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 仅以此篇献给所有上山下乡的知青,同时感恩曾经对他们牵肠挂肚的父母亲人。</p> <p class="ql-block">天地是广阔,</p> <p class="ql-block">作为难尽言。</p> <p class="ql-block">披星兼带月,</p> <p class="ql-block">战地又斗天。</p> <p class="ql-block">一岁无闲时,</p> <p class="ql-block">半年五谷完。</p> <p class="ql-block">三歺不定时,</p> <p class="ql-block">饥饿常目眩。</p> <p class="ql-block">每当就歺前,</p> <p class="ql-block">口水似海翻。</p> <p class="ql-block">手捧红宝书,</p> <p class="ql-block">放眼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身居茅屋里,</p> <p class="ql-block">心忧天下事。</p> <p class="ql-block">心中多少曲,</p> <p class="ql-block">吟唱寄蓝天。</p> <p class="ql-block">"这寒室只有我和你",</p> <p class="ql-block">"这会儿世界我全忘记"!</p> <p class="ql-block">汗水心血淌,</p> <p class="ql-block">岁月永难忘……</p> <p class="ql-block">七律 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惊雷阵阵烈长云,</p><p class="ql-block">乳燕群群慰母亲。</p><p class="ql-block">吃菜吃糠吃票证,a</p><p class="ql-block">斗天斗地斗星辰。b</p><p class="ql-block">十年一觉扬州梦,</p><p class="ql-block">两性千万异地魂。c</p><p class="ql-block">过往烟云皆拭泪,</p><p class="ql-block">评说成败后来人。</p><p class="ql-block"> 注:a、吃票证:因为插队收入不够用,还需要占用家里人的各种票证(布票、糖票、粮、油票等)。</p><p class="ql-block"> b:当时的口号: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与人奋斗,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c:两性:男女知青。</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策划组织:嘿导摄影团队</p><p class="ql-block">模特:惠子 娇娇 梦茹等</p><p class="ql-block">剧务:蛟龙 竹木小飞 孙安明 罗尼等</p><p class="ql-block">服装 西安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文字:阳光</p><p class="ql-block">拍摄:2021.12.04</p><p class="ql-block">美篇:2022.1.18</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背景回放</p><p class="ql-block"> 1.名称。"知青"是"知识青年"的缩写,这个名词曾经是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的专有名称。仅1968年12月_1978年底有1600万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场运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人类已知的历史上大概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天之举。</p><p class="ql-block"> 2.解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12月起, 本词条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提供内容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2019。)</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不招工,商业、服务业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仅1968年积压的1966、1967、1968届(俗称“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即达400多万人,如何安排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严重社会问题。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各地在很短的时间里,不顾具体条件把大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场。几年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前后共达1600多万。这个运动被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政治意义。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在农村和边疆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为开发、振兴不发达地区做出了贡献,出现了一批先进人物,培养锻炼了国家建设人才。同时,千百万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生成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长远的危害。</p> <p class="ql-block">3.经历。1974年底我高中毕业,1975年3月10日,也随着第二波大潮在延安县xx公社xx大队插队落户成了知青。因为知青刚去农村,不懂农活,大队经研究给我们男知青评8分工(劳动日值,论体力支出有些偏低,论务农经验还是有些偏高,基本上是合适的),社员男性成人是每天10分工,女性成人7分工,女知青是6分工。由于我们村上只有农业种植业(只种五谷杂粮),既无林业、也无养殖业、更无工商等副业收入。所以当时的劳动营收是每个劳动日(10分工)值5分钱人民币,我们男知青8分值4分钱,能买两盒火柴,月薪1.2元(30天)。当时我在城里的同学(初、高中都有),招工后月薪18元(26天),他们的月薪是我们15个月的总收入。他们是八小时工作,我们和社员们一样经常是两不见太阳的干活(早上出工天不亮,晚上收工星光明)。1976年全年我挣了</p><p class="ql-block">2900多分(8分工当年除了高出勤率,还有参加夜战修梯田的加班工分,全年休假也不过12天),当年分红只有26元钱。不够我一个人全年的肥皂、洗衣粉、牙膏、交通费、衣服等各种开支,还要经常靠从家中有限的收入中接济自己。这段岁月实在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各位看官:上述文字,仅为这组照片做点背景介绍,如有不妥,就依党史学会解释为准。</p>