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那些事

西成南就

<p class="ql-block">清晰地记得2013年5月24日这一天,在公司办公室,美女陈琦替我下载了一个叫微信的App,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用这张照片教我怎么发朋友圈。于是,在微信里,有了我的第一个朋友圈信息。从此,我的人生开始了与微信同步,与朋友圈结缘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微信是一个公开展示的平台。总结一下自己进入微信的八年多以来,共发朋友圈130条,其中:</p><p class="ql-block">2013年26条,</p><p class="ql-block">2014年28条,</p><p class="ql-block">2015年13条,</p><p class="ql-block">2016年9条,</p><p class="ql-block">2017年13条,</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条,</p><p class="ql-block">2019年18条,</p><p class="ql-block">2020年5条,</p><p class="ql-block">2021年7条,</p><p class="ql-block">2022年始发1条。</p><p class="ql-block">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有鸡汤、有养生、有美食、有时评、有行业信息、有同学朋友聚会...更多的是旅行的脚印,内容也算是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再回看一下自己发朋友圈的详细内容,曾经转发的鸡汤,重新打开,虽然看到的是“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却还是保留了,至少标题文字,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健康养生是所有人都关注的话题,我也不例外,发了几个圈;</p><p class="ql-block">对家乡的美食和眷恋,是我今生不忘的情怀,值得发圈;</p><p class="ql-block">大林和奎哥从事的环保工作,行业信息也算是我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值得发圈;</p><p class="ql-block">昔日友情,久别重逢、好友请客、同学聚会,要记得人家对我的好,值得发圈;</p><p class="ql-block">时政热点,故土难离,行走“江湖”,感慨万千,值得发圈;</p><p class="ql-block">行走山川大地,文字表达心情,值得发圈……一切都是我曾经拥有的,值得珍惜的,值得分享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想起以前的人,日记被偷看,会十分生气,现在的人,把个人的信息甚至是隐私问题都公布在网上,没人评论或点赞,也会很生气。也许这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吧,以前的规则都“奥特”了。</p><p class="ql-block">在我的通讯录里,微信好友最多的时候有450多人,现在还有200人。为什么缩减了一半多,这其中的渊源变数是多个方面的。还有几十人没有加微信,仅留存电话号码以保持联系。</p><p class="ql-block">记得上次和福仔一起聊天,谈到某某同学,他告诉我,那个谁谁谁,这两位同学已经s了有两年多,你怎么还有他们的微信。我惊讶之余,不寒而栗。有一位是看在多年前请我吃过一次饭的份上,保留了他的微信,不久前,我还发了微信给他新年祝福,没想到他居然s了二年多,震惊之余仿佛夹杂一丝恐惧。</p><p class="ql-block">从此,我开始了整理微信好友名单。</p><p class="ql-block">其一,有的虽然是微信好友,但纯粹是个过路客。比如,家政服务,房屋中介,店家推销,保险理财...甚至是在候车大厅因为帮助照看了一下行李而认识的陌生人...这类只是一时即兴添加的圈友,直接删除,节省内存。</p><p class="ql-block">其二,有的自加微信以来,从来不曾有过交流或冒过泡,不存在似的,看到微信名字,也想不起真实姓名到底是谁,这不禁让我想到“前车之鉴”--他/她是否还活着?这类好友,让我心生疑虑,不得不做出删除的选择。</p><p class="ql-block">其三,圈友与性别、年龄、职业、地位和财富没有直接关系,但与人的性格、思维和城府有关。时间久了就知道,表面光鲜亮丽的人,与现实中的本人有着一定甚至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城府较深的人,更善于伪装。不是同类人,删除也罢。</p><p class="ql-block">其四,本就交情浅,还假装没看见。有的人每天都在发朋友圈,对我的行踪也了如指掌,见面却说没看见、不知道,假装好人,这种虚情假意,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谎话连篇的为人和品行,实在是不想再继续下去了,无需多言,还是远离吧。</p><p class="ql-block">其五,相信每一个人每发一个朋友圈之后,一定会关注谁点了赞,谁作了评论,因为这其中能看到彼此之间的关系程度。虽然这不能作为检验“朋友”、验明“朋友”的好法子,但如果“朋友”是那样的伪善、胆怯、骑墙、闪躲,这种朋友真的可有可无。</p><p class="ql-block">其六,有的人曾经的确是同事朋友,但时间长了,不再联系、不再给赞、不再有交集,若即若离的状态,距离在不断拉大,让我有一种停留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的感觉,犹豫之中,还是选择转身离去。</p><p class="ql-block">其七,有的人平时交往的甜言蜜语,我自以为是关系很好,私发一条“祝你节日(生日)快乐”的祝福,却看到“消息已发出,但被对方拒收了”的信息反馈时,才明白原来我早已被对方拉黑或删除了。</p><p class="ql-block">谈到被拉黑或删除,第一反应是想不到,接着是平静,最后是放下。也许是经历不同,职业有别,难以成为朋友;也许是兴趣爱好有异,没有共同话题,相处不开心;也许是脾气性格不符,在一起觉得别扭,不适合做对方的朋友;也许是哪一次的点评不中肯,得罪对方还不知道,惹对方生气了……这些差异的存在,被拉黑或删除也是自然的事。本就交情不深,继续做朋友勉于其难,不如早点结束,这些做法都可以理解。快六十的年龄,人生到了该做减法的时候了。有人将我拉黑或删除,是在做减法,活得通透,做得高级,让我佩服。</p><p class="ql-block">在我认为,拉黑并不是放弃,而是掌握了主动权,可以短暂地洗白,窥探一下朋友圈,退出,然后继续拉黑,平静得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这种畏畏缩缩的行为,不是我的做人原则。虽然可以洗白,是反感还是不舍,我相信当事人的心里应该清楚。而删除呈现的是一种态度,是真正觉得不想再有联系或有交集。</p><p class="ql-block">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对交友的划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对交友的评判。而“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是朋友带来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些都是交友的箴言。</p><p class="ql-block">其实微信是个虚拟的世界,有些心注定捂不热;有些情,从相遇开始就注定了别离;有些人遇见就够,之后,就算了吧。</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年龄问题,“忽有故人心上过”的时候常有。曾经所谓的朋友,走着走着,就不再联系。其原因或许是交情浅,或许是已没有了话题,或许不知道是否已被对方拉黑或删除了。</p><p class="ql-block">像往常一样,今晚入睡前,坐在床上点开手机浏览一遍,翻看自己的朋友圈时,没想到,无论是曾经好友400多,还是现在好友200多,收获点赞最多的一条朋友圈竟然高达29人,在激动万分,万分荣幸和感谢之余,写下短文,表达心中的感受和深深的谢意!</p><p class="ql-block">在朋友圈的评论区里,看到一首金花赞“神游黔贵夏,潇洒五仙家;日晒花更艳,玉云爱西霞。”的点评让我很开心地感动着;“旧地重游叹变化,物是人非又几年;常忆金陵老同事,皆愿信步胜庭闲。”的评论让我感慨万千……简单的点评诗比我发圈的肤浅文字还要丰富。无论是留下墨宝的点评,还是一个点赞,金手指的传情,都给我以温暖,力量和快乐,是一种关心、关爱和关怀,是友情还在延续。</p><p class="ql-block">再过一段时间,也许还要再次清理一下朋友圈的好友,不知道数字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p><p class="ql-block">人生百态是自然。夜已静,不想那么多了,该睡觉啦!</p><p class="ql-block">-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