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老闫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栲栳台在我们县里还是挺有名气的。全县人民都知道:板山-栲栳台进去出不来的俚语。</p><p class="ql-block"> 家乡含义有二,一是自己的出生地及童年长大的地方,二是父母都在,可随时回家看望,有菜拿,有饭吃。否则只能是故乡了,故乡只是自己的出生地与童年长大的地方。父母不在了,家就没了,成了自己梦中的地方,现实中就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从地图上看我的家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南岸。如果百度就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温塘镇栲(克ke,平山普通话读考kao)栳台村。温塘河(滹沱河的支流)东、南、西三面绕村而过,村北无路可通,仅有一小路供行人与后沟通行。 </p> <p class="ql-block"> 我开车回家,平时都走石闫线到温塘镇后转白鹿大道望见板板寨后就算是到家了。从心理学上讲,别人不在意的童年生活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行为。</p><p class="ql-block"> 故此,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招募兵士时特别注重一个人的出生地,并依据人的出生地及后天的职业把人分为山民,农民,市民。我感觉还是蛮有道理的。</p> <p class="ql-block">  听老人们讲,栲栳台村的旧址在现村(在温塘河北岸)往西,韩台往东的温塘河南岸,不知道何年何月温塘河发大水把旧村冲毁后,搬到现村的。</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讲: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袁姓将军率军长住于此,为了方便兵士把土石背上高处修筑防御工事。袁姓将军用当地柳树枝编成背篓(当地人叫栲栳),让士兵背沙石,进而加快了工事修筑的速度,也减轻了兵士的负担。本村隧得名于此,我小时候也用瑾条编制过背篓,摘筐,挎篓等一些生产用具与此有无关联就不好说了。虽说在我的记忆中村里也有几户袁姓的。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故此说法已不可考。</p> <p class="ql-block">关于温塘河的源头(也有说在板山的另外一个自然庄,桃林沟上的玉皇阁顶)在板山的自然庄大圣(带印)堂(红崖谷风景区)在风景区建立前。老爸说板板寨下山顶上有个红岸乌落(山崖,因岩石呈红色),他年轻时常去那里给生产队的驴骡马割草。崖下有庙,有水。山水四季不冻,煞是神奇。前几年老爸带着自己与女儿去过,庙不大,需爬上木质的梯子才能上去给观音上香拜拜。其传说前文有述,这里不在缀述。</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去温塘镇上读中学,温塘河是个巨大的阻碍,伏天涨大水时必须得有大人接送方能不被淹死,才可以上学。我的表妹上学时成绩比自己好多了,就是因需每天让大舅去河边接送她上学。最后辍学在家的。</p> <p class="ql-block">自己求学的经历主要是源于家庭的贫穷。与当时大多数孩子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自己坚持下来了。如果非要说点啥就是初中毕业后,考到古月中学读高中,老娘用自行车托着我的行李送自己去古月中学读书。偶遇同村父辈一个男人,他竟然不相信我是考的高中,非问我妈找了什么关系?该偶遇的结局我早忘了。前段时间他过逝后,老爸打电话通知我时,我以工作忙为理由拒绝了老爸的心意,也拒绝去参加他的葬礼。</p><p class="ql-block"> 前年我在温塘教书时告诉孩子们说,自己的初中就是在这个镇上初中读的,她们竟然不信,无论如何也不信这小小集镇能考出我这样的人物头。我为了证明自己的真话就讲自己求学经历,从自村小学到镇上的初中,到县里的高中,到市里的大学。孩子们竟然说齐刷刷说:老师您是学霸呀!</p> <p class="ql-block">村意远•温塘镇上客卿卿</p><p class="ql-block">温塘镇上客卿卿,</p><p class="ql-block">鹿白迎,转南行。</p><p class="ql-block">板板寨前,珠泪闪盈盈。</p><p class="ql-block">河水湾湾向北去,</p><p class="ql-block">红岸寨,藏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菊花台上有娘亲,</p><p class="ql-block">苦含情,永勤听。</p><p class="ql-block">架下南瓜,依旧是柴汀。</p><p class="ql-block">欲待乡邻倾笑问,</p><p class="ql-block">弹琴者,老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