="ql-block">“梨花颂”烘托百年老宅。</p> <p class="ql-block">贵德河阴,是一方滨河傍谷的宝地。这里平畴沃野,风物绝胜,文化积淀深厚。著名作家王文泸的旧居,就座落在河阴镇郭拉村。这是一副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庄廓院,是王文泸和弟弟王文明、王文中共继的祖业。王文泸在他的《自述诗》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祖籍山西安逸县,</p><p class="ql-block"> 柳村曾有旧家园。</p><p class="ql-block"> 飘蓬踪迹渺难考,</p><p class="ql-block"> 结庐贵德已四传。</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从省报退休后,定居西宁,也时常回老宅小住。鉴于他多年来对地方文化建设的贡献和突出的文学成就,2015年,贵德县人民政府把他的旧居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为人一贯低调,他曾谦虚地自撰对联:</p><p class="ql-block"> 自惭樗栎,幸蒙大块施雨露;</p><p class="ql-block"> 质属庸才,愧无奇葩报春风。</p><p class="ql-block"> 每逢文泸先生回来,总有新老朋友来这个院子拜访他。对此,他也撰写春联描述:</p><p class="ql-block"> 家自冠名,柴门屡访天涯客;</p><p class="ql-block"> 文以会友,花径时迎风雅人。</p><p class="ql-block"> 随着背景音乐“梨花颂”,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大门上用红宣纸书写的对联,风吹日晒,久不变色,这是文泸先生的大弟王文明的墨宝。走进院子里,牡丹花,紫丁香、芍药、洋竹兰、红刺梅等争艳斗芳,给古老的家园增添了生机活力。北房的客厅,简朴宁静,清新雅致,白墙上的字画散发着文墨之香。</p><p class="ql-block"> 这里钟灵毓秀,是养眼,养心,益寿的清净之地。每逢舒适怡人的季节,王老师经常邀请朋友,在花前檐下,品茗赏景,谈论古今,共度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又是端午节了。王老师在自撰的对联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夜雨清明剪春韭</p><p class="ql-block"> 微风端午折枣花</p><p class="ql-block"> 儒雅、博学和诚实的朋友,自带一种淡远清香的气息,使人如沐春风。与这样的人交往,也是我们的福气。</p><p class="ql-block"> 2022.6.3.五月初五端午节</p> <p class="ql-block">张君奇先生2021年在贵德书法协会的联谊会上展示着自己的爱好。</p> <p class="ql-block">张君奇先生制作中外建筑的模型手工。</p> <p class="ql-block">鲁峻先生1976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86年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进修,是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协会会员,擅长版画,连环画,青海著名书画家。曾任青海省电视台副台长,主任美术编辑。退休后笔耕不辍,用三年时间,呕心沥血,于2015年创作出20米长卷画第一部分《古城古韵民俗民风》,图中包括38处解放前西宁的影院大厦,门庭角楼,寺塔庙院,街景戏台。又于2018年创作出10米长卷第二部分《解放前西宁城隍庙》,2019年收官完成了10米长卷第三部分《西宁孔庙》。鲁老师记忆超强,墨艺精湛,思路清晰,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灿的明珠。他的作品二零二二年元旦前在西宁建国路七号海迪耶精品古玩城二十一楼书画厅隆重展出。(一)</p> <p class="ql-block">鲁老师20米长卷《古城古韵民俗民风》图中包括:花园南街,果子市,湟光电影院,湟中大厦,大东门,寄骨寺,角楼,尕东门,南灌沟,大亚豁,南城壕,大南门,南园,尕南门,天边月牙桥,春秋楼戏台,朱仙塔园,大西门,八仙树,城角子,尕西门,老虎洞,大北门,北门泉,菩萨殿,香水园,马公祠,四望亭,娘娘庙,万德庵,五间楼,尕北门,尕北门泉,花园北街,清真寺。图中工笔细腻,栩栩如生。(二)</p> <p class="ql-block">靳育德老师在2022.5.28日青海经视频道里讲述湟源县城隍庙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2023.2.7号,贵德中学的教导主任张志孝,陶海祥,李林老师去郭拉村看望,慰问曾经在贵中任教二十多年的王文明老师。思绪万千,感恩老师!</p> <p class="ql-block">2023.12.26号,“吾老会”的几位老师们应鲁峻,丁芊二位老师的邀请,前去祝贺乔迁新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