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我是一名吟诵爱好者,曾在小学工作过三十年,做过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学校管理工作,做小学语文老师的时间最长,很遗憾那时候不知道吟诵。近几年开始学习吟诵,也没怎么接受专门培训,主要看首师大徐建顺教授的《普通话吟诵教程》,还有就是依赖网络平台学习。有幸成为这个项目的星火培训师,做了2022年1月16日重庆站的“古体诗培训”,这是我第一次做这个项目的培训。从培训前到培训之后,心里有些想法,培训结束,做了一个复盘,算是一个总结。</h5><div><div><br><div><br></div><div> </div></div></div> <h5>在天地间吟诵李白的《日出入行》,天地有大道,宇宙运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任何人都不可能逆天违道</h5><p class="ql-block"><br></p> <h5> 培训前,我就在想,数九的寒冬的日子,过了腊月就是年的日子,老师们牺牲宝贵的周末,如何才能让他们学有所获,内心其实很忐忑。但是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学习吟诵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弄清其中的原理,那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将这次培训定位为“播种”,让他们带着吟诵这颗种子,回到生活,回到工作与学习。 <br> 因此,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思考、备课。<br></h5> <h5><b>1、这次培训我想更多的是由我这块砖来“抛玉”</b>。第一块玉是徐老师团队制作的丰富的吟诵课程的音频、视频,让学员们们直观感受吟诵的魅力,用沉稳古朴、温柔婉转的声音抓住他们的心,把这些日常生活中很少听见的声音,送进他们的耳朵,唤醒他们内心潜藏的种子,让这个声音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 第二块玉是介绍徐老师的书《普通话以上基础教程》,这本书的内容,基本就是徐老师的讲稿组成,明白如话,易懂,内容丰富。星火培训师的讲稿也是这本书里的内容。方法、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从哪里来,怎么办,同一首诗文不同人的吟诵,书里都有,扫码即可听音频,理论与音频对照,多好的学习平台呀。多们扎实的的研究,十年二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要让更多的君看到!不能让这些研究成果蒙尘,埋在深闺人不识,太可惜了。我讲课的时候,甚至告诉他们这首诗在哪一页,是怎么分析的,唤起他们的向往,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还好,下课后就有人告诉我马上下单买这本书。</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健顺教授编写的《普通话吟诵教程》</p> <h5>徐健顺教授吟诵李白的《将进酒》</h5> <h5><b>2、授人以鱼,授人以渔,举一而反三</b>。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如果仅仅读,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得让老师们下来后有分析声音的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培训就没有达到目的。吟诵的思维是“声音思维”,以前学诗都是从字义分析,基本没有构建声音的意识,因此得强化声音思维,即找入声字、韵字,分析高低长短、情感变化、诗歌结构、旋律框架,尽量从声音出发分析,然后用字义去印证,这是整体分析。然后分析段与段,句与句的关系,最后分析到句中字与字的关系。从整体到部分,单元越分越小,越分越细,比如“关关雎鸠”,同为四个阴平的字,但是高低也是有区别的,就需要细腻地去区分,体味,反复吟唱。通过一首诗歌的重点分析,让老师们大致明白分析的次第,分析的主要声音,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除此以外,内容上的引导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课堂上一起分析吟诵了《诗经 木瓜》《诗经 关雎》之后,我推荐了中国人的生日歌——《天保》,中国人婚礼上的祝福歌——《桃夭》《樛木》,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仪式感,庄重盛大,雍容华贵,春节临近,学会这些诗歌吟诵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当所学走进生活,所学则变得更有吸引力。</h5> <h5>春节庆典唱响中国人的生日歌《诗经 小雅 天保》,“寿比南山”就出自这首诗。</h5><p class="ql-block"><br></p> <h5><b>3、经史合参,让吟诵既有骨架,又有血肉</b>。吟诵学习的方法,声韵分析,我觉得像人体的骨架,背后的历史人物、故事,意象、典故是血肉,两者缺一不可。有了血肉,吟诵才是完整、丰富的,富有感染力的。讲《三字经》讲崖山海战,讲王应麟。讲《百家姓》,讲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维护中华文化精神奉献付出的祖先。虽然讲得不好,但是也是丢下一颗种子,让他们自己能够去寻找,就像钱穆先生说的一样,“没有哪一国国民不对本国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有了这些历史人物、典故作支撑,既让课堂丰富、有感染力,也让更多人坚定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h5> <h5><b>4、解放、打开身体的吟诵,才有情意表达的放松与洒脱自然。</b>教学时,尽量创设宽松的环境,自由的时空,让学员不受限制,感受身体打开的自由,不要求亦步亦趋。所以我在教学中不是一开始就给吟诵的范本,那样容易禁锢思维,给范本就要模仿,而没有了自己的声音。首先一起分析声韵、分析高低长短,然后给时空让学员自己去尝试吟诵,用手势、身体语言去吟诵,自由晃动、抑扬顿挫尽在自己的体悟。有位学员说,她理解“木瓜”最后一句,她想从高到低读,最后一句读得低而长,读低,是告诉朋友好在心里,读长,表示永远好下去,这不是言之有理吗,可以的吧。在学员揣摩之后,再给范本,对照感受高低长短,一边听,一边划手势、身体律动去感受。这样的教学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探究式教学法,当学员觉得自己得到信任,是学习主体,更有学习的动力。这也是让老师们感受,回去教学不是叫学生一板一眼模仿,而是在模仿中感悟、理解,在感悟中创造。</h5> <h5>奉节甲高中学郭润平老师一行四人,开八个小时的车前来学习,她说她要把吟诵带回诗城——奉节,这才是诗歌打开的正确方式。</h5> <h5>大渡口区新工小学丁诗芬老师学习之后当堂展示《汉乐府 江南》,这是一位信息技术老师,但是不妨碍她对诗歌的热爱,好几个培训班都看见她热爱学习的身影。</h5> <h5><b>5、要用切身的体会去感染人、打动人</b>。当讲故事总说别人,不说自己,或者不说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感染力是会打折扣的。开培训预备会的时候,我就说可以讲讲自己学习、教学的真实感受,学生、家长的反馈,用我们自己亲身的体悟、亲身的实证,赢得学员的信任,让讲座更有感染力。所以我就从我的吟诵学习之路、吟诵的感悟开始讲起,虽然没有多少“大道”,毕竟真切,切人也可以察己。然后我播放自己平常生活中吟诵的小视频,一开始就奠定宽松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三个小时的培训,学员基本很放松,自由吟诵,当堂展示,都很自然,在状态。</h5> <h5>学习了五古《赠卫八处士》的吟诵之后,用这个调就可以吟诵《木兰辞》,再加上体会换韵所带来的情感变化。</h5> <h5> 最后,我想说一次培训就是一次成长。平日里,当一个人面对书本、面对音频视频的时候,只有两人的对话。现在有第三人了,要把两人的交流、对话转给第三人,那也是需要功夫的,自己学艺不精,备课中心中涌起的就是江湖流传甚广的三个字“够得学”。备课的时候,得先把学到的揉碎了,嚼烂了,再拎出来穿成串,再揉碎,方有可能比较自如地驾驭课堂。</h5><h5><br> 吟诵之声可以穿透骨髓,走进人的内心,让古代文人儒士精神情感与我们结为一体,产生更多兴发感动的力量。在曼声长吟中,修身养性;在徐行长啸中,立济世安民之志,践行立德树人之大任。<br><div><br></div></h5> <h5>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吟诵队伍,成为吟诵的爱好者,吟诵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一个人可能是一点孤光,但是,“微微风簇浪”那就“散作满河星”。</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