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聊聊“霰”和“火山冬天”

张华俊

<p class="ql-block">今天大寒,大寒至,春将归。昨天下午(1月19日),云南部分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伴随着罕见的短时雷雨和霰(xian),大部分民众认为是冰雹,最近已有两天出现短时大雨加霰,可谓天气异常。1月14、15日,汤加洪阿哈阿帕伊岛附近海底火山发生大喷发,本次火山喷发引发7.4级地震及周边海域海啸,汤加岛国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全球关注的新闻事件。</p><p class="ql-block">两个事件的发生,地质学家、气象学家、经济学家向我们普及了两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霰,火山冬天。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聊聊。</p> 霰与冰雹 <p class="ql-block">1月16日红塔区马井</p> 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华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有时呈圆锥形)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直径2-5mm,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br>冰雹(Hail)也叫“雹”,俗称雹子,“霸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如甘肃等地),是一种天气现象,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br>当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汽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此时相对湿度为100%,当遇到冷空气则液化,与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形成雨滴(热带雨)或冰晶(中纬度雨),越来越大,当气温降到一定程度时,空气的水汽过饱和,于是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华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br> <p class="ql-block">1月19日通海秀山后山</p> 冰雹的预测 感冷热:如果下雹季节的早晨凉,湿度大,中午太阳辐射强烈,造成空气对流旺盛,则易发展成积雨云而形成冰雹。故有“早晨凉飕飕,午后打破头”、“早晨露水重,后晌冰雹猛”的说法。<br>辨风向:下雹前常常出现大风而风向变化则烈。农谚有“恶云见风长,冰雹随风落”、“风拧云转、雹子片”等说法。另外如果连续刮南风以后,风向转为西北或北风,风力加大时,则冰雹往往伴随而来因此有“不刮东风不下雨,不刮南风不降雹”之说。<br>观云态:各地有很多谚语是从云的颜色来说明下冰雹前兆的,例如“不怕云里黑乌乌,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红黄云下长白虫”,“黑云尾、,冰雹打死羊和牛”,因为冰雹的颜色,先足顶白底黑,然后中部现红,形成白、黑、红乱绞的云丝,云边呈上黄色。<br>从云状为冰雹前兆的说法还有“午后黑云滚成团,风雨冰雹齐来”,“天黄闷热乌云翻,天河水吼防冰雹”等,说明当时空气对流极为旺盛,云块发展迅猛,好象浓烟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这种云极易降冰雹。<br>听雷声:雷声沉闷。连绵不断,群众称这种雷为“拉磨雷”。所以有“响雷没有事,闷雷下蛋子”的说法。这是因为冰雹云中横闪比竖闪频数高,范围广,闪电的各部分发出的雷声和回声,混杂在起,听起来有连续不断感觉。<br><div>识闪电:一般冰雹云中的闪电大多是云块与云块之间的闪电,即“横闪”,说明云中形成冰雹的过程进行得很厉害。故有“竖闪冒得来,横闪防雹灾”的说法。<br>看物象:各地看物象测冰雹的经验很多,如贵州有“鸿雁飞得低,冰雹来得急”、“柳叶翻,下雹天”山西有“牛羊中午不卧梁,下午冰雹要提防”、“草心出白珠,下降雹稳”等谚语。要注意以上经验一般不要只据某一条就作定断,而需综合分析运用。<br></div> 霰和冰雹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1)霰比较松散,而冰雹很硬。(2)冰雹常出现在春夏季,霰常出现在气温较低的秋冬,有时还会与雪同时降落。(3)冰雹颗粒较大,直径在5毫米到5厘米不等,更大的可达10厘米。霰的颗粒小得多,直径在2毫米至5毫米之间。(4)冰雹是半透明的,霰一般是不透明的。 <p class="ql-block">1月19日下午我家窗口霰雪堆。</p> 火山冬天 火山大喷发会把大量的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物质送入大气平流层,它们在较短的时间(一两个月)内即会形成硫酸气溶胶,这些气溶胶会随着平流层的环流被输送到全球各地,同时由于平流层环流稳定,所以这些气溶胶会在平流层内持续存在很长时间(一年以上),它们通过阻挡太阳辐射引起近地面温度的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火山冬天”。高强度的火山喷发会导致严重的“火山冬天”,会对人类文明的进程造成异常严重的威胁。根据火山的喷发量不同一般将火山喷发分为1至8级,级数越高说明喷发强度越高,每升高1级喷发量增加10倍。根据过往的经验,5级火山喷发对地球气候一般不会带来明显的影响,达到6级甚至以上就会对地球气候带来比较明显的影响。 “火山冬天”的典型案例是指数为7的发生在1815年的印尼坦博拉火山大爆发,这也是有明确记载以来最强大的火山喷发,喷发高度居然高达45公里!几乎触及了大气平流层的上沿。坦博拉位于热带的印尼松巴哇岛上,爆发之前的坦博拉山峰是这片云雾缭绕的山地中的最高峰。这座火山蛰伏已久,被认为是神祇的居所。喷发之前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地分布着村庄,附近的农民种植稻米、咖啡和胡椒。1815年4月5日,火焰从顶峰冒出,大地开始颤抖,持续了长达数个小时,但之后火山又重新陷入寂静,这实际是给当地的人们发出了预警,五天后火山开始剧烈喷发。坦博拉火山喷发从1815年4月一直持续到7月,在长达三个多月的喷发期内,它总共向天空喷出了大约1.4亿吨的熔岩、火山灰和其它物质,随着上亿吨的物质被射向天空,坦博拉原来4100米的山体高度在喷发之后只剩下2850米!整个山峰被削掉了1300多米!火山爆发时的巨响轰天震地。 坦博拉火山大喷发直接导致印尼无数人失去了家园,数万人丧失了生命。火山喷发之后滞留在大气平流层中的气溶胶遮蔽了阳光,形成了持续三年的“火山冬天”,导致全球的平均温度下降了1度以上,而1816年欧洲的温度更比常年低3度以上,因此,1816年史称是“无夏之年”,这给世界各地带去了极端的气候事件。1816年6月,一场暴风雪居然侵袭了纽约北部;7月和8月,新英格兰的农场受到霜灾的致命破坏;7月和8月,宾夕法尼亚州西北地区湖里和河里依然还有冰块。在纽约郊区一个叫做Nicholas Bennet的人记载到,那年5月份,山上还光秃秃的和冬天一样,每天温度还会降到冰点以下;6月9日的地面还是冻结状态;6月12日,教徒们不得不重新种植被霜冻的植物,8月23日,霜冻再次回归。欧洲更糟,寒冷使得1816年的作物收成基本无望,从英国、爱尔兰、威尔士到德国,四处都是受灾的难民和乞丐,食品价格飙涨。1815年一蒲式耳燕麦价格折合现价美元约为1.55美元,到1816年则飙升到12.85美元。示威、骚乱、纵火和打劫猖獗,让当年成为19世纪的欧洲最差的荒年。英格兰人直接称1816年是“冻死人年”,而德国人说1817年是“乞丐之年”,由此可见当时欧洲的惨状。亚洲当然也不能幸免。吉伦•达尔西•伍德在他的著作《坦博拉:改变世界的火山爆发》中追溯了那段灾难的历史,他在书中说到中国南部云南省布满山脉和雨林,有老虎和大象出没,但1816年的夏季却遭到了冬天般的严寒,在7月这个省份“史无前例地下了雪”,稻米种植很快遭到破坏,此后的饥荒延续数年。因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的这场全球性灾难,让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到一波接一波的饥荒、疾病和社会动荡,大量的人口死于非命。达到八级的火山喷发一般被称为是超级火山喷发,距今最近的超级火山喷发发生在大约7.5万年以前。当时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托巴(Toba)超级火山发生了大爆发,这次火山爆发的指数达到了8,科学家估计Toba火山爆发后形成了全球长达6-10年的“火山冬天”,期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超过5度,中高纬度降温则超过10度,火山专家美国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分校Alan Robock教授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最大的全球降温可能达到了15度。经过本次火山喷发的摧残之后,当时地球上的人类数量可能降低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值——1万至3万,人类演化的进程差点被推到了灭绝的边缘。 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 <p class="ql-block">板块运动学说把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以海洋为主,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都位于印度洋板块。板块边缘多地震、火山活动,板块边缘往往是山脉分布带和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p><p class="ql-block">板块运动及其影响:各大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碰撞挤压 ←→张裂拉伸。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会形成深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板块相互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p><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山会长高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红海面积会扩大是因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在张裂拉伸,地中海面积会缩小是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在碰撞挤压。</p><p class="ql-block">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均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p><p class="ql-block">汤加所处的位置正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进印度洋板块导致火山活动频繁,也是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活动分布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敬畏自然,热爱自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