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欧洲万花筒--条顿骑士团城堡

老在途

格但斯克约60公里远有一所骑士城堡,在马尔堡。一路骑行过去,途中风景美不胜收! 路侧花圃,种着各色各样的鲜花 在维斯瓦河边有一座小镇特切夫,风景如画。<div> 维斯瓦河跨河有一座极具特色的大桥,不但风景美丽而且很有历史故事。</div><div><br></div> 大桥头有标牌:<div> INTERNATIONAL HISTORIC <br>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br>OLD WISLA BRIDGE AT TCZEW<br></div><div>位于特切夫地区的老威斯拉桥, 国际历史工程地标</div><div> 为了保护这座大桥,不许可车辆通行。在旁边不远又建了一所新桥运行火车。</div> 车友老何特此考证了这所大桥,写了博客,摘抄一段如下:<div> “这座钢铁大桥太漂亮了,3段不同样式的桥身,每一段都那么风格独特,历史的沧桑写满了大桥的每一条钢架。桥墩上高高的桥塔,把大桥装点得如一个钢铁城堡。阳光下桥架铁网的投影,像在桥面上铺了3块不同的网格地毯。这座大桥的标示牌上写着“国际工程纪念”,上面有大桥的历史沿革和老照片。<br></div><div> 让人竖然起敬的是大桥的历史,特切夫是格但斯克通往波兰内地的要冲。这座大桥是维斯瓦河下游的第一座铁桥,建成于1857年,全长837米。大桥建成初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从现在留下的4个桥墩塔,就能想象出一二。大桥原来有10个这样俊美的桥塔。历尽战争洗礼后的大桥,顽强地保存下了4座,那6座已经不见踪影。<br></div><div> 二战初期,为防止德国侵略军的快速推进,波兰军队的工兵于1939年9月,忍痛把大桥破坏。德军占领波兰期间在1940年又将大桥修复,以保证战时的交通运输。到了二战后期的1945年,德军撤出波兰前,又是同样的理由,为防止苏军的快速推进,再一次把桥梁炸毁。直到1958年,波兰政府再一次修建了这座多灾多难的大桥。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桥会有不同的三段风格了,因为是3个不同的建设者在不同时期来完成的,每一段都饱含了不同的故事。”(特此致谢老何!)</div> 来到城堡旁<div> 我对于欧洲中世纪骑士团的历史比较感兴趣。最初骑士的形象来自名著唐吉珂德,高高的瘦马,长长的尖矛,行走江湖锄强扶弱,,。<br> 然而真实的骑士,大约是什么情况呢?<br></div> 马尔堡的特多尼克奥尔多城堡,又称条顿骑士团城堡、马尔堡城堡,位于波兰马尔堡镇,曾为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总部。<div> 马尔堡城堡是权力和文化的象征,是西方文明史上‘条顿骑士团国’这一奇特现象最重要的丰碑。此外,它还见证了东欧的十字军运动,见证了波罗的海各族的被迫皈依,见证了该地区的殖民进程,这些历史,对欧洲的发展至关重要。<br></div> 条顿骑士(Teutonic Knights)的德文全称是“Orden der Brüder vom Deutschen Haus St. Mariens in Jerusalem”(耶路撒冷的德意志圣玛丽医院骑士团)。<div> 拉丁文名称是“Ordo Teutonicus”(缩写为OT),因此通常被称为条顿骑士团,其成员全部是德意志贵族。<br></div><div>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div> 宽敞的大厅 长长的走廊 弹琴的姑娘 骑士雕像。看了很久,确实与我头脑中唐吉珂德的形象不相符合的。<div> 当时有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 三大骑士团,<br><div>条顿骑士团是三大骑士团中最后成立的一个。<br></div><div> 1187年哈丁战役之后,圣城耶路撒冷很快被萨拉丁的军队攻克。教廷号召发动新的东征,夺回圣城,这便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条顿骑士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div></div> 大厅里的壁画,描述的就是十字军东征。 整个城堡的模型 展览的各式机关,搞不清功能。可能主要是启动控制城堡里的沉重的门吧? 城堡里狭窄的通道,可以打地道战了。 展览品呈现当时情形 展柜里陈列盔甲火枪马刀等 城堡院中心是一口深井,提供驻守的骑士的水源。战时也不怕围困。 提水的机械,绞盘齿轮,估计井很深。 城堡建筑的外观。 这些圆形的是滚雷,外壳是石头的。 边墙外有壕沟 这张照片是1945年二战时被炸毁的情形。 参观完出来,夕阳西下,映照在城堡上 一幅幅美丽景象 这是马尔堡市里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