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大年三十,如同窖藏了数十年的陈酿,浸润在儿时的记忆里。<br> 大年三十这天早上,勤劳的娘早早地起床准备一家人的早餐。<br> 早餐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米豆腐。<br> 二十五,打豆腐。<br> 家乡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br> <i><u>作者与娘,摄于东风镇照相馆</u></i> 过了二十四小年,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过大年的物质准备。二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忙着打豆腐,当然,也包括做米豆腐。米豆腐做好了,泡在一口大水缸中储存。我家的水缸很大,足足要五六桶水才能装满。换水,娘不允许他人插手,惟有其不耐其烦地独自重复着每一个步骤。<br> 燥萝卜炒肉末,加上切碎的蒜叶、辣椒粉、五香粉、豆油,一锅五颜六色烩成的料汤,就是荡气回肠的绝美。喝一碗,额头上渗出微许汗珠,一扫起床后的慵懒,多了些激情与活力。<br> 吃过米豆腐,娘从厢房里拿出一挂红黄绿相间的鞭炮给我,拿起鞭炮,便忙不迭地去找秋生、秋京、四成玩。<div> 四成智障有问题,满街坊的人都喊他四成哑巴子,我从来没有喊过,因了他和我在一起时总是裂开宽大的歪嘴,永远是笑呵呵的模样。<br></div> <i><u>故乡老了,宛如蹒跚的老者</u></i> 秋生家是两间黑咕隆咚的水砖房,他家后面有一条水渠和池塘。<div> 大半个上午,我们坐在秋生家的门槛上下三三棋。秋京很精灵,总是催促我把鞭炮拿出来燃放。这时,耳边又传来稀稀拉拉的鞭炮声,经不住诱惑,我就给秋京、秋生每人发了两个鞭炮,给了四成三个。然后,走到水渠上,把点燃的鞭炮往水里丢,看鞭炮在水里炸出水泡的大小。<br> 估摸到了饷午,我们就各自回家。</div><div> 四成家穷,我又拿出几个鞭炮给四成。回到家中,娘问我还有多少鞭炮,我没有撒谎,如实相告,娘也就没有说什么。<br></div> <i><u>娘在漓江上</u></i> 在缺乏钟表的年代,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是看天推时的,不论四季晴雨的变换,与钟表的误差绝不超过五分钟。多年后,回忆家乡的一些往事,我就惊叹父老乡亲对时间误差的推断是如此的精准!<div> 家乡的年饭都是在下午二点开始,菜肴无非是黄雀肉、黄花菜、猪肝、蛋丝烩成的大杂烩,乓(谐音)肉、墨鱼炖猪脚、素炒干笋、油豆腐煮白菜、看盘鱼等。看盘鱼是两条红鲤鱼炸酥而成,上面点缀姜丝、红绿椒丝,周边绕以芹菜叶,放在红托盘里,煞是好看。鱼是不能吃的,要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能吃,这是老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谓之年年有(鱼)余。</div><div> 过年不能不吃鱼,母亲就会把干塘分得的鱼油炸成块储存起来,吃的时候,将骨头汤烧开,放以姜丝、盐,根据人的多少,下入鱼块,待到汤汁呈乳白色时,放入黄雀肉、黄花菜、蛋丝,撒上胡椒粉、葱末装碗上桌,这道菜叫做汆鱼,也叫剁鱼</div> <u>告唻叽,本名毛先宴</u> 吃年饭,照例要上酒。<div> 酒是娘用糯米酿制的胡子酒,早舀好在锡壶里,放几粒红枣、桂圆、枸杞同温,斟入小饭碗中,氤氲中弥漫着酒的芬芳,一年一度的年便正式开始。<br> 年饭未毕,有人来拜早年,无非是哥哥的几个好友。街上的毛铁成、告唻叽,下湾的宝牯子,贺家屋里碾米的贺一成,他们几个都是哥哥的铁杆兄弟。<div> 见到几个兄弟来了,哥哥一边喊嫂子重新整理菜肴,一边站在阶梯边大声喊距离数间房屋的老庚王承前过来喝酒。</div><div> 这几个人都是喝酒的硬角色,喝酒豪气冲天,过得硬、霸得蛮、耐得烦。也许因为过年的缘故,或许是一年到头聚聚的意思,他们喝了酒后就嗨狗油。这个时候,贺一成见到我,往往要给我二分钱,算是提前给压岁钱。<br></div></div> <i><u>我们的一家(部分)</u></i> 家里有客人,娘拿出一捆雷管炮。雷管炮有拇指粗,引信有长有短,娘让我挑了几个,打发我出去玩。雷管炮是娘特意买的,预备给她娘家来拜年的侄儿耍的。<br> 拿了雷管炮,我跑到四成屋里喊他一起放雷管炮。<br> <i><u>没有想到,许多年前偶尔拍的这条路,竟然成为送别娘远行的遥远</u></i> 四成的父亲毛先东跟随傅作义起义后,参加了抗美援朝,回来后,一直在乡务农。有一次,我看见他在偷偷摸摸擦拭一把短剑,见我进来了,他笑着把食指在刀刃上试试锋口,然后,拿过一把旱烟切了起来。<div> 离开家乡后数年的一个暑假,我又到他家玩,又看见他在擦拭短剑,趁他不注意,我拿起短剑,发现上面有“蒋中正赠”四字。至于毛先东怎么获得这柄短剑的,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迷,反正,他是家乡唯一到过皇城,又出国参战的人。<br> 四成胆子很大,敢把雷管炮拿在手上放,这是我和他玩的原因,关键的一点,他晓得我爱吃红薯,总是从地窖里偷些红薯给我,让我把他看成是莫逆之交。<br> 满街的孩童们麻利地吃了年饭,迫不及待的找相互的伙伴放鞭炮。放鞭炮是那个年代唯一的节日记忆,大街小巷的鞭炮声,将年味推向高潮。</div><div> 大约四点多钟,娘烧好洗澡水,顺着娘的声音回到家,洗了澡,换上崭新的衣服,乖巧地坐在火炉前不再外出,生怕新衣服被鞭炮炸坏。<br></div> <i><u>娘在阳朔</u></i> 简单地吃了晚饭,就是娘最忙碌的时候。<div> 娘打扫完卫生,把炉门打开,将洗刷干净的铁锅放在炉火上,待铁锅烧红,娘往锅里倒茶油,炸红薯片、米片子等,随之炒瓜子、花生,满屋就愈发显得温馨、祥和。</div><div> 哥哥烧一壶土茶慢悠悠地喝着,他说,谁能坚持到鸡叫头遍,我就给谁发多些压岁钱。</div><div> 话还没有落音,告唻叽披一身漆黑走了进来,哥哥马上让座、斟茶。告唻叽三十多岁还是单身公,守着曾是小地主、现在破落的父亲过日子。他喜欢说鬼怪故事,我是非常喜欢听的,后来,我能够编故事,也许与他有关。</div> <i><u>哥哥在娘的怀里走丢了很多年,二年前的七月半中午,娘决定去寻找他</u></i> 守岁的时间是漫长的。<div> 对于不习惯熬夜的我来说,无异于比上刑场还痛苦。但是,为了压岁钱,只能强撑着眼皮,不让它软榻下来,否则,白坐了半夜,恨不得找一根火柴棍将眼皮子撑起来。<br> 好捱歹捱到鸡叫头遍,娘便发压岁钱,哥哥也不食言,给了我几个五分的毫子。告唻叽左摸右摸,从衣袋里搜出两枚一分的毫子。<div> 压岁钱发了,哥哥就一把拖起我到门外燃放鞭炮,娘则在门边燃起一小堆纸钱,嘴里念念有词地祈祷着列祖列宗保佑之类的言词。<br></div></div> <i><u>1977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在零陵地委大院</u></i> 尽管想睡,但满街上燃放的鞭炮震耳欲聋,烟雾弥漫,早把浓浓的瞌睡驱赶走了。<div> 这时,一些兴趣盎然的小孩们打起红灯笼,舞着草龙,戴上面具,在浓烟里向透着灯光的人家拜早年,在满嘴恭维的吉祥话中,获得了些些压岁钱和糖果,又不知疲倦地走进夜色,用吉祥的光亮,迎接大年初一的来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