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

Only 🌈

<p class="ql-block">武功县人民医院 张娜</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2年1月19日,我来到咸阳市核酸检测基地近一个月了。做为支援队伍的普通一员,我平凡而渺小,就像庞大机械中的一颗小螺丝钉,细致而谨慎的做好每一步。近距离接触病毒,我心里不惧怕也不恐慌。</p><p class="ql-block"> 在原单位我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自2015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有7年的工作经验了,不光微生物组的工作得心应手,所有临床检验的工作我都能熟练掌握,并能快速的在实验室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我生长的三秦大地-陕西西安暴发了自武汉后最为严重的疫情,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工作也随即展开。当市卫健委通知要去支援咸阳时,我没有任何犹豫,我去!一定要去!检验人就是为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而来!</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0日晚7点,我正式接到领导通知,主任梁颖慧在人员少,任务重的重重压力下,依然安排我和我的同事刘青前去支援。匆忙收拾好行装,向父母简单解释了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同样身为医务工作者的父亲只是默默的送我上救护车,叮嘱我认真工作,平安回家。两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核酸检测基地,凌晨两点便进入到实验室,并和此次从县市区抽调的34名支援检测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秦都,渭城,西安局部,各县区的新冠核酸检测标本以万为单位一批批送达。为了保证时效,34人分为两组,每天凌晨2点和下午2点为换班时间,开启昼夜颠倒的超长模式,酒店和实验室两点一线。即使累的不分昼夜,我们还是顶着压力、克服恐惧、与病毒赛跑、满负荷运转、争分夺秒的检测核酸样本,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及时性。因为我们知道,早一秒出报告,就有可能减少多起潜在的疫情传播。</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刚进实验室,进入最危险的红区-样本制备区,我曾经憋气,感觉不能呼吸甚至想用手摘掉防护的面屏,最后通过调整呼吸压了回去。有一次,在脱衣间闻到了浓烈的酒精和消毒液混合的气味差点呕吐,护目镜模糊成“潜水镜”,口罩压出一道道的痕迹更是家常便饭。为了不浪费物资,不去卫生间,不敢喝水,不敢乱吃东西。为了保证机器正常运行,我们尽量避免使用空调,在寒冷的冬夜冻得瑟瑟发抖。这些都慢慢的在被克服和适应中,我已经可以和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和谐相处”了。</p><p class="ql-block"> 家人和领导同事们为了不影响我们工作休息,只能在吃饭时间短暂的通电话。主任更是累的晕倒还不忘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父母听说我总是在凌晨去工作,请前来咸阳执行公务的同事替我捎来御寒的衣物。虽身处前线,但所有人的关心,仍然温暖着我。</p> <p class="ql-block">  当每一次坐在生物安柜面前,熟练地打开风机,所有操作在“楚河汉界”的阻隔风道内部操作,调整自己的坐姿。总会想起主任梁颖慧会对我说的“一定要坐的端正,保持头脑清醒再开始,所有的工作流程才可以一气呵成!”打开生物安全柜,从标本接收、开盖加样、核酸提取、点样扩增,看似简单,但我们仍要小心翼翼的重复着成千上万的动作,以防污染,不知道自己加了多少管标本,是几千还是几万,只知道开盖加样早已使得我们手臂脖颈僵硬,腰酸背痛,手套的滑石粉也使我们原本细嫩的双手变得枯燥蜕皮,重复上万次的拧盖,使食指磨出血泡。一个检测板横向12孔、纵向8孔,一共96孔,实验过程中,要对着一排排间隔只有1毫米的加样孔,为了确保准确加样,我们必须睁大双眼、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即使眼睛红肿、充满血丝,依然紧盯着密密麻麻的检测孔,加样枪滴出的每一滴液体都承载着我们的责任,每一份标本精准报告都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一份标本完成检测需要4-5个小时,如果出现阳性结果必须立即进行复检,又得四五个小时,坚决避免假阳性的出现,更不允许出现假阴性。</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几天疫情的逐渐好转,各种零新增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我的心情也和疫情爆发初始时的寒冷,完全不同,虽然累点,在红区待的时间长点,但是能当“新冠病毒肺炎”检测的“侦察兵”“守门人”!我的心里是满足的,是有暖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