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的西南郊,有几家很有名气的万人大厂,以及也很有名气的生活区,卫星镇,闵行一条街。很多人也都知道,在临黄浦江边还有一条旧时沪地很有名的闵行老街,但都不大去,说是“呒啥去头”(上海话。老镇,老房,老土地)。可事情总会起变化。</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天,我听说老街有热气肉卖,便一早天还没亮,就急忙骑车去排队。或许也太早了,到了肉店,门口排着没几个人,于是就捡了块石头在地上压了只包算是“签到”,转身便去买点心吃。</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是深秋时分,天亮得晚,只蒙蒙亮,路灯还没熄。昏黄的灯光投射在已被路人的脚磨得铮亮的石板路上,还由于不平,走上去有“壳,壳”的响声。老街很短,又很狭,没几家店,其它都是磚木板房,住不住传出早起人家开木头门窗的“吱呀”声,咳嗽声,和着生煤球炉的煙气,开着的无线电,正轻声地唱着地方戏,那是丁是娥唱的沪剧《罗汉钱》。这些,都是沪郊清晨特有的市井相。简单、平庸却又温馨。</p><p class="ql-block"> 我咬着大饼油条,七兜八兜,发觉小路正通往江边,在路的尽头是一个小小的港湾展现在眼前,港湾里停着三四条有蓬的小木船,随着江水的波浪,一起一伏着。港湾的周边是一圈二层的板房,虽有些年令,却並不破旧,看上去过去都曾做过客栈,而一家“老虎灶”(泡水店)兼小茶馆已经开门,坐着好几位老茶客在喝早茶,让人立刻想起了老电影里那些江南小镇,仿佛又回到了旧时闵行老街繁华的岁月。甚至还使人联想起唐•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滿天,江枫漁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里的那种意境。那是历史的承接再现,亲切无比的水乡情调。</p><p class="ql-block"> 走出港湾,我沿着小河一路向北,突然惊奇的发现,小河上还横架着好几座很有年代的石桥,河两旁更建有不少很有气派的老房子,黛瓦粉壁马头墙,高大的铜环漆门,都保存得极好,只是门口的石狮子已被敲掉,剩下了光凌凌的石礅。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原本住有不少大户人家,蚊鸽后被拆分,我们厂也有职工分到了房子。因为太“乐惠”,后来要动迁,竟死活不肯搬。人们都有喜新厌旧的习惯,但有的旧东西恰恰凝聚着老祖宗长年的生活智慧,扔掉它很方便,拾回来却很难。当时,我有一个亲戚正在筹建上海第一家民营旅行社,于是我一下子想到的就是:在即将到来的旅游热,这里可以是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可是,后来有一天,我在闵行剧院开会,碰到区文化局的负责人。我对他说,老街很有特色,建议有选择地保护起来,开发旅游。不料,他却对我说,现在闵行区正要和上海县合併,排位子都来不及,没人来管那种事。我听了,一脸愕然。</p><p class="ql-block"> 唉!真是非常非常的伤心。在紧接着的房地产热潮中,拆!拆!拆!闵行老街就此消失。</p><p class="ql-block"> 现在仿品很多,独独缺少了原汁原味,那就是——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