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22年1月19号</h1><h1> 儿子乘坐了西安北到杨凌南的高铁,下午3:17到站,我和他爸2:40到达周至与杨凌接壤处——周至境内的渭河桥南等待,工作人员很认真不断强调着疫情期间的防疫要求,气氛有那么点紧张,等待接人的人们也都很安静,桥上关卡处等待入周至的归来者队伍排的并不是很长,但出关速度很慢,应该是工作人员审核资料很仔细严格吧。三点以后来接人的人越来越多了,我望着这群各个都认真地遥望着桥的那头的伫立着的背影突然有些伤感了,偷偷的从后面拍了一张照并命名为——盼归。</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一等就是整整两个小时,而在这两个小时的等待中一些所见所闻让我颇有感慨。</h1> <h1> 感慨一:天下最爱你的永远是母亲,最怕你受苦的永远是母亲。路旁一个30岁左右的粗壮小伙背上还背着大大的背包,手里却端着一个大大的不锈钢碗急急的往嘴巴里扒拉着,身边一个女人穿着简朴、头发花白、两只手握着保温杯一直朝他伸着,那个小伙子应该是已经饿极了,头都不抬的一直扒拉着碗里的米饭,而她拿着保温杯的双手也就一直保持着这样向前伸着的姿势,所以这个人绝对是他的母亲,绝对是他的母亲。最近乘车手续很严格,而且很多的手续都是乘车当天才能办理的,所以可能会有一些返乡者为了赶时间而没有吃饭,这位母亲肯定是知道自己的儿子饿了一天了想让自己的儿子回来后第一时间能吃上自己做的饭,竟然用碗盛着饭直接拿到了接站的地方。儿子学校早上7:30就组织孩子们乘车去了车站,所以他从早上到现在也是没有吃饭的,等他上了他爸的车开始享用我给他带来的让他先垫吧垫吧的食物:一大块牛肉、半个大面包、一杯热咖啡、一小袋桔子时,我给他讲了那对路边进餐的母子的事,他说假如我给他带来一碗饭他也会现场吃的,不过不会在路边吃,要坐在车上吃,我告诉他:那对母子的身边有一辆电动车。他沉默了!</h1> <h1> 感慨二:今天又多了一个劝孩子好好读书的理由。离校返家时去车站,学校有专车送,出了车站周至政府安排了专车转运返乡的大学生们到接待点,接待点并给前来接孩子的家长们准备了凳子和热水。而其他的返乡者是没有这样的待遇的,所以,孩子们啊,还是要好好读书啊。国家也喜欢好好读书的孩子。</h1> <h1> 感慨三:回家的路很难,但回家是所有人的心愿。一位年轻的妈妈背着三个大包领着一个小姑娘匆匆的过来了,匆匆的给小姑娘交代了几句然后安排小姑娘坐在了行李包上乖乖的等着,她又去桥那边了,桥那边还有她家的老人和一个抱在怀里的孩子以及两包行李,她边走边自言自语:回一趟家真难!</h1> <h1> 感慨四:撒泼哭闹也许是无奈者最后的勇敢。等待中关卡处突然一阵骚乱,然后有工作人员到我们这边来通知大家:退后、散开、离远点,这有两位高风险地区回来的人,为了你们的安全赶紧回避。几分钟后一辆医用车来了,听说是要直接拉他们去集中隔离的,然后就听那边传来的很大声、很大声的哭闹声,一声接一声——。</h1> <h1> 感慨五:上学真的是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了。站立桥边两个小时看到了很多的返乡者,那些穿着舒适、拉着拉杆箱、耳朵塞着耳机的都是学生,唉,中国人的传统——再苦不能苦孩子,所以不管父母是过着怎样的生活的学生们都是一样的衣食无忧。而返乡的务工者们不管是回周至的还是出周至的各个都是大包小包、肩扛手提的,他们口袋里的钱绝对是多于上学的学生们的,但他们用于自己的钱绝对是少于学生们的。务工者和学生的身后都有一个家,但不同的是:务工者身后的家需要他(她)去供养,而学生身后的家是来供养他(她)的。所以希望天下的学子们再不要说“读书苦、读书累”了,你说“读书苦、读书累”是因为你还没有受过苦。</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