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团镇北大街(今永春北路)已列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我和家人特地开车去寻“旧”。</p><p class="ql-block"> 大团镇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是上海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集镇。大团镇也是我父母的出生地、我的祖籍,小时候常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到始建于1929年的王家花园,在永春东路59号。这里原来是知名爱国民主人士、政务院参事王艮仲的宅子(王艮仲曾自己出资修建了沪南公路、组建浦东公交公司,我外公是王艮仲家的帐房先生),现在是大团镇工人俱乐部。可惜,老宅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去北大街(永春北路)寻“旧”。</p><p class="ql-block"> 北大街傍依市河,民居风貌犹存。早期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曾在这里取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市河上的石拱桥,潜龙桥。</p> <p class="ql-block"> 市河上现在都是新桥</p> <p class="ql-block"> 永春北路188弄22号的潘氏老宅:</p> <p class="ql-block"> 中西合璧风格,门楣上有“谋治燕翼”四个阳刻大字。</p> <p class="ql-block"> 房子正在装修</p> <p class="ql-block"> 永春北路202号,始建于清末的龚海生老宅。</p> <p class="ql-block"> 永春北路95号奚可清老宅,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p> <p class="ql-block"> 永春北路119号王振升宅,始建于清末。</p> <p class="ql-block"> 永春北路139-143号,是王艮仲的另一处宅子,现在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两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 永春北路88弄28-30号,大团实业家徐志超宅。古宅建于清宣统末年,原主人是清代文人王仲国。1921年徐志超购入。</p> <p class="ql-block"> 北大街附近还有一些旧宅。如永春西一路46弄17号是韩氏宅,始建于民国年间。</p> <p class="ql-block"> 永春西二路98号王氏宅:</p> <p class="ql-block"> 我奶奶家在镇南。大团镇南北三里地,南面永宁东路一带也有一些老宅,但大多数已破残。</p> <p class="ql-block"> 大团镇历史上是一个繁华的商贸集镇,为南汇四大镇之首,有“金大团”之称,故宗教场所很多。明万历二十九年(年1601年),大团镇建了叶公祠(在现在的车站村,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就在附近),后改为城隍庙。之后被毁。</p><p class="ql-block"> 定慧禅院,原名定慧庵。始建于1921年,2010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大团天主堂(圣若瑟堂),始建于1935年,由张鹤亭神父建造。</p> <p class="ql-block"> 大团耶稣堂,由建于1932年的福音堂和建于1948年的仓基耶稣堂变迁而来。1988年5月重建。</p> <p class="ql-block"> 耶稣堂河边的环境不错。</p> <p class="ql-block"> 旅游的文化内涵是多元的,和自己经历相关的地方也是我旅游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大团镇北大街虽已列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但目前还尚未启动开发。我期待着北大街肌里的保存和大团镇的复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800多年前,海岸线向东推移使浦东逐渐出现了川沙、惠南、大团等地。当时这里主要产盐,先民就将煮盐的灶头来称呼住地,如“六灶”。几个灶组成一个管理单元叫“团”。旧时“大团”也叫“一团”,川沙县之前是“八团”。“墩”则是当时的烽火台,如大团镇边上的“三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