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散文 残荷 </p><p class="ql-block"> 作者/邢力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冬季,飘飘洒洒的落叶不经意间就涂鸦出满地的诗情画意。草木枯黄,湖水干涸,大雁已经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 遥望冬天的荷塘,那些曾经遮天蔽日的青荷,已经折戟沉沙。“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情景,已无从寻觅。夏的嫣红消失了,秋的淡黄褪尽了,春的碧绿还未来到,余下的只是满目疮痍的残枝败叶在叹息韶华的逝去。池塘边的垂柳,也光着枝条,随风摇曳,与残荷相依相伴。残荷或蜷缩,或昂首,或弯曲,似乎还在倾诉“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采。冬雨不经意间,以泼墨般的写意手法,在水面上挥毫韵墨,留下一幅残荷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境由心生,情从感来。如果把“红藕香残玉簟秋” 感受为一种清冷,那么看着满池的枯荷,你会感到雨中的残荷却是那样的凄婉动人。那一根根像肋骨一样立在那里的残荷,续燃着铜锈般的火焰,依然透着铮铮不倒的风骨。它们在风中轻轻的低唱,不惧世间悲苦,不怕风吹雨打,低眉浅笑,独守着自己那寂寥的荷池。这完全是历尽沧桑后的一种成熟,是饱经风雨之后的一种洒脱。继尔,从残荷的根部掘起一节节白藕时,才豁然醒悟,那枯败的残荷原来是这样的富有。这种兀自的大气,天然的淡定,超乎想象;这种沉稳的守护,执着的虔诚,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当年的李商隐面对残荷,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而写下的诗句,今天读起来是那么地令人动容。不知当时诗人是用怎样的一种心情,书写出如此凄美而又动情的文字的。站立在冬天的荷池边,很想诠释诗人笔下的奥秘,挖掘诗人生活感受的累积。反复轻吟,倍感深意,细咀慢嚼,品味愈浓。诗人笔下的残荷,或许是诗人为了存留荷塘最后的那点脉息?或许只是诗人为了要聆听一下冬雨的古韵?或许是诗人只是随意一瞥,脱口而出?却不知他的某一种“或许”,成就了千古绝唱,而李商隐最后也将自已化身为残荷,让后人牢牢地记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站立荷塘边,久久地凝望着风中的残荷。虽然它们已不再美丽,不再青春,不再妩媚,但那几茎仍在风中坚守着的残荷,任凭寒风无情的摧残,依然保持着那一缕最初的纯洁,我默然无语。既然万物都避免不了由盛转衰,那么败落与再生之间,又究竟隔着怎样的一段生命玄机?如果说衰与败都是兴与荣的开始,那么每一段生命的成熟,是否也都预示精神的升华? 我低头沉思,将这些思绪悄悄地收于心底,有一种感动,在心中弥漫开来。生命是否都应该在繁华褪尽的萧条里,保持一份与生俱来的圣洁与不屈?保持灵魂的那份纯真与高贵?我不知道在我行将老去的生命里,是否会如残荷般昂扬与从容,不知道在我生命的最后守望中,是否也会有一种别样的安然与美丽。 </p> <p class="ql-block"> 残荷终究会消失,溶入淤泥,滋养出“小荷才露尖尖角”。人的生命从本质上来说,不可能春风吹又生。面对残荷,让我也有所醒悟。在人生的盛与衰之间,生命的长度是不由我们决定的,但人生的宽度是由我们拓展的。夕阳西下时,晚霞要尽其所能,把最后的光茫洒向万物,那是壮烈的情怀。人生本该如此,在短暂的生命中,多做一些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不要颓废,老有所为,为人生留下点痕迹,这不是很好吗?</p> <p class="ql-block"> 留得残荷听雨声,那是生命的绝唱;出污泥而不染,那是高尚的情志。残荷是一种残缺美,它以独特的气节与韵致,摄人心魄。枯枝败叶,仪态天成;清风秀骨,与生俱来。它们不屈不挠,不同凡响。 </p> <p class="ql-block"> 离开荷塘,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无穷的思绪在碰撞,内心深处,我似乎更爱残荷了……</p> <p class="ql-block"> 2022.1.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