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芦溪河.芦竹</p><p class="ql-block"> 公交车,堰山路口下,直接就对着一条小河了,弯曲的,不宽,在我看来,却很有情调的一条小河——芦溪河。</p><p class="ql-block"> 河的南岸,以前是水稻田,现在被承包养龙虾,跟着河的北岸,一条已经浇筑好的水泥路直通向山脚下的小村庄。</p><p class="ql-block"> 河的两边,被砌了堤岸,做了护栏,看着相对比较整洁。还留有狭长的一块地被种满了作物,南瓜、茄子、青菜、玉米,一年四季不见拉下的,倒也让这条小河热闹了不少,每当夕阳西下,越过山顶的余晖洒满小河,河边芦竹的摇摆,缭乱了河面的平静。</p><p class="ql-block"> 横跨河的,有两座桥,一座便是老沪杭公路上的,一座在靠近河拐弯处,现在已经被铺上宽宽大大的水泥板,以前就是一座窄窄的形似喂猪槽的小乔,顾名思义,我们称之为“猪za桥”。桥的一头,还有一棵枣树,我小时候就有,那么多年了,好像也没见它长多大,只是前段时间回去,却发现树上的枣挂弯了枝头。</p><p class="ql-block"> 河里种了些水草,我就只认得铜钱草,嫩绿嫩绿,长势好的时候还攀爬到河的两岸,尽管这样,河水还不是很清,偶尔会很浊,也许是很久没清理河床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水,是清的,也许是村民每到年底都会抽干了水挖淤泥的功劳吧。全村的人,有赤脚的,有穿了过膝的雨鞋的,有专门铲的,也有负责挑了去倒在旁边水田里的,清理了河道也给水田增肥。黝黑的河底淤泥,一脚踩上去,从脚趾缝哧溜一下钻出,留下一窜杂乱小脚印。</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河,比现在要宽些,夏天的时候,也许是山上的水下来,水流很急,河边种的茭白常被河水冲的倒向一边。也常会有小船穿过桥洞来往。我们就只敢在河水褪去后,在河面放个脸盆,沿着河两岸摸螺蛳,随手一大把抓起来,有小石子也有螺蛳,把螺蛳放盆里,小石子往河中央一扔,溅起无数小水花。</p><p class="ql-block"> 喜欢芦苇,只是因为芦苇花开的时候很美,随风摇曳,花开满滩,有种柔到心底不忍打扰却又想独霸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可惜芦溪河畔的不是芦苇,而是芦竹,高高的,扁长的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虽不甚喜欢,却也陪伴了我整个童年。</p><p class="ql-block"> 放学回家,走在河边,芦竹随风往身上蹭,便抓住一个,拔下嫩尖,去除里面的心,只剩下最外层,放掌心一搓,便是一个土法自制的乐器,放嘴里一吹,发出“du~”的比较沉闷的一声,那是太松了,再放掌心往紧了搓一下,就是清脆的响了。鼓起腮用尽了力涨红了脸,吹的累了,举过头顶,把它当飞机一样扔向远方。又或许,会直接折了一截芦竹,去除一些叶,只剩中间的,然后把叶子撕成很细的一条条,软软的垂着,像极了传说中的“佛尘”,仿佛自己也得道成仙了。拿在手里画着圈的玩,时而又指向身边跑过的小狗小猫或是路边的某个农作物,说是要给予仙气。玩的尽兴了,嫌弃了,就把它当扫把一路划拉着回家。</p><p class="ql-block"> 差不多也就这个季节吧,芦竹开花了,比芦苇花更大更厚实些,少了芦苇花的妩媚。等秋风起,花絮飘落,母亲拿了镰刀割下,回家晒一下,从竹林砍个粗细得当的竹子,一把扫把也就扎成了。被砍了花的芦竹,又被截了合适的长度,竖的,斜的,交叉的,成了篱笆墙。</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的名字是不是由此而来的,我说不是,但是,具体的,我得回家问问我爸,答案应该还是否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