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大路宿舍》第一集

岳贵春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在翻阅吴志芸老师《美篇》作品的时候,忽然看到了一张解放大路宿舍的照片,它勾起了我心中很长的一段记忆。差不多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我都住在这里。经询问,吴志芸老师说,听说解放大路宿舍卖了,不久就要拆迁,于是让她在这里出生的儿子去拍一张照片,以便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东中华路鳞次栉比的别墅中住着吉林大学的许多大师,那么解放大路宿舍则为吉林大学培育了众多精英。吉林大学的中坚几乎全是从解放大路宿舍走出来的。有院士、校级领导、系主任和众多学科带头人。几乎所有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干部都在这里住过。他们见证了吉林大学最初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吉林大学人的那种追求真理、奋发图强、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在这里都有生动的记载。人们的欢乐、踌躇与惆怅,在这里都演绎的淋漓尽致。欢笑与苦恼都有生动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下面发表的是《开篇》文章,其目是想唤起已经退休了的同龄人以及师弟师妹们,大家一起回忆我们年轻时在这里发奋读书、克服困难、追求上进的时代精神。有兴趣的朋友,或者我们一起写,或者能提供一些素材,我们共同写,以娱乐我们的晚年。</p><p class="ql-block">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吴志芸老师的《美篇》启发了我对六十年前往事的回忆。从而把它记录下来,并以此来纪念她。马荣堂和郑莹光两位好朋友一直鼓励我写人生中这段不可忘怀的往事。写出初稿后,他们二位都给予了认真地阅读和校对,并为之提出了补充资料和修改意见。我的忠实读者康春莉对每篇初稿都予以认真的校对。鞠九滨老师和王立中老师也都提供了居住在这里时的一些宝贵资料。一并感谢这些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大路宿舍》第一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吉林大学的解放大路宿舍因坐落于长春市的解放大路旁而得名。在吉大人的语境中,“解放大路”通常就是特指解放大路宿舍。解放大路宿舍始建于1957年初,是匡亚明来校主政后不久的计划。前一年学校还有一个更大的工程建造“理化楼”。民间传说都把这些功绩归功于匡亚明的到来。有人说,匡亚明在“高教部”受命时就带来了多少钱。有人说,匡亚明到高教部要钱,没人敢说不给。又有人说,匡亚明是五级干部,与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吴德平级,省里对他不敢怠慢。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每一种说法无非是都要把匡校长举得高高的,庆幸学校来了这样一位硬核校长。于是人们也跟着沾沾自喜,似乎传播者也跟着飘飘然了。</p><p class="ql-block">当时,吉林大学的集体宿舍共有八栋。以数字编号,1-6舍是陈旧的伪满洲国遗留下的老楼。7舍和8舍是近两年建造的学生宿舍,每间至少住12人。刘靖副校长说,大学生要住双人床,总觉得心里不舒服。解放大路宿舍建造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因此建成时它的名字既不是“九舍”,也不是“解放大路宿舍”,而是命名为“毕业生楼”。意思是说,全校所有的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学生都住在这里。房间定员4人。人少了,灵活性大,便于毕业生做毕业论文。</p><p class="ql-block">毕业生楼开工于1957年初,竣工于年底,当年交工使用。建成后全校四年级学生都入住在这里。四层楼,每层为六十六个房间。毕业生用不了,于是我们化学系三年级的学生也搬进来了。化学系如此偏得,说的是他们做化学实验经常回来的很晚。我与同班的梁殿宗同学住在210房间,窗户朝北,暖气来了之后,墙上水流成注,没人愿意去,只住我们两个人。不久一位叫由士艾特的新疆来的同学搬了进来。他刚入学不久,第一年要跟我们学汉语,于是就把他们分别插到高年级同学的寝室里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四层楼,建筑时从下到上全是钢筋水泥浇筑,没有预制板框架,十分坚固。楼顶没有瓦,也是水泥浇筑的平台,人们可以登上平台观赏附近风光。大楼的前门开在北面,位于楼的正中间,朝向解放大路。左右对称,各有十扇窗户,也就是十个房间。两翼向南延伸,外面看有十一扇窗户,其中一个是厕所,一个是走廊的尽头。全楼在地面上的投影是凹字形。外面的墙面刷的是黄中带有浅粉色的灰浆,虽然不如水刷石或者瓷砖贴面考究,但是在那个年代,比起七舍和八舍裸露的红砖面还是令人有一种提升档次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楼内的每一层结构完全相同。每层楼有两个水房,两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正中间有主楼梯,两翼有小楼梯。房间的编号,每一层楼正对大门上面的房间,分别为201,301,401。二楼向西看,北面的房间从201排到211,向南拐,越过厕所,西翼尽头为220。折回来,越过四个房间便是西翼的楼梯。过了楼梯有四个房间,排号到228。拐弯处便是一间水房。好大的水房,正面侧面都有门。窗户旁边还有一个四层楼直通的垃圾管道。拐过去是六个阳面房间,编号到234。这里是主楼梯,它的北面正对着201房间。这里便是全楼东西两部分对称轴,西部共计33间。过了楼梯从235开始的大楼东侧另一半,与西面完全对称,只是多了一间女厕所,减少了一个房间。绕一圈回来最后一个编号是266,与201为邻。加上201也是33间,共计66间,所以全楼是283间。因为一楼的门洞占去了一个101的编号。</p><p class="ql-block">每个房间的居住面积为12.5平方米。长度刚好放下两张单人床。宽度大约3米左右,还可以放三张三屉书桌。</p><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右边第一个房间是收发室,编号为102。靠近门洞的墙壁上开一窗户,收发员坐在里面,透过这扇窗户接待来访客人。窗前一台电话,这是全楼唯一的一台电话。往前走穿过楼梯侧面进了后院。这里是为全楼供暖的锅炉房。锅炉房的进门处立着一个大水壶,供全楼开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二年一月于</p><p class="ql-block">亚特兰大</p><p class="ql-block">请看第二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