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央视反腐专题片《零容忍》的热播,原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别墅里的一幅对联 ,便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其实,这句广为引用的楹联源自河南省内乡县县衙三省堂。由清康熙年间的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期间所撰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高以永,浙江嘉兴府秀水县兴丰村人,1672年中举,1673年进士,为人心胸开阔,平易近人;遇事冷静沉着,不论是对百姓还是仆人,从来都不摆架子,所以深受百姓爱戴。1679年,高以永被调任河南内乡县知府。高以永到达内乡之后,所做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民情,得知内乡县人民因常年缴纳高额税钱,加上自然灾害不断,许多人家已经是家内无盐,缸中无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高以永看着田地荒芜,百里无人烟的县城,内心悲痛不已,立马派人开粮库赈济灾民。但是开粮仓救济百姓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要想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必须整顿官吏,改良政策。为了能够更好地因地制宜,高以永身着便服,前往大街小巷收集民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征得民意之后,高以永便连夜整理,经过多次修改,便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第一,有愿种田者,由县政府发放粮种,资金不足者可贷款,耕地之牛也可向政府借。第二,减轻赋税:愿意开荒垦地者,县令六年之内皆不收赋税,任其耕种,百姓自己打理农田之事,官吏无权插手。政策一下来,内乡县百姓无不叫好,争先恐后地去开荒种地,本来荒芜的田野瞬间都变成了农田。曾经外逃避荒者听闻“新知府对内乡县进行了整顿,使百姓五谷丰收,安居乐业。”后,又大批返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高以永见到曾经民不聊生的内乡县,如今已经是人烟袅袅,更有田间劳作者眉开眼笑,他打心底里为人民高兴。除了在经济上大刀阔斧之外,在刑法上也尽可能地对老百姓网开一面。一日,县衙破案抓得一名男子,按照当时的法律,其父也应当被严惩,毕竟“子不教,父之过。”但是高以永非常能理解百姓生活不易,所以对于这个男子的父亲并没有追究。然而,将老人放回家中之后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年过七旬的老人仅有一子。高以永思索道:若杀其子,其父无食,必亡。这样一来,高以永又于心不忍,于是又想出了一个法子:该男子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犯罪也是事出有因,只要一番教化使他改过自新即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于是高以永亲自教化该男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后便将他们释放回家。该男子深受感动,痛哭流涕过后,在知府门口磕了三个响头,便带着年迈的父亲回家去了,而该男子之后确实也老老、踏踏实实地做人。内乡县百姓得知后,无不赞赏高以永的深明大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高以永在内乡县上任9年之后,便升任直隶省安州知州兼新安县事,眼看就要远离自己近十年辛苦打造的内乡县,高以永颇有不舍。于是作一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从这副对联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以永心系百姓,怕自己离开之后新上任知府又继续压迫百姓,所以上联是对当官者的劝告;而下联则是对百姓的感恩。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以永积劳成疾在府邸逝世,享年63岁。高以永去世后,家中没有私产,只有银子5两、三箱子书本。康熙皇帝被高以永的精神感动,称他“虽清贫一生,但其呕心之联当为无价之宝”。高以永用自己的经历 ,完整的诠释了什么叫文如其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