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你知道陈纳德吗?就是那个在抗战时期帮助我们建立了中国志愿航空队的美国陆军中将。他和他的“飞虎队”在抗战后期成为了中国空战的主力,痛打了无数侵袭我们领空的敌人。这位国际友人为中国空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今天,我们的故事的主人公不是陈纳德将军,而是他的妻子——陈香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嫩芽</b></p><p class="ql-block">陈香梅祖籍广东佛山,1925年出生于北京。陈香梅算得上是风光人家的千金,其祖父陈庆云年轻得志,做了商贾,曾任中国招商局的局长;其父陈应荣出国留学多年,先后于牛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且他同廖仲恺之胞兄廖奉舒是挚友。陈、廖两家本为世交,又有联姻的传统,因此廖家长女廖香词也就顺理成章地同陈庆荣结合。廖香词也曾于多国留学,精通数种外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童时的香梅一家同外祖父母同住于北京的一间大豪宅里,热闹而又充满属相气息的家庭给她的童年生活带去了很多宠爱。她一面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一面在二叔的书房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杂书”,与文学结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凛冬</b></p><p class="ql-block">动荡年代里,安稳的时光难以持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已然不能安居,于是年仅12岁、尚在北京的孔德小学念书的她随全家流亡至香港,而此前不久,其父受命出任中国驻美国新墨西哥州总领事,并不在她们身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逃到香港后,香梅继续求学,先是入读了圣保罗女书院,毕业后又进入了真光女中。起初父亲在大洋彼岸尚偶尔有书信送来,并捎些钱以解决家用及几姐妹的学费,后来不知为何又断了联系,她的母亲那时又患有疾病,且每况愈下。1939年陈香梅的母亲病逝,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就压在了香梅和她的姐姐静宜身上,此时她们仍是无法联系上远在美国的父亲——战争割断了她们与身为驻外使节的父亲的一切通讯,只得以每月300港元的生活费艰难地支撑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争从来不会怜悯众生,更何况是几个小女孩。1941年12月,香港沦陷,这一年香梅已经念完了高中,并且考入了当时从广州迁到香港的岭南大学。面对着飞机轰炸、缺水少粮和敌军的搜刮抢掠,她们最终熬到了来年,并且在五月初拿到了离港证。于是,举目无亲的香梅她们,开始了逃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几个年幼的女孩来说,失去了双亲的庇护,逃亡这件事就显得格外的艰难。她们计划先坐船到澳门、由澳门去广州湾、最后经广西玉林到达大后方桂林。她们贱卖了偷偷带走的母亲留下的金银首饰筹得盘缠,踏上了逃亡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天一早,她们就和逃亡的“大部队”一起赶路。前路茫茫,路上不可耽搁,即使撞见狂风暴雨也不能停下休息。路途住宿之地人员杂乱、环境脏乱,逃亡的第八天,舟车劳顿的香梅不幸患上了疟疾,路上没有医生,又无药物,她只得硬撑着赶路,结果病情恶化,四肢无力,身体忽冷忽热。更要命的是,那之后不久她还染上了痢疾,几乎置她于死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含苞</b></p><p class="ql-block">香梅总算是挺了过来。或许是妹妹帮忙找的那个郎中开的药见效了,又或许是天意,几天后香梅二疾好转。一行人继续逃亡。最后她们辗转到了桂林,租了一栋房子暂时安置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岭南大学已因为战争再次迁址,搬到了当时距离战时省会曲江不远的大村。香梅得以继续学生生涯。她选择在中文系继续深造,在粗茶淡饭、烛光伴读的艰苦条件里奋发图强,深得系里的吴重翰教授的赏识。1944年,香梅仅用三年时间就修完了全部课程,并且以优异成绩从岭南大学中文系毕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战火还是烧到了这偏僻山林之处。香梅将自己的四个妹妹集合在一起,决定去投奔此时在昆明的英国第14航空队(即飞虎队)医院工作的姐姐静宜。投奔途中还因为敌军的袭击与妹妹们走散,幸得路上遇上了第14航空队的一部军车,士兵们得知香梅的姐姐在飞虎队工作后,意欲捎他一程,但她为了寻找妹妹拒绝了,只是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士兵,让他们转达姐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逃亡,大学毕业的香梅还要考虑工作。早在香梅上高中之时,她便参与了校刊的编辑,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当时全港中学的论文和演讲比赛,先后拿到了亚军和冠军;在岭南大学时,香梅在不少地方报刊上发表过散文、小说和诗词。那时就有几家报社、杂志社想要聘请她,不过香梅的目标不在这,她想去新闻单位工作,并且,非中央通讯社不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恰好,昆明就有中央通讯社的分社,时任该社社长的陈叔同对这位才女也早有听闻,见过香梅后也觉得她是个可用之才。不过当时社里有规定,女性不得担任记者。尽管如此,香梅并未气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她不卑不亢地说:“陈社长,既然贵社需要懂得中,英两国文字的记者.我自以为也能胜任。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天抗日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贵社倒不妨开个先例,收下我这个晚辈,让我也为抗日宣传尽力。”</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范长江《陈香梅与陈纳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叔同听完这一席话后大为感动,于是答应了开这个先例。经过考核,香梅成功被聘用为总编助理。历经半年的翻译、校对、撰写标题等的文字工作的历练后,香梅成为了中央通讯社首位正式的女记者。两个月后,她被派去采访驻扎在昆明的美国空军,成为了一名战地女记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是1944年,香梅19岁。也是在这一年,香梅第一次遇到了陈纳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案:骆子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