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峰山觅菊

Arlie阿礼

<p class="ql-block">  收拾好办公室和休息室,交出钥匙,我嘱咐办公室的同志抓紧清洁,以便明天下午的新人入驻。我说得放松,中午走出大楼时倒也大步流星,可再有同事或好友电话预约下午来办公室时,心空落落得不知往哪儿搁…</p><p class="ql-block"> 午后四时,春雷的电话倒让我放下了心。我答应过他去一趟惠安的净峰镇,近读净峰寺内弘一法师纪念馆的文华物宝,展望大师“挂锡”净峰山的前川圣境,感怀法师离别净峰寺的朴素菊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净峰镇我去过,离市区不远,开车40~50分钟。但弘一法师挂锡的净峰寺在什么方位,我还真不知道。不过弘一法师离开净峰时,借其“种菊”而发的那篇感怀,还是值得我即刻前往的。</p><p class="ql-block"> 原来,净峰山就在湄洲湾南岸半岛似突出部的小山包。本地人多叫净山,据说也有叫钱山、尖山的,海拔不足100米,借三面环海,周边无高耸之物,兼收山光海色,自显高人一筹。不过,让净山能在本地成名的,却是坐落于净山之上的一组有些年代的庙祠,据说是1160年前的唐时建筑。这些古建包括观音殿、李仙祠、文昌祠和三宝殿,加起来不过200平方米,却因为它们都冠山面西朝海,一字排列,似连却断,高仰成景见势。加之庙祠供奉之八仙铁拐李塑像,系当地李姓村民侍母至孝的真人传说,自然受村民崇拜。净峰寺能声名下传且外扬的,一定与弘一法师的驻锡有关。</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与闽南泉州有缘,知道的人不少。毕竟24载的佛门生涯有14年在闽南泉州呆过。南安的雪峰寺、永春的普济寺、晋江的草庵与福林寺、泉州鲤城的承天寺和开元寺,厦门的南普陀等都驻锡过,且都留下文坛佳作。净峰山自称海阔天空,登高可见远处沧海涌波,近处平川接翠,净峰寺却有与其他挂锡处迥异的耸山平川海景,也确有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朝拜、研学的史志记载和摩崖题刻,清代以诗书画三绝闻名的郑板桥“天然图画”碑刻依旧豪放挺秀。或许,这就是值得弘一法师从泉州外港乘船两宿,驻锡净山的缘由吧。</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挂单寺中时间不长,仅仅是1935年4月~10月的半年间,留下文华大作却是沉甸甸的。净山磨崖上的刻石匾额“慧水胜境”四字依旧厚重挺拔;寺前挡土墙上五尺见方的“南无阿弥陀佛”平淡、恬静、修敛;仙祖殿前的自撰亲书祈联:“是真仙灵,为佛门作大护法;殊胜境界,集僧众建新道场”,虽显斑驳,却仍浑圆厚重。书载弘一法师栖隐净峰寺期间,深感净山的幽静苍古,常吟唐代李商隐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以自娱,因此自号“晚晴老人”。1935年10月,弘一法师将离净峰赴,临行前又是作诗又是写序。序以写实:“乙亥首夏来净峰,植菊盈畦,秋晚将归,犹含蕾未吐,口占一绝,藉以志别”。诗赋哲理,且为血书条幅,现今完好保存在泉州古城里的开元寺。诗曰:“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p> <p class="ql-block">  大师于1935年4月到净峰寺不久,就于寺中现菊园内种下一畦菊花,10月将离开时,菊花尚含苞未放。大师情怀感悟,占诗志别,风范堪教后人。的确,做人样大师,做事如种菊,只要真心付出了,一定会把美好留给他人,无论于己有无回报。</p> <p class="ql-block">  净峰是山,可四周的高楼已直逼百米;净峰叫“寺”,却早无僧尼驻守的痕迹。属于古建的庙祠依旧在,后人又依山加盖了海月楼、禅房、醒园等辅建,弘一法师纪念馆倒也显眼。尽管我来时,已是傍晚。我离开时,天暗得已无法觅见菊花,唯有大师的传奇和诗的意境很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