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那敞开的门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到白雪皑皑的塞北,从波涛翻滚的东海之滨,到风沙茫茫的西北大漠,方寸之间,便是世界。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希望之窗。走进明仁小学六年一班,那郎朗的书声悠然入耳。走进明仁小学六年一班,那浓浓的书香沁人心脾。当灵魂穿越千年,当思想历经千山万水,心便灿若日月,生命便多了层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这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水墨飘香的校园,明仁小学六年一班全体师生聚在一起,隆重举行了本次读书交流会活动,让大家享受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本次读书交流会的主持人是葛明洋同学和周义贺同学。</p> <p class="ql-block"> 读书会的第一个环节是由两位小主持人为大家介绍作者简介,作品概述和创作背景。</p> <p class="ql-block">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幼年父母双亡。他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验丰富。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的处女作是发表于1892年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福马·高尔杰耶夫》(1899)是高尔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等。</p>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写作背景:《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小说《童年》内容梗概:《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随外婆回到娘家,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断了他的发财梦,最后破产潦倒,母亲改嫁后也贫困而死,11岁被外公赶出家门,到人间去自谋生路。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的一些丑恶现象,还描写了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小说描写生动,对话语言生活化,符合人物的年龄和心理,读起来既酣畅又具回味。</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已经对童年这本书耳熟能详了。甚至有的同学已经有好多段落已经熟读成诵。第二个环节就是由几位同学为大家分享本书中的一些经典段落。</p> <p class="ql-block"> 认真读书,读好书,带着问题去读书。在抢答环节,大家都分外地积极踊跃。看来同学们真的有很仔细的读这本书哦。希望在今后我们读其他著作的时候也都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书笔记和好词好句的摘抄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才是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本《童年》,每一个人读后的感受肯定是各不相同。下面进行的是小组交流环节,和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环节。</p> <p class="ql-block"> 好书,能使你畅游瑰丽多姿的海洋;好书,能带你去探索古今中外的趣事奇谈;好书,能使你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为你指出生活方向,教给你做人的道理。下面来到了我们的好书推荐环节。五名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五本他们心中的好书,推荐给大家。分享给大家吧。</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进行的是读书交流会的最后一个诗歌朗诵环节。首先是葛明洋同学上朗诵《童年的星星》。周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的描写了自己童年时仰望星空,对天空有着无限遐想,最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引人深思。最后是全体同学共同朗诵一首小诗《书是知识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 虽然今天我们的读书交流开得很短很短;虽然我们手头和身边的书籍还很有限。但是,属于我们一生的书,永远也读不完。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加强同学间的互动交流,更好地培养我们的读书意识,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我们都来和好书交朋友,享受读书的快乐,让好书陪伴我们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