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绅的大情懷——汪海平印象

我 • 一茶一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汪海平,我的一位新朋友,从认识到交往也就三两个月,是光明徐先生牵的线,也算一个江湖的缘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年的初秋,大约金菊未开柿子初红的前后。一天,光明徐先生电话邀我到一个私人收藏博物馆参观,说要介绍一个朋友给我,我欣然应诺。但那天琐事缠身,待我抽身出来,已经是错过了时间,又恐失约,就直奔一家酒楼,闻着菜香,隔桌与海平先生相视,也庆幸终没有淡薄了光明徐先生的好心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第一次见海平。虽仓促之见,恰有面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西镇汪台村有四间门铺宽的一座房子和围墙一圈的大院子,是他的家。土木结构老宅,乡村惯见的小二楼,搭眼一看富裕之户,惠祥人家。而海平先生本人又在本村担任某一项管理角色,活跃在社会与村民之间,用旧年老制之归称,他算是一位乡绅了。大约半个月后,老羽老藤,我相约一起,在光明徐先生的陪同下拜访了海平先生,走进了这位乡绅的家,促成了一次有意无意的民俗趣谈之旅。海平先生主讲,我们一行倾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讲的很好,很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记得第一次隔桌相视,看他面容气色不俗不凡,三言两句酬客礼数中见识颇厚,多显韬光养晦之修度。这一初次面识的感觉,在参观他的私人民俗博物馆几个小时里得一验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平打开所有的馆门,在前引路一一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海平是位乡绅,不为过,也是不够的。他有一个嗜好,不惜重金收藏过去的老物件,建起了汉滨区乃至安康市第一个私人独资的民俗博物馆。馆里所藏展品大都是从民间普通人家里收购或拾漏得来的,有多少件,没有留心留意。有序地摆在展厅的那些老八仙桌、太师椅、木床,神龛、木格窗,满目琳琅地让人眼花缭乱,那些物件上浮雕图案令观者目不暇接,我也不及细问。据安康收藏协会会长徐光明佐证,海平的物件藏品大都是明清时期,掐指头算,每一件都有百年以上的说道,这些老物件仍在叠续着几百年的光阴。而海平先生在这叠续光阴的老物件的梳理交流中,也因为物件的时间重量、物件的岁月光芒,让他浑身也透散着一种温润柔泽的包浆感。他对每一块老物件上的雕画,讲得清晰有趣。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红颜祸水》。在中堂围炉茶话的时候,海平从藏室里拿出一个陶物件说,你们看这是什么?收藏行家的光明徐先生微笑不语,一贯快语的老藤说,这就是早先年间一个把玩的陶瓷件。在我们几个顺次传看时,海平说起故事根由。这是明代中晚期间的一个陶件,窑烧的是一位轻纱薄衣二八岁的风尘女子,沐浴半卧在莲池边,映水梳妆,赤唇散发,玉臂外露,纤指抚琴,垂柳弦怨,眉情目波,风骚弄姿······女子、池水,取其寓意。历史上传说是夏朝最后一代天子的妃子妹喜。嫁给桀之后,桀专宠妺喜、不理朝政,很快他的夏朝就给灭掉了。妺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千古第一狐狸精” “第一个亡国女皇”。这便是成语红颜祸水的来由。听海平先生绘声绘色地解词,我从老藤手里接过端详,看似平常的一个可以托捏在手掌上的陶瓷小品,做工细腻之外,造型有趣,再经海平先生的一席典故妙语,不仅让这件套品有了雅俗共兼的生命活力,也让我感到海平先生个人从收藏到文化的修为厚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又取出一个木雕浮画,说这是过去清初时期的老式窗门的雕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平先生说,你们看是什么内容?这也是一句成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老藤只是看图说话,辞不达意,光明徐先生依旧笑而不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平先生说,叫吹箫引凤。相传秦穆公之女叫弄玉,长得很漂亮,还擅长吹笙,自成音调,其声宛如凤鸣。某天夜里,弄玉在“凤楼”上吹笙,远远好似有和声传来,余音美妙,此后弄玉茶饭不思。秦穆公知道后派人找来了这个少年叫萧史,弄玉的病不治而愈。 从此,弄玉天天在凤楼和少年合奏笙箫,伉俪应和。一天夜里,两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双双翔云而去。明代官窑瓷器上的吹萧引凤图即是根据此传说描绘而成,民间富裕人家也会用这个传说在门窗户扇上雕刻图案,以表达了对美满婚姻的期盼。我知道这两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却没有详细的典故记存。闲空的时候,特意和书柜上的成语词典做过交流,与海平先生讲述典故出处基本差异不大,更加惊奇海平先生记性,也钦佩他的学习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个三宝堂里到底收藏了多少明清时期,甚至是汉代的老物件,有多少相关的典故存入这位现时代 “ 乡绅 ” 的头脑里,不易也不便细问。但从呡茶趣谈的客座时间里,我们能够听到海平先生的心声,他已经收集了三百多尊罗汉像,那些质地釉光很好的陶窑制品,神态泰然安祥,笑而不狰,就摆在展馆的前厅。等到五百尊罗汉全部到位后,海平先生会把三宝堂改名《百佛堂》。这是他个人生活的一个愿望,净度心灵。而问及所给予热情倾心倾力构建这个民俗博物馆最终的归宿时,海平先生淡颜轻语地说, 这些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老物件,最终都是国家的,我们玩大件古董旧物收藏的,开始只是一个爱好,慢慢地就成了一种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个普通公民角色的小人物,在零碎的日子里不断沉淀升华的大情怀,多么地令人敬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无言以应,相比之下也少了这样胸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饯别的酒食桌上,海平先生的谈吐中有对收藏知识的见识,也有收藏爱好与文化传承的见解,每每言语中无不渗透或洋溢着传统的易理经学之大识慧。我们参观三宝堂私人民俗博物馆那天,海平先生特意点上一炷香,定座在一架古琴前,为我们这几个访客抚琴拨弦,演奏了一曲隆中对,那丝丝弦音中可听闻出海平先生的人生之趣味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平先生,一位生于乡村,却是一个谦行在宽阔视野广袤大地的耕者。那个耕,是收藏趣味之耕,文化传承之耕,家国情怀之耕,孜孜不倦,躬身不息。而我一直在想着触景而动的题话——</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一位乡绅的大情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告别多日,我脑海里翻来覆去就只有这样一个海平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2⃣️0⃣️2⃣️2⃣️元月十九日于西厢书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