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蛎鹬[lì yù],别名蛎鸻、海喜鹊、海鸭鹊等。是属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一种中型涉禽,共4个亚种。体羽以纯黑色或黑、白两色为主,体型浑圆,脚短粗。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头、颈、上胸、上背和肩黑色,泛亮光。下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基部白色;尾羽余部黑色。胸以下,包括腹部及其两侧和尾下白色。因该物种叫声鲜明响亮,被人们俗称为鸟中“歌星”。</p> <p class="ql-block"> 蛎鹬,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中部具白色,内侧次级飞羽先端白色,翅上大覆羽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翼下覆羽皆白色。繁殖期成鸟具有鲜红色的眼环。非繁殖期成鸟和幼鸟的喉颈部或具有白色的横带。冬季和幼鸟喉具白色环带。虹膜红色(成体)或棕红色(亚成体)。嘴橙红色(成体)或暗红色(亚成体)。脚粉红色或灰色。</p> <p class="ql-block"> 蛎鹬,栖息于沿海多岩石或沙滩的海滨、河口、沙洲、岛屿与江河地带。也出现于湖泊、水库、农田地带、内陆的湖岸、苇田、河谷浅滩等。冬季则集成大群在海湾、入海口以及开阔海岸沙滩和岩石上活动。在越冬期间蛎鹬经常发出低沉的“哼唱”,有的还会有精彩的“蝶飞”表演,这实际上是在与同伴联络或在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及领域范围。</p> <p class="ql-block"> 蛎鹬,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跑得快,飞翔力强。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等为食。常利用像刀一样的嘴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嘴尖翻转石头探觅食物,觅食贝类时通常将锋利的嘴直接插入贝壳内。</p> <p class="ql-block"> 蛎鹬,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海边盐碱沼泽、沙滩、海滨岩石、草丛等各类生境中。也在宽阔的水中岛屿、沙石河滩、湖泊、水库边缘草地上和农田地中营巢。常成对单独营巢,有时亦见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巢为开阔地上的凹坑,多为亲鸟用脚刨挖而成,内垫干草茎,有时还垫有小圆石,贝壳和各种废弃物品。孵化期22-24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主要以牡蛎、贻贝、昆虫、小鱼、虾和蟹等为食。</p> <p class="ql-block"> 蛎鹬,广泛分布于西欧、欧亚大陆中部,堪察加半岛,中国和朝鲜半岛的西部沿海。蛎鹬是动物界的另一对“鸳鸯”,蛎鹬寿命长达20岁,“一夫一妻”制,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具有强烈的护巢和恋巢行为,亲鸟在发现“入侵者”时,竟假装成受伤的样子,一瘸一拐地表演,试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摄 影:海阔天空摄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 class="ql-block">音 乐:王景辉《海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山东烟台长岛、青岛胶州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