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怀 念 母 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18px;">姬 乃 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雪皑皑,万物有灵。天地苍茫,岁月流殇。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三年了。三年前的腊月十九,母亲经受了病痛的折磨,离开了她牵肠挂肚的儿女,离开了她操磨一生的家庭,离开了她奔波一世的山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勤俭持家的。从我记事起,母亲就从未停歇过劳作,白天在深沟大山里干活种地,晚上在朦胧灯光下做饭补衣。春染尘沙,夏顶烈日,秋阻淫雨,冬熬严寒。像男人一样,干着脏活、累活、重活。从黄土疙瘩中捡拾口粮,拉扯我们长大成人。这样的艰苦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可母亲从无怨言,毫不退缩,心甘情愿地吃着苦,受着累。待到中年,儿女成家立业,家中光景略有好转,可母亲依然不忘艰辛,照看孙辈,伺候老人。担水推磨,放牛喂猪,捡柴做饭。特别是她的孙辈们,是母亲肩背上的希望,脊背成了他们的摇篮。如今,子孙已长大成人,而她却离开了我们,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走了她七十七岁的生命,留给晚辈的,只有终生的思念。您在天堂休息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善良淳朴的。不管是艰难之时,还是幸福之刻,她从不讲究吃穿,总是省吃俭用,勤俭自强,从来不想拖累儿女。虽家徒四壁,却从不接受施舍之物;虽性格偏激,却从未与邻居妯娌闹过矛盾;虽光景有所好转,却常常吃着剩饭。默默的,任劳任怨的在山沟里守望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母亲一辈子积善行德,吃亏吃苦,是老天爷赏赐她一生顺畅,所以受母亲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兄弟姊妹四人也一直沿袭着这一品行。母亲用自己一生厚积的善良淳朴,薄发着后辈们的勇毅笃行。用行动教化着后辈们精进修行,满善为业。而今,子孙们都家和事顺,学业有成。父亲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我们定会好好尽孝。您在天堂放心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乐观无私的。很小的时候,总是听见,有人讥讽嘲笑母亲,嫌弃她边幅不修,五谷不分,牛羊不清,天地不懂。的确,母亲先天眼疾,可在母亲眼里,天地是光明的,世间是繁华的,万物是分明的,是非是明辨的。母亲心怀大爱,脚下坦途。记忆中很少吃药,从未住院。唯独,二零一七年闰六月二十七日早上,母亲肚疼,到医院诊询后,医生建议延安复检。在延安复检镜像画面中,我清晰看到母亲胃部糜烂严重,第一反应是胃癌。没等“活检”报告出来,医生就安排好手术事宜。第二天早七点五十分,在母亲不知病要手术时,还唠叨不要治疗,买点药回家。我扶着母亲的床,从老人呆滞的双眼,焦躁的神情,痛苦的呻吟和疲惫的背影,看得出母亲胆怯,紧张,畏惧,迷茫。可母亲还担心我们害怕反而安慰子女,母亲的内心是强大的。那天,我们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五个半小时。特别是母亲半夜醒来表现出的从容,淡定,坚强和给我们的乐观的微笑,铭刻于心。您在天堂康乐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眷恋故土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母亲生前常常念叨回家看看,二零一八年十月四日(国庆),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们一家陪母亲回了老家。回到了母亲生活了,经营了,搭理了一辈子的老家老窑。一路上,母亲有说又笑,晕车全无。回到村落,站立窑前,进出屋里,母亲又一次抚摸了曾经使用一辈子的炕沿灶台、衣柜粮囤、水瓮油罐、石碾石磨,环顾了每一个细节,逗留了每一孔窑洞,仰望了门前大山。母亲彷徨、伤感、流连、憧憬。院落的全家福是母亲和老宅最后告别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很慢也很快,母亲熬到了、盼到了二零一八年的腊月十九,那是我们全家最高兴的日子,母亲早就要张罗着取孙媳妇。十八那天一大早,我帮父亲收拾好窑洞,整理好被褥,帮母亲穿好衣服,喂药吃饭,暖壶备好热水后,母亲命我拿出所有好吃的,水果,瓜子,特别是那个在家藏了好几天的西瓜,准备下午招待来给孙子结婚寻门户的亲戚。那天所有的亲人,都来助兴,向母亲报喜。也许是母亲喜极生悲,下午四点半,父亲急促的打来电话,说母亲病危,我们飞速赶到,见母亲口吐黑血,不能言语,却仍然摆手表示无恙。到医院在急诊科抢救下,母亲很快一反常态。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那天,亲戚、子孙都和母亲道别了,只要一出声,母亲便准确说出名字。言谈流畅,思维敏捷。弥留之际不忘叮咛孙子婚事的前前后后,夸赞儿女媳婿尽孝的日日夜夜,惦记亲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嘱咐后事必须简简单单。用低沉,呻吟,凝噎了最后一句话:“我就一天也不眼搁了,我先睡会儿”。亲人只能执手相看泪眼。在母亲昏迷不醒,抢救无望,液不能输时,长辈们命我拉母亲回家,凌晨三点三分,母亲在家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有故人处是故乡,按照母亲生前要求,我们将母亲安葬回老家。回到了爱她的她爱的父亲母亲身边,团聚到永恒的、共同的天堂之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的离去,只能在心中深深缅怀,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亲,尊重长辈,培育子女,努力工作,告慰母亲在天之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