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乡村记忆(五十)</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水运发达,益阳的母亲河资江风帆点点,资江上游新化、安化森林茂密,砍伐的树木,拖到资江边,扎成排,顺资江顺流而下,卖给益阳等地变现。</p><p class="ql-block"> 安化是益阳的山区,田少旱地多,勤劳的山民,在广阔旱地上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等农作物,而这些农作物是养猪上等食材。60年代中叶,南方的农村经历大跃进,加上连续几年自然灾害,稻田农作物减产现象十分普遍,农民吃的问题十分恶劣,一年难得吃饱几顿,常用杂粮(如红薯,卜萝,土豆,野菜等)充饥。</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乡对河一个轮渡码头旁,有一个小木屋,小木屋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地坪,由于水运地理位置方便,小木屋长期出租给安化人。那时的农村每家每户都养猪,猪吃的杂粮,正宗的土猪肉,肉味道鲜美,深受益阳市民的喜爱。安化人A君,头脑比较灵活,长期从事土猪贩运生意,从老家山区收购牲猪,用船装,顺流而下到益阳,水运成本低,但速度比较慢,从安化到益阳,走水路要2天时间。故安化A君,就租赁小木屋作为中转站,猪到中转站后停留一夜,第二天让猪吃饱,增加猪的重量后,再运往益阳市区出卖。在安化A君煮猪食的过程,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安化人A君,把从安化带来的红薯洗干净后,用刀截成小片(容熟),放到大铁锅盖上锅盖,再烧废木材煮,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煮红薯的铁锅上空热气腾。不远处,有一个头发凌乱,穿着邋遢,两目无神的乞丐,从安化A君煮猪食开始,就紧紧盯着大铁锅里红薯,红薯煮熟的香气漫过而来,乞丐不管三七二十一,揭开锅盖,用手中不干净的大碗,装得满满,也许是乞丐太饥饿了,乞丐竞然用脏兮兮的手,替代了筷子,把猪食当人食往口里送。围观的小屁孩们哄堂大笑,同时高声叫喊:有人偷东西了,安化A君听到有偷东西,怕猪被偷,手里拿了一根木棒从小木屋里冲了出来,安化A君看到这一幕又好气又好笑,又十分同情的走到乞丐旁,叫他慢慢吃,如还需要,可再打一碗吃。同时赶走围在乞丐旁看热闹的小屁孩们。</p><p class="ql-block"> 富贵思淫欲,贫穷起盗心。生命之上乃千古不变之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