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记忆中的老郑州》儿时郑州之十六一一我的初中母校——郑州二中(修订)

【回首】史金腾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郑州二中前身是“河南抗战二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淮南街的工作室里,透过大玻璃窗,放眼望去,马路对面是郑州市二中。西班牙式的建筑群,高高的塔楼,红色的瓦,淡黄色的墙,别具一格。这就是郑州师范学校搬迁后,改建而成的郑州二中新校舍。</p> <p class="ql-block">  二中的前身是郑州市第一初中,第一初中的前身是河南战区第二中学。学校从抗战大后方迁入郑州后,当时没有现成的校舍,租用南大街Ⅰ05号中药材行和沈家大院民房改建而成。更名为“省立郑县中学”。1950年高中部与明新中学、郑县县中高中部合并,成立了郑州第一高中,留下的初中部,更名为河南省立郑州第一初级中学。我于1951年考入这所学校。郑州二中于1958年元月迁至桃园路43号,郑州二中髙中部遂搬迁到政通路郑州师范学校旧址,建成了郑州二中高中部新校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师恩难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历史老师在升学辅导时讲,我国每当改朝换代时,都有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受老师的启发,我把秦之后的各朝各代罗列出来,将每一次农民起义标记进去。后来,高中升学考试中恰有一道这样的题目,这道大题我自然得了满分。现在看来,学完一门功课,要ih真寻找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纲举目张,才会记得清、记得准、记得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喜欢上汤清哲老师的音乐课,她教我们识简谱学“开歌”(独立识谱学唱)。当时,《我们新疆好地方》那首歌流行,汤老师引导大家按谱学唱。那时,我们初中生普遍学会了识简谱,学歌快、唱得准、很开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术老师林国选是位资深国画家,有一天,他上课时抱来了一个黑陶瓷瓶,放在讲台上,让同学们用毛笔写生。20分钟后林老师对同学们的画进行点评。有的同学将黑瓷瓶画得黑中有亮,对比鲜明,层次分明,得到了林老师的表扬。有的同学却把瓶子画成一团黑,不分层次。看来,画黑瓶也不是画得越黑越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校校医是个女医生,她不仅懂西医也懂中医。时隔多年我已记不起她的姓名,但我对她印象很深刻。有一次我的后颈部长了一个疖肿,中医称为对口疮,疼痛、发烧,若病情严重会有生命危險。她给我开了几粒黄连上清丸,服用后,大便通畅了,炎症就慢慢消退了,这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多年后我做了医生,经常使用中草药消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数学极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便一懂百懂。初三时,教几何、代数的老师们特别注重学生的融会贯通。我原来的数学成绩不好,经老师们的指导,成绩一下子上去了。每想及此,我十分感激母校的老师们,在我关键的人生道路上给我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化棠老师是二中资深语文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学识渊博,对待学生更是和蔼可亲。他夫人李玉梅老师是我母亲读开封女师时的同学,在我家西院居住。我在外地工作期间,李老师经常来我家看望母亲。1987年我调回郑州,次年我二女儿虎彬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工作分配到郑州,李化棠老师得知后,虽已是80高龄,立即到郑州市外国语中学推荐,女lu亦不负所望成功x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