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中旬,与好友再次攀登黄山,不免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不是孤立的。它们互为依托,相映成趣。瞧,在山谷中,一块巨石冲出茫茫云雾,尘尘的顶部就像一支饱蘸墨汁、倒立着的笔。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在笔上长着一棵松树,远远看去,仿佛一朵盛开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奇松、怪石、云海,构成了一幅幅不是画卷、胜似画卷的天然国画。这真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云海舞山间。奇山异树云中裹,天下美景归黄山!”</p> <p class="ql-block">此松是黄山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它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也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景物。迎客松的知名度可谓高矣。上至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下至车站码头,随处都会发现它的身影,甚至就连宾馆的屏风,庭院的影壁,也有迎客松的雅姿。登堂入室的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象征。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明代 诗人庄昶,在《黄山》中写到:</p><p class="ql-block">几度黄山见客谈,黄山此日果无惭。春藏太古三千洞,天与游人五百岩。</p><p class="ql-block">每觉晚晴犹壑雨,才言好处辄僧庵。千年岂敢论谁到,老子题诗满石岚。</p> <p class="ql-block">雾凇将黄山奇松怪石装扮的 如玉砌银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了一线天,看到了美丽的云海。这云海怎么这么静啊?静得让人看不到它在飘动!此时此刻,感觉自己就是乘着祥云的神仙,真使人陶醉!一阵风吹过,霎时间,白云在山谷里翻滚涌动,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 …… 远看一座座被云雾环绕着的山,恰似海里的岛屿一般,使人有进入梦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秋天之后, 那些金黄变成了浅绿,再变成了深红,一朵一朵,像一簇簇火在树顶燃烧。远远看去,这些绿叶之上的红叶,如绿海上飘着层层的红云。 </p><p class="ql-block">一身的绿,一簇簇的黄,一串串的红,一树三色,是这样的繁茂,这样的分明,片成片站立在道路的两旁。</p> <p class="ql-block">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有的像报晓的雄鸡,有的像狮子滚绣球,有的像龟鱼对望,姿态不一。山峰也千姿百态:笔架峰、飞来峰……最有特色的,要数那黄山第一高峰——莲花峰了。相传当年观音菩萨奉天帝之命来巡视黄山,把自己乘坐的莲花变成一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光明顶是黄山前山和后山的分界线。峰顶平坦高旷,视野开阔,日光充足,故而得名“光明顶”。光明顶还是观赏日出的胜地,明代普门法师曾在此处建大悲院,著名作家袁中道等人均在此留下游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