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 城(一)

丑牛:牛魔王

<p class="ql-block">  摄影 张金珊</p><p class="ql-block"> 文字 张金珊</p> <p class="ql-block">  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登上万里长城。都是我儿时向往和期许。所以,只要我到北京,必须去天安门广场,而且从没有间断过。当年只知道八达岭长城,不登长城非好汉啊!所以,登上长城,也一直是我的愿望。时隔十三年(2001年~2014年),第二次(2014年)登八达岭长城时,才认为自己算是好汉了,因为这一次南北长城都登全了,让我感觉十分自豪和欣慰。</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登上长城的愿望。几年来我登过的长城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北京黄花城水长城,司马台长城,固关长城,三十二长城,汉长城,虎山长城,悬臂长城,锥子山野长城等等长城。</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看到长城十三关报道,很是感兴趣,就准备一试,2015年去了甘肃的长城三个关口,由于某些原因直至今年(2021年)四月底,连续登了十关,才完成了登长城十三关的愿望。万里长城十三关,是中原王朝的生死线。分别为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偏头关、雁门关、娘子关、杀虎口关、嘉峪关、阳关、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攀登过这些长城,体会到:既有保存完好,防御系统完善的关城,也有仅剩残垣断壁的城墙,行走在长城上,望着蜿蜒于山峦的城墙,仿若行走在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烽火狼烟,刀光剑影,边关冷月,留下多少故事任后人遐想。如今的长城仍犹在,边关故事仍在流传,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你只有走近它,感受它,欣赏它,聆听它的故事!你才能更好的了解它,更好的读懂它,发自内心的赞美它、敬服它。它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1,山海关</p> <p class="ql-block">  山海关,隶属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道,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是国家A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澄海楼:是</span>老龙头最为著名的建筑,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p> <p class="ql-block">  老龙头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门口,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弄涛舞浪,因而名“老龙头”。</p><p class="ql-block"> 老龙头是明长城蓟镇的东起点,因为人们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这条龙走过大漠,攀贺兰、越太行,自燕山而下,向渤海飞驰,在辽西走廊上挽了个结,竖起了山海雄关,随之引颈入海,这入海的部分便是老龙头了。</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到山海关,是十几年前了,感觉很是震撼,高高的城堡,巍峨耸立,长城上道路很宽厚,城墙坚固,固守在长城上,敌人是很难攻破的。老龙头的石城径直的探入大海,神龙活现的卧在海边。老龙头是“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国家5A级景区。登上老龙头,面对波涛汹涌、云水苍茫的大海,您可以尽览“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大风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壮观美景,给你带来无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今年(2021年)再去山海关,总是觉得那里有些不同…,景观依旧,城里街道依旧,来往行人依旧。啊,好像是城里城外更商业化了。但是还是很接地气的,城里有很多特色小吃又实惠又好吃,值得品味。</p> <p class="ql-block">2,黄崖关</p> <p class="ql-block">  黄崖关长城:位于蓟州区北28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历史上,蓟州城共有守营墩台十八座,黄崖关为其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关隘,始建于公元556年,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是明代蓟镇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关城。</p><p class="ql-block"> 从黄崖天梯古哨楼至三界碑,保存有原汁原味的北齐边墙、明代山险墙约6公里,近乎完整的楼台十几座,以及哨楼、烽火台、女儿墙等诸多古长城建筑。</p><p class="ql-block"> 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售票处购票后乘坐景区车,经过3公里左右的盘山公路直接到了太平寨。山上火炬树、五角枫及各种果树,让人感觉神清气爽,景色秀丽多彩的山体和断崖也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感。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 从太平寨我们开始了登长城,不一会我们的朋友就已经走很远了,同我们拉开了距离,看着她们远去的背影,我又得要加快步伐了。刚刚拍了几张照片,一眨眼功夫,又被甩到后面了。</p><p class="ql-block"> 左右前后的观察这长城:我尽可能的用相机去完成和表达一下长城蜿蜒曲折吧。虽然很难,我还是尽量去做好。看到几个年轻人席地而坐,我也觉得有些累了,可是,远望那高高的山顶和远去的她们的背影,我还要继续加油。🙏🐮</p> <p class="ql-block">  此起彼伏,登了一个又一个的山顶,顺口哼出:长城啊长城,你究竟有多长啊!走过一程又一程,汗水湿透了衣衫,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终于, 我们胜利的达到了太平寨长城段的终点🙏😄</p> <p class="ql-block">  太平寨长城尽头,我们又开始了登长城的行程 ,在登敌楼,墩台的同时,也慢慢的欣赏和品味着这保持原汁原味北齐边墙和明代山险墙,这样,一路游玩一路拍照,累并快乐着。从太平寨到黄崖关口出来一共用时是6小时左右,我也顺利的攀登了黄崖关长城的全程🙏🌹</p> <p class="ql-block">3,居庸关</p> <p class="ql-block">  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p><p class="ql-block"> 居庸关长城建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关城呈圆周封闭形,长4142米。</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居庸关选择从右往左登,起步就是一个下马威,70度大坡。艰难的,气喘吁吁的登了上来。长城收拾的挺干净,路遇几位维护维修人员在默默的工作。上到长城后,对面山上长城清晰可见。我们登的这边山的长城明显没有对面山的长城高。我不失时机拍照着每一个不同的景观,2小时左右我们就转到了对面。这里有一个石碑,上面有毛主席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拍照留念,休整一会,就开始了二次登长城。</p> <p class="ql-block">  回头观看,对面山下有一列小火车,正徐徐行使着。由于每年气温的差异,要论拍摄的最佳时间的话,应该是在3月31日——4月9日这10天左右,那时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花期大概是一周时间,山边大多种植的是山桃花。小火车运行其中,非常美丽漂亮,山上长城,山下小火车。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道风景线。我们虽然错过了花期,但是今天我们却意外的看到了小火车,还是很幸运的了。我也不停的拍照着这意外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带着愉悦心情,精神抖擞,再登长城的脚步都不一样了。我们平均60岁的人了,用时5个多小时,非常轻松的走完了全程。</p> <p class="ql-block">4,紫荆关</p> <p class="ql-block">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北45公里处,因关城居于紫荆岭上而得名。关东依万仞山,西据犀牛山,拒马河宽阔的河床横列于长城之北,其形势极为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南面以十八盘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蕃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峰叠峦矗,如屏如障,为长城内三关重镇之一。紫荆关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历史最悠久的几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紫荆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当时称为“五阮关”,是著名的天下九塞之一。</p><p class="ql-block"> 蒲阴陉古道实际上就是拒马河上游的河谷,这里非常靠近首都。扼守蒲阴陉的紫荆关向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特别是辽金之后,首都成为天下中心,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战事更加频繁。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过140多次战争,最著名的就是金末宣宗初年,蒙古成吉思汗久攻居庸关不下,后分兵南下,绕路紫荆关,最终内外夹击攻下居庸关。🙏🌹</p> <p class="ql-block">  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分别是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大城套小城的结构使得紫荆关在全国的长城关隘中独一无二,只可惜岁月无情,这些当年雄伟的建筑现在早已破败不堪。明朝为加强对北元(蒙古各部)的防御,曾重筑新关城,将关城设计成梅花状,用巨形条石垒砌的城墙。关外清亮的拒马河水,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外围护卫紫荆关的长城浮图峪隘口往北数公里处的乌龙沟长城,气势雄伟,比之八达岭、慕田峪毫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  真是岁月无情啊,我们来到紫荆关,登上了长城,但是我使终也不能把我们现在登上的和看到的长城同历史记载联系到一起。我感觉现在的长城还没有传说中的有钱人家的院墙高大,长城上,既没有掩体也没有城堡,狭窄,平坦的长城,我在上面行走都害怕掉下去[捂脸]。估计长城损毁严重,后来无力修整,也就恢复了一个城墙的模样(像模型)。几经周折才找到紫荆关关口!这个关口保存的还是很完整。</p> <p class="ql-block">5,倒马关</p> <p class="ql-block">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p><p class="ql-block"> 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p><p class="ql-block"> 倒马关城东门、西门已在修公路时拆毁,北门亦在早年被拆,关城城墙仅西面城墙大体断续残存,可辨外侧为青砖包砌,内侧为卵石砌筑,其余三面均被拆毁,只局部可略辨残迹。</p> <p class="ql-block">  北宋时,名将杨延昭(即杨六郎)曾据守于此,后人为纪念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通体高1.8米,宽60厘米,为汉白玉雕凿而成,碑额抹角及两边雕云纹花边图案。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p> <p class="ql-block">  我们驱车前往倒马关,公路很窄,而且过往车辆很多,应该是70公里左右的路,跑了尽2小时。我们来到的这里是倒马关水关。然后我们顺着山路上山,观望远方,模糊不清的像是颓废的长城,行进一公里看到了一个亭子,亭子前面伫立着北宋名将杨六郎铜像。我们在此顺着山路(丫字路)左右前后的拍照了一会。瞭望前方有800米的山路(应该是长城,但是损毁严重辨认不清了)过于狭窄,只能一个人走,两面都是山坡。再往前的山路情况也不清楚。山风又很大,我们只能放弃了前往3公里外的倒马关了。略有遗憾的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6,平型关</p> <p class="ql-block">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同忻州市繁峙县的分界线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真可谓峻岭雄关。南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址尚存。</p><p class="ql-block">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由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在山西大同平型关对日军的一场伏击战,以八路军获胜告终,是八路军出师以来取得的首次胜利。</p><p class="ql-block"> 此次大捷有力配合了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大长了中国人民志气,打击了日寇威风,对当时华北战局和全国抗战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p> <p class="ql-block">  来到平型关纪念馆,大型人物雕像伫立在广场。平型关十大将军雕塑,指的是平型关大捷的主要将领,他们分别是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还有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八位将领。因为平型关大捷意义非凡,他们十人也被做成铜像陈列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身后50米高的山体上,“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豁然明朗。让人震撼。</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平型关战役遗址,参观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我们又去了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乔沟遗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参观后感受很深,中华儿女为我们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英雄业绩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  回顾刚刚走过的前后左右,怎么也没有看到平型关的关口,几经周折才打听到,平型关关口,离平型关纪念馆还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于是我们驱车前往。平型关关口就在公路上,不巧的是平型关关口正在维修,道路前后都已经用防护网围上,不能入内,但是我们还是有些不甘心,我只能登到侧面的高位处拍照了一张关口照片。真是有些不情愿的离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