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从你小桥流水走过

俊歌

<p class="ql-block">石子铺路,圆润光滑,穿着皮鞋走过,声音清脆、悦耳。铺路的石头,叫小鹅卵石,原来在溪坑里随处可见。这就是宁海县前童古镇。</p><p class="ql-block">前童古镇多山石,经千百年洪水消魂蚀骨,又日夜与汩汩溪水温存了数百年,变成了圆滑的大小鹅卵石,在溪坑边挖不光、捡不完。小鹅卵石坚硬如铁,像圆滑世故的老头,找不到半点锋芒。随便哪个人把它放哪里,它都安安稳稳地在那儿,还与小伙伴们肩并肩地团结在一起,铺成了一个宽大路面。每户人家,从屋里出来,先走过一石板桥,然后就踏上这石子路,从村中央一直到村外,四通八达,环绕在村里的角角落落。</p><p class="ql-block">前童古镇的小弄堂历史悠长。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童潢,相中了这里。他认为这里“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便从台州迁移而来。他在瞧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后,捡了一块石头,用力地丢出去,顺着风飞到了远处,石头落下的地方已经在几十丈之外了。于是,他以自已站着的那个点为中心,石头掉落的那个地方为边界,买下了第一块田地,建起了第一座宅院,有了第一条石子路,有了第一座石板桥。小桥流水人家,石板桥成了每户人家洗衣、洗菜和通道的唯一地方,这石桥有1200多座。这在老童潢丢鹅卵石时,恐怕没想到的,其后代子孙会如此昌盛。</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这里四合院一座又一座建造起来,还引白溪水入村庄。绕着墙脚,通过每户人家,也是以鹅卵石、小石块构渠,清水从石上过。目前还保留有明清建筑1300多间,可见当时的建筑规模不少,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村前悬挂式门楼,飞檐如钩。砖墙木结构楼,多上下两层。家家有雕梁,木门窗刻花案,木雕精湛,七弯大床精雕细啄,千工床、百工床让我们对古代匠人的手艺叹为观止,富户的讲究、排场难以想像。马头墙主要功能是防火,但也体现古代官宅威势的象征。我惊叹墙面嵌着雕花石窗,外墙上塑浮雕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跃龙门”。转个弯,看到灰褐色的墙面刻着楷书阳文:“小桥流水”,觉得与前童人亲近了许多。</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子路,还镶着边,中间镶着小圆形图案以增加美观。这条玲珑可爱的路一直通到书院,顺势起伏,绕水而筑。书院中央院子宽大、明亮,也是用石子铺地,有巨大的动物“鹿”图案。明洪武年间,方孝孺曾两次应前童族长之邀来镇中讲学。方孝孺是硬气的,硬气得像地上的鹅卵石,蒸不熟,煮不烂,皇帝只好用榔头把他砸得粉碎了。山不转,水在转,书声琅琅,代代相传。如果说方孝孺是那座山,那么前童人就是那推着磨盘转的水。这里的小弄堂,挂着红灯笼,一把把天堂伞点缀在半空,生活的气息弥漫在老街……石磨盘子停在了小溪边,用水推、用牛拉,辗稻米、辗麦子。前童这个江南的小村子,土地富饶、雨量充沛。水稻、麦子、黄豆等都有种植,自给自足,富裕而快乐。这里有山坡地,适合种黄豆。黄豆用来做豆腐,豆腐是水做的。前童的水,清冽甘甜,做出的豆腐自然就上乘。前童的老街,也是石子铺地,比小弄堂宽好些,两边都有十多间铺面。或许,这里先有豆腐卖,然后其它店铺络绎不绝地开起来,从店铺门面的数量推算,明清时生意还是比较红火的,“前童三宝”的名气也许很早就传开了。</p> <p class="ql-block">“前童八景”是方孝孺亲自命名的。剧组看中这里明清古建筑及风景秀丽的外景来拍电影,前童人却拿电影名来推销自己。这里有许多土特产,价廉物美,但前童人大都不会做广告,对外只推销“前童三宝”——豆腐、香干、空心豆腐。我们十个人去豆腐老祖宗寿县吃一顿豆腐大宴,价格290元。难道前童的商业意识是继承豆腐的老祖宗吗?</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子路,走了一圈又一圈,还是石子路。我饶有兴趣地欣赏着特色建筑群和绝美风景,感受到了这里的古韵。在浙东,像前童这样的古建筑群落已经不多见了。居民依然还在这里生活,保持着原来的旧模样,老人坐在自家的门口晒太阳,仿佛觉得时光凝固在这里了。许多年前,老人就这样慵懒,就这样等着太阳的下山。</p><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子路,伴着古村回字布局,溪水环流。这老屋边的水流,在明朝起一直流淌到现在。水井的口子一直朝天开着,有上百年了吧?他们的豆腐就是清澈的冬暖夏凉的古井水做的,怪不得称“三宝”了。</p> <p class="ql-block">本文首发《文化宁海》,西湖雨主编</p> <p class="ql-block">请大哥、大姐多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